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形式到实质:网络与思政课融合的应有走向

2023-06-15孔祥渊

中国德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网络资源

摘 要 当前,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形式化取向:一是网络信息资源被当作一种佐证材料,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二是网络技术资源被当作一种技术工具,被简单用来转化现有的教育内容。这种形式化的融合不仅削弱了思政课应有的课程效果,也伤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避免此类消极影响,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应由形式走向实质。从网络资源和思政课来看,两者实质性融合的主要着力点有二,即价值观层面的融合和思维方式层面的融合。为实现两者的实质性融合,需多方进行协同努力:思政课教师应不断熟悉思政课的价值观并对网络资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所了解;思政课教研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职能和优势开展专题研讨;教育行政部门可探索形成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标准并建设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 网络资源;思政课程;实质性融合

作者简介 孔祥渊,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为了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更为生动、有效,部分高校教师选择了运用网络资源这一方式。一些网络资源因较为符合学生的“胃口”,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实效性。[1]但当前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状态并不都是健康的,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并非均为积极的。在某些层面,它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原因为何?如何破解?在网络资源日益增多且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的数字化时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讨。本文试图基于“形式”与“实质”这一对关键词,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以期对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有所裨益。

一、网络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形式取向: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对于大学生的思政课而言,网络资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网络信息资源,二是网络技术资源。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呈现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现状,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一)网络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形式取向:两种表现

当前,网络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体现出形式取向,主要有两种表现。

第一,网络信息资源被当作一种佐证材料,直接进入课堂教学。这是目前网络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第一种方式。思政课需要借助案例传递一些特定的观点。此时,因教材中的案例远离学生生活或者缺少相关案例等原因,一些任课教师往往寻找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如文章、图片、视频等,并将其“复制”到课堂教学中,较少进行适应性、适合性等方面的考察。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这一点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学生记住了案例却忘记了与之相应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相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一些教师使用的网络资源可能过于唯美、有趣、夺人眼球,致使学生将精力主要置于网络资源上,忽略甚至遗忘了这些材料所要佐证的观点。这种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因过于注重各种网络资源的特色与具体表现,未能与课程所要传递的观点建立起真正密切的联系。本質上,这是一种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形式结合。

第二,网络技术资源被当作一种技术工具,被简单用来转化现有的教育内容。这是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结合的另一种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一些教师意识到短视频、网络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受此启发,部分教师运用多种较为简易的技术手段,将部分课程内容进行转化,使其具备“网络”的样子。例如,将一些课程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在课堂上予以播放。从表面上看,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无疑因教师的技术设计而有所转变,如从教师口述的形式到短视频甚至动画播放的形式。但这种转变较为简单。一个直接的判断标准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态度等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进一步讲,这种结合方式并未真正挖掘、发挥网络技术可能具有的吸引作用。因此,它是另外一种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形式结合的方式。

(二)网络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形式融合的消极影响

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形式融合,可能会产生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这里仅聚焦课程的效果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两个方面,对其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削弱思政课应有的课程效果。在思政课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入网络资源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课程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形式融合,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的,还会削弱思政课的课程效果。一方面,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会占用固定的教学时间,通过减少教学时长的方式削弱思政课的课程效果。相关部门在编撰思政课教材、安排日常教学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了较为细致、严格的思考,两者较为匹配。教学安排虽然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可以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弹性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时间可以被随意挥霍、浪费。因为教学时间是完成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正因如此,一些与思政课有着形式联系但实际上并不适合的网络资源进入课堂后,会给教学时间造成“耗费”,进而影响课程效果。另一方面,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削弱思政课的课程效果。“注意力是个体在众多刺激因素中,选择占据个体意识的刺激因素的过程。”[2]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注意力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关注、选择哪些内容进行学习、思考,也在无形中左右着其忽略或者回避的内容。具体到思政课上而言,那些与思政课仅有形式关联的网络资源,可能由于趣味性、生动性、休闲性等原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会在无形中分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关注与选择,进而削弱思政课的课程效果。

