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的广西实践
2023-06-15覃娟
覃娟
2022年,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任务,同时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脱贫群众收入不升反降问题,广西狠抓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力推进“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不断完善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此基础上,继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年度重点任务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出台一系列重农强农政策,进一步强化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
2022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收官之年,广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开展“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和“稳粮食兴乡村攻坚战”,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2022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69.81亿元,同比增长5%,排全国第六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3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3%,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0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7元。同时,农村住房、医疗、教育“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创新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任务,同时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脱贫群众收入不升反降问题,广西狠抓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力推进“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出台了《广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着重从增加脱贫人口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和减少经营性支出着手,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同时聚焦脱贫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开展重点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断完善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位。根据《广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推出工作操作指南,开发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APP),在全国率先制定防返贫数据信息采集办法,通过细化监测对象识别标准、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识别时间,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核查和响应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优化帮扶措施清单,实现防贫与帮扶同步监测、督促与指导同步推进,探索构建风险预警快速化、认定标准规范化、认定审批无纸化、决策分析精准化、数据清洗智能化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并依托数据平台,实现帮扶对象与企业招工、当地务工信息和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切实提高动态监测和帮扶成效。2022年,广西全区51.45万监测对象中有33.77万人实现稳定消除返贫风险,占67%,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二是依托农特优产业发展,带动生产经营净收入提高。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给予财政帮扶、品牌建设、奖补政策、信贷优先、保险支持、用地统筹、科技服务七项优先支持措施,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组建农业产业联合体、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服务联结、培训指导等举措,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作用,力求全区每个脱贫村至少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有效运转,让脱贫群众分享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充分整合各方力量,通过定点帮扶、粤桂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力量帮扶,推进粤桂“九大协作”和“五个一批”示范典型建设,创建粤桂现代农业产业园联盟,助力产业发展和联农带农。2022年以来,25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8.7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24个。
三是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巩固工资性收入增长。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突出劳务品牌创建、共建就业协作平台、发展灵活就业等方式,促进脱贫人口高质量就业。打造劳务品牌培训示范基地,开展“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2022年通过培训示范基地开展脱贫人口就业技能培训9.11万人次,确保培训合格并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脱贫劳动力首次就业率达30%以上,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共建就业协作平台,创新“1+1+N”粤桂劳务协作模式,成立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与广东共建“一县一企”“一县一园”和N个就业帮扶车间。2022年两广共建产业园区111个,新增落地投产企業321家,共建升级版帮扶车间378个,帮助包括37.12万脱贫劳动力在内的农村劳动力就业75.32万人。针对一些脱贫群众因照顾家庭不便外出务工以及一些年轻人对弹性工作时间的需求,加强灵活就业平台建设,提供快速便捷的就业信息,拓展零工市场,促进脱贫群众多渠道灵活就业。2022年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建成零工市场150家,提供岗位41.91万个,带动就业6.4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1.41万人。此外,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作用,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28.5万人,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就业,落实稳定就业劳务补助和一次性交通补助。2022年,广西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88.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1142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6%。
四是提高兜底保障标准,确保转移性收入稳步提升。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性转移支付收入联动增长机制,精准足额发放涉农惠农补贴,积极引导社会捐赠,稳步提高脱贫人口的兜底保障水平。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调整优化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疗保障政策,参保资助对象由脱贫不稳定户扩大为所有监测对象和稳定脱贫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医疗报销水平由 2021年的60-70%提高到2022 年的90%以上,进一步有效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搭建了广西统一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系统,全面规范补贴资金发放流程,有效解决补贴项目零碎交叉、补贴资金管理不规范、补贴资金发放不及时不精准等问题。鼓励企业通过设立慈善组织、参与公开募捐活动、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等方式发挥作用并给予税收优惠等支持。
五是活用乡村资源资产,挖掘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整合乡村振兴的各类发展资金,打包投入乡村资源资产开发,撬动社会资源投入,探索了“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村民合作社+农户”“租用开发+分红”“集体+企业+农户”等模式,依托于乡村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繁荣。同时,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的核查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村级光伏帮扶电站监测运维和收益分配管理,进一步发挥扶贫项目资产经营效益,不仅盘活和做大乡村资源资产价值,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还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乡村集体积累和带动能力。2021-2022年,廣西每年投入1000万元开展改革示范县创建,扶持5个县市区每年至少打造5个示范村屯,每个示范村屯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或者同比翻一番。2022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稳定在5万元以上。
六是聚焦重点对象,强化升级增收帮扶举措。聚焦重点帮扶脱贫户,采取每年开展一次摸排、强化种养支持、强化就业支持、强化社会保障和社会帮扶、加强帮扶力量等措施全面提升重点帮扶对象的增收质量;聚焦易地搬迁脱贫户,出台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加强安置区产业园、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聚焦边境地区和其他重点地区,出台包括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就业创业、农业生产经营保障、强农惠农政策4个方面26条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支持脱贫群众抓生产、稳就业、提收入。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举措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聚焦年度重点任务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出台一系列重农强农政策,实施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三年万亿元行动,优先保障有效衔接工作资金和乡村振兴项目实施。2022年,广西完成农业农村有效投资3500亿元,进一步强化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
一是守住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关系国计民生,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广西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耕地保护田长制的要求,谋划打好“稳粮食兴乡村”攻坚战,以推进2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50万亩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和新增1.5亿元粮食生产激励资金为主要抓手,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2022年广西全区粮食种植面积4244万亩、总产量1393.1万吨,牛羊禽肉产量446万吨、增长3.1%,全年水产品产量363.8万吨,增长3.1%,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农产业持续加快发展。
二是强化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县发展政策举措。聚焦国家和自治区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重点支持政策。选优配齐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共向44个重点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3867人、工作队员7495人,确保选得优、下得去、干得好。优先资金分配倾斜,按照“一县一案”“一县一表”的要求为重点县量身定制目标任务和发展项目,做到“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通过试点“富民贷”推动重点县以银政合作的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为家庭经营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小额贷款,通过“万企兴万村”成功推动2607家民营企业帮扶重点县2543个村,通过整合劳务资源推动重点县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提升至全区的65%左右,通过扩大产业奖补资金等方式补齐特色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三是初步构建“10+3+N”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围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广西持续做强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做优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三大农业支撑产业,做精N个“优中优”“特中特”“小而精”的亮点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出台包括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等领域和方向的25条农业优惠政策,推动粤企入桂“双百”行动,打造“桂字号”农业品牌,形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个千亿元产业,18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排名全国第一),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创建蚕桑、糖料蔗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增龙头企业135家、农民合作社6.3万家、家庭农场12.3万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5个。
四是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持农业绿色转型升级能力。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要求。广西围绕科技新动力、创新新赛道,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普及行动、提升行动、先锋行动“三大行动”,启动广西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千雁万群”“头雁”培育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广西有3家单位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种质资源圃,12家企业列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创建了5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8.3%,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1.55万人,其中培育国家级“头雁”700人,自治区级“头雁”2000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加强农资保供稳价,保障农业经营稳定发展。针对农资产业存在的产业集中度低,品种分散、质量参差、议价能力弱以及分销层层加价导致价格偏高、赊销普遍等问题,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农资行业转型,推出广西农资云平台并上线运营,打造农资保供稳价、数字赋能、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农资流通主渠道,构建农资采销链路新模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精准高效,促进农业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效益和竞争力。在保障粮食生产、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六是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促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探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的实践路径,推动3.4万个村组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占广西全区行政村的60%,1157个涉农乡镇全部建立农村宅基地审批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实施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由县城向乡村延伸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监测评价机制。扎实推进清廉乡村建设,培育创建清廉示范村187个,积极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模式,推进34个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清单制、积分制推广覆盖超过1500个村(自然村)。
推动农业强区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五大振兴”和夯实粮食根基等方面作出重点部署。顺应这一趋势要求,广西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高质量发展,把建设农业强区作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根基。那么,在推动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和解决好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切实推动“三个转向”。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巩固拓展脫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会上,提出了乡村振兴要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的“三个转向”。结合广西实际,在持续推动“三个转向”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工作对象转向中,在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内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脱贫地区和其他面上地区,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差异化支持政策的关系,切不可转得过急,出现对脱贫地区、脱贫户支持政策的断崖下跌甚至缺位,造成脱贫户收入不增反降引发规模性返贫风险。要做好脱贫地区在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巩固提升,同时也要关切其他面上地区和一般农户的发展需求,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夯实乡村振兴的开局起步。
在工作任务转向中,要坚持精准理念的转变,扶持政策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乡村发展,建立和完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机制,并把目标任务逐渐转向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按现有资金政策规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60%、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50%要投入产业发展,然而由于乡村发展差异较大、需求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协调推进“五大振兴”的较大制肘,因此,建议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的灵活性,放宽资金在乡村产业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使用的比例限制,把资金投向决策权下沉到乡村一级,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协调好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五大振兴”,综合考虑群众意愿,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决策机制。