第二,伤害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形式结合,不仅会影响思政课的课程效果,还可能会影响学生在身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一方面,信息的负面价值属性可能会伤害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显性角度看,一些信息自身可能带有强烈的刺激性给学生造成诸多不适,影响其健康成长。这种影响较为直接、外显,易被人们察觉,也较容易纠正。从隐性角度看,信息所暗含的各种价值倾向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诸多不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众所周知,信息并非是完全客观中立的,其带有相关群体的价值观念。其中,一些负面价值观念的隐蔽性较好,可能以表面是“正向、积极”实际却是“负面、消极”的方式存在着。教师在选取相关网络资源时如果未注意到这些特征与因素,则可能在无形中运用了诸多负面的信息教育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会产生消极、阻碍作用。另一方面,技术的负面价值属性可能会伤害学生的健康成长。一般认为,网络技术是一种客观中立的存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取决于教育者的具体运用。实际并非如此。依照技术哲学的重要观点,技术本身并非单纯的手段,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每一种技术都是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每一种技术都带有独特的纲要、议程和理论。”[3]它可以对个体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到网络技术,其本身具有碎片化、平面化特征,无形中会弥散学生的思想,吞噬学生的注意力。因而,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形式结合,可能会由于网络技术自身具有的一些价值属性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实质融合:

主要着力点及整体结构

面对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形式结合及其产生的多种消极后果,一种破解途径是远离网络资源,避免其对思政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不可取方式。另外一种破解的路径则是深入思考网络资源如何与思政课进行有机结合,降低其消极影响,尽可能提升其积极影响,使其实现实质性融合。

(一)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主要着力点

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主要着力点,与思政课的任务及网络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因此,本部分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探讨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主要着力点。

第一,传递适宜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因而,价值观方面的融合成为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思政课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并担负着特定的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是培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从这一现实出发,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与思政课进行融合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价值观层面的融合。如果不注意这一点,相关的努力与工作可能会事半功倍甚至南辕北辙。因此,价值观的融合是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第一个着力点。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价值观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思政课所要传递的价值观,一种是思政课所蕴含的价值观。对于前者,人们并不陌生。这主要体现为国家、社会倡导的各种价值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后者,人们则意识不足。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体系均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可具体实现方式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相关,也与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思政课在此方面所蕴含的价值观可总结为:直接、体系化。具体而言,思政课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呈现所要传递之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与之相关的系统知识。“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的实质,就是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深入剖析所讲‘道理’的深层次、深刻性蕴义,避免肤浅化、碎片化地传授道理。”[4]

第二,网络对于个体的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思维模式层面的融合是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另一重要着力点。对于个体而言,网络技术及其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材料”与“方式”。例如,各种视频、网络交易等的出现,使得个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网络“正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改变着人类的娱乐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及认同方式”[5]。与此同时,网络也在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整个社会结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会的物质基础。”[6]这里以“社会—个体”“显性—隐性”构建象限并进行分析,网络所产生的影响可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网络造成的影响多种多样。但是,对于高校思政课能够接触尤其是可以影响的部分而言,学生思维模式的变化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点。一方面,网络对社会及个体生活的影响,会在个体思维模式上留下痕迹。与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网络所造成的多种影响进行互动。另一方面,个体的思维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思维方式。在思政课教师选取网络资源并将其与思政课融合时,需要充分考虑个体思维模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网络思维方式,并借此最终回应学生思维模式的变化。因此,思维模式层面的融合,是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整体结构

在探讨了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重要着力点之后,我们还需进一步了解两者结合的整体结构。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第一,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主要构成部分。价值观层面的融合、思维方式层面的融合,是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主要构成部分。此外,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是方式方法的结合。即,我们按照价值观、思维方式寻找到适宜的网络资源之后,如何恰当地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看似较为简单,实质上却不容易。原因在于,网络资源是一种辅助性的技术或者材料,目的是完成课程的任务与目标。网络资源在进入课堂时,不能有喧宾夺主的倾向与痕迹。因此,这种融合的方式方法也成为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二,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各构成部分的地位。对于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而言,各构成部分的角色与地位存在着一定差异。总体而言,价值观层面的融合是最为基础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融合的成败。如果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在价值观方面并未进行有机融合,或者分歧巨大,那么,后续工作无论开展得多么良好,都难以实现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真正融合。因此,这是网络资源與思政课结合的重要基础所在。思维层面的融合是关键,也是直接影响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效果的一个部分。在融合过程中,如果教师未能把握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融合点,那么,最后形成的融合也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融合,就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诸多融合一样。可以说,思维方式的融合是一种中介,为我们促进网络资源和思政课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凭借。融合的方式方法是重点。一般认为,我们只要在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进行了良好的把握,那么,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就实现了实质性的融合。其实远非如此。按照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与观点,我们如果不能在形式上认真打磨与分析,那么,前期的工作也可能毁于一旦。在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这一层面可总结为具体的手段。此外,在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这三个层面的具体显现程度不一。一般情况下,价值观层面的融合较为隐性,融合的方式方法较为显性,思维方式层面融入则处于二者之间,显性与隐性兼有。基于上述论述,我们认为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结构可如下表所示。