在工作举措转向中,要注重从脱贫县、脱贫户脱贫摘帽转向促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互促共荣、与内外双循环战略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结合,注重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主力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户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着力抓好“三个统筹”。按照统筹好产能提升和农业结构优化布局、统筹好脱贫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统筹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要求,进一步谋划好农业强区建设全局。
要统筹好产能提升和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建立健全农业强区指标评价体系,规划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保供的产能,确保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45万亩、产量在1393.5万吨以上。同时,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继续深化“10+3+N”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聚焦提升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强化科技物质装备支撑、健全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等重点,突出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启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2023-2025年行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高质量培育壮乡富民产业,推动农业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由产业链相对单一向集聚融合发展转变。
要统筹好脱贫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把确保脱贫户收入稳中有升放到当地农户增收大格局中统筹考虑,推动就业、创业、守业、兴业,特别是按照“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就业帮扶工作思路,积极扩大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多措并举提升农户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底气志气,着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要统筹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继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强化治理效能,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动员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到乡村建设行列,以塑形和铸魂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三是扎实补齐“三个短板”。从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机械化、改革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三个主要方面补齐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弱项。
一方面,持续实施“三年万亿元”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新一轮乡村路、水、电、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科、文、卫、体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自然村(屯)道路通畅、自然村(屯)道路提升、乡村道路安全生命防护“三项工程”建设,加强入户道路建设。继续深化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确保4G网络、5G网络基本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重点农业产业基地,提升偏远自然村屯的网络信号和光纤网络通达水平,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要提升扩面,瞄准各地急难愁盼,持续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另一方面,广西山多地少、土地分散,甘蔗、水果、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广西优势特色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仍然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农机装备产业基础薄弱、农机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农机化改造落后、农机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农业特色资源优势的发挥,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未来要坚持“农业优先、农机先行”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科技、补短板,鼓励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做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补齐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和农机服务组织短板,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方面,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宅基地、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要把是否有效联农带农、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资金使用效益和帮扶项目是否发挥作用的主要衡量依据,加强对财政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联农带农的效益评估和监测,避免垒大户、堆盆景,同时梳理优秀案例,推广并鼓励包括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吸纳务工等多种形式的联农带农机制。
四是持续缩小“三个差距”。着眼共同富裕,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抓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抓住引领共同富裕的关键,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脱贫村与面上村发展差距、脱贫户与富裕户发展差距。
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畅通人才、土地、资金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深入贯彻落实好自治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实现引才、用才、育才相结合,建立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下沉农村地区;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三变改革”“三权分置”的制度保障和实践创新,大力推进企社合作、企农结合,总结推广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入市的先进经验,为土地流转和资金下乡提供制度和实践保障。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农业新业态,优化城乡间资金、技术、管理要素整合。
注意缩小脱贫村与面上村的发展差距,形成联村发展、统筹协调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脱贫村得到人财物各方面的巨大支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周边邻近的一些面上村由于投入不足,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产业发展上,差距都是比较明显的,造成了邻村之间的发展落差,滋生不满情绪。下一步在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对面上村投入的历史欠账,统筹好乡村振兴资金、项目在不同发展差距村庄之间的投入比,逐步加大对一些面上村的支持与投入,夯实乡村共同富裕的根基。同时,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强村互动、弱村联合等联村发展新模式,从构建乡村党建联合体、多村产业联建模式、联村治理行动等方面推动乡村片区联建试点,破解乡村党建软弱涣散、“头雁”难选优、产业难提升、乡村难治理以及村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
努力缩小脱贫户与富裕户的发展差距,形成先富带后富、物质精神一起富的乡村共富新格局。完善农户共富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能人、富裕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富裕户与脱贫户结对抱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别是拓宽缺劳力、缺技术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农户增收渠道。推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升级,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成员”“村民入股联营”等发展模式,加强村集体、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大力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发挥村集体在强村富民、扶危济困、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引领作用。鼓励在广西全区各地建设一批共同富裕示范村,持续发挥示范效应。
作者简介
覃 娟 廣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两山”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