三、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实质融合的相关策略

在分析了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主要着力点与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们需进一步思考各主体应当如何协同工作,促进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实质融合。这里主要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三个主体出发,探讨可能的策略。

(一)教师应不断熟悉思政课的价值观并对网络资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所了解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思政课的价值观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关于思政课所要传递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部分思政课教师其实缺乏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因此,为了防止可能的偏差,思政课教师需不断回到教材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的学习和分析,把握其所需传递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熟悉思政课本身蕴含的价值观。如前文所述,与其他能够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课程相比,思政课蕴含独特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可借助思政课教材、教学方面的相关政策文本、研究文献等对此有所了解、深刻把握,并用这一类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此外,思政课教师对网络资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应有所了解,并在将其与思政课融合之前认真分析。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学会分析网络资源的价值观。对网络资源,教师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在选择过程中不断分析各种网络资源所蕴含的价值观,尤其是那些较为隐蔽的价值观。在思维方式层面,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思考网络自身所带有的思维方式。在此方面,教师可能需要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是阅读技术哲学层面的著作,了解网络在思维方式上的可能改变;二是密切关注各种网络现象(包括网络技术、网络信息传播与各种网络群体事件),以此作为材料分析网络的思维方式。在上述学习、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将所选取的网络资源与思政课深度互动,形成一种融合网络资源的思政课。如此,网络资源与思政课才有望实现实质性融合。

(二)思政课教研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职能和优势开展专题研讨

这里的思政课教研组织不仅指思政课的教研室,还包括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机构。一般认为,教研组织的主要职能和优势是教学研究,通过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和不断实践、反思、探讨等过程,对教材、课程、教学等影响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关议题和活动进行探索。这是一种源于教学、通过教学、服务教学的组织和研究活动。一些研究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教研组织对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教研室为主要形态的基层教学组织,是推动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7]为了促进网络资源与思政课更好地融合,思政课教研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职能与优势,开展专题研讨。

结合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现状及目标,本文认为,思政课教研组织至少可以在两方面开展深度研讨。一是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模块。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之后的整体,是由具体的模块有机组织而成的。如果缺乏对这些模块的基本认知和了解,思政课教师可能很难将其有机整合。因此,思政课教研组织可以引导教师在“模块”这一内容上进行研讨,让教师基于自己所教的科目,分析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时所需要模块、各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模块之间基本的内在联系和外在整合原则、途径、方式方法等。二是网络资源与思政课具体融合的探讨。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集体形成一个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课例既可以让教师了解融合的过程,又可以给自己一个直接的参考案例。因此,思政课教研组织可以以某一具体的课程或内容为例,充分发挥教研组织中教师群体的智慧,就网络资源与具体内容的融合进行研讨。

(三)教育行政部门可探索形成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标准并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促进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充分发挥监督和服务的功能,运用多种措施,提升两者的融合程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不断探索并逐渐形成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为教师融合网络资源和思政课提供相对清晰的基本指引,有助于两者之间的实质性融合。同时,它还可以为有关机构(如高校教学指导或督导组织)评价、检查思政课提供基本的参考标准,也可以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基本的参照体系,避免那些形式性融合甚至明显不适宜的、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的融合方式及具体课程。这种“消极的避免”本身是“积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实质性融合。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网络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纷繁多样,思政课内容丰富厚重。无论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还是对思政课的教研组织来说,全面、完整地掌握两方面的内容并将其进行融合,是一个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可以说,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可借鉴的、优质的资源和课例是一件方便自己融合网络资源和思政课的重要基础。在这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充分调动诸多思政课教师、教研组织的力量进行相关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库,引导多方力量为教学资源库提供网络资源、课例等教学资源,通过点滴建设,发挥自己的服务功能,助力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实质性融合。

202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这一背景下,网絡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就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趣味性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策,而是回应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应当作为。也正是如此,思政课教师及相关主体,需要对网络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进行深度、理性的思考,助力两者的真正融合,为立德树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红,巩倩倩.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研究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89-93.

[2]李松,许源源.政策议程、传播与注意力:基于心理视角的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8(6):83-91.

[3]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的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

[4]石海君,黄蓉生.“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深刻蕴涵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8):16-22.

[5]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35.

[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7]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责任编辑 刘洁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基于预测的虚拟网络资源分配方法
浅谈独立学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