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3-06-15孙慧
孙慧
[摘 要] “四史”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取幸福的所有重要历程,是我党先进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只有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将“四史”教育融合到职业院校育人过程中,才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而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會的契合度,发挥高职院校助力社会产业发展的功能。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四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061-0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开展“四史”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对历史有更好的认知,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面临改革和转型的挑战,在教学中只有进一步开展“四史”教育才能够从党的优秀经验中汲取智慧,明确高职院校改革的目的和方向,从而创新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探索开展“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四史”能够融入高职院校的各项日常工作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需要型人才。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意义
(一)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育人需求。职业教育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理论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四史”内容丰富,包括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建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四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我党在一些重要历史转折和建设时期的经验和智慧,是我党先进文化的体现[1]。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可以汲取党的建设经验和智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明确高职院校改革应坚持的原则、改革的最终方向和改革的路径,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有利于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导向性。
(二)提升高职院校各项工作质量
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当前高职院校人才优势并不凸显,因此在未来高职院校工作中应该进一步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探索提升办学质量的方法,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需要的人才,通过开展“四史”教育可以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学习中学会利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真正明确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教学中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四史”中吸取实践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改革工作能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展开,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的路径,提升高校的育人质量。
(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促进思政资源库建设
高职院校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育人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始终将思政教育作为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网络信息化和社会多元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提出了挑战,因此应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库,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质量。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四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发展大事件,将更多思政教育案例引入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将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充分融合到一起,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资源。
(四)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保持步调一致
高职院校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将“四史”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中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路径选择,可以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从而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调保持一致,从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已认识到“四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将“四史”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活动更加重视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四史”中的重要观点,或者将“四史”中的某些事件作为教学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四史”内容的了解更多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解,缺乏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理论和实践结合,“四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因此包含较多的哲理和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了解“四史”中的智慧和经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四史”教育不能真正助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二)重课内,轻课外
新时代背景下要求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但在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中更加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展开,更多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或者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等思政课程来开展“四史”教育,没有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或者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社会重要事件开展“四史”教育,导致学生和教师对“四史”的理解处于浅层次的状态,不能真正了解“四史”对学生以后发展的重要性。“四史”是我党的重要经验,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较多的借鉴,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四史”教育更加局限于课堂,脱离了与当前社会的结合,学生对“四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三)重视灌输,忽视引导
“四史”既是对我党实践的总结,又可以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四史”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四史”教育活动中更加强化教师的作用,通常是思政教师作为开展“四史”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四史”教育中的参与性不足。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四史”教育体系性太强,内容过于枯燥,对“四史”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因此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四史”教育开展过程中没有凸显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理解更多局限在教师的教学范围之内,“四史”教育相关的课堂缺乏手段、教学创新也不足,学生在“四史”教育中更多的是被动理解和接受。“四史”教育过于重视灌输,学生不能对“四史”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也不能将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与“四史”教育结合起来[2],学生对“四史”教育的理解处于一种浅层次的状态。学生在“四史”教育中多是掌握“四史”的相关理论,而对其实践价值认识不足,学生不能将“四史”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相较于其他课程,“四史”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总结,因此单靠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比较落后,还不符合学生处于多元化社会的现实,因此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应该推动“四史”教育的创新,使“四史”教育与社会特点和学生需求保持一致。
(四)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在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更加侧重结果,忽视了过程。学校虽然对学生“四史”教育结果展开评价,但是评价方式更多是通过测试题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多是理论内容,案例分析不足,因此对“四史”的评价存在局限性。“四史”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但是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不能真实了解学生“四史”教育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状态。评价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四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不能立足“四史”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四史”教育过程中对“四史”评价的结果过于片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四史”学习的真实情况,评价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以评促教的功能。评价不能将“四史”教育与日常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呈现出不一致性,在此评价主体中更加侧重教师为主,学生没有发挥其在评价中的作用,学校对“四史”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不足,没有结合评价结果进一步反复实践,没有针对评价中的不足进行反复探索,高职院校“四史”评价中的功能性不足。“四史”教育评价是提升“四史”教育成果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以后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探索提升职业教育能力的方法。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高校党支部为中心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应该具有完善的体系,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整合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又可以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能够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党支部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也是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因此在开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应该强化党支部和院系成员的领导作用,建立党支部、院系党领导成员以及辅导员和班组织领导成员共同参与的“四史”教育体系,班级干部能够就“四史”教育的具体活动策划、活动目标、教育方式与各个层次的党领导成员进行协商,同时各级党领导成员也应该积极了解高校的课程设置、学校活动以及学校的“四史”教育氛围,促进“四史”资源的整合,在行动上保持一致性,在方式上注重实际性和灵活性,建立完善的“四史”学习机制。针对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应该将“四史”教育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整体上加强对“四史”教育的重视,调动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四史”教育中,能够以“四史”教育作为基础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学等各方面的改革,促进教师不断加强对“四史”知识的学习,将“四史”教育与学校的一些常规教学活动结合到一起,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四史”教育体系,凸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四史”教育助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路径,为促进“四史”教育师资等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
(二)推动“四史”教育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史”是我党智慧的结晶,“四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从“四史”中了解到我党在每一次社会大背景下的选择,充分了解党的智慧和经验,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培养文化自信,又可以指引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因此,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凸显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逐步推动产教融合和“1+X”证书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因此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思政的展开,将思政教育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理论中的“四史”元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四史”的认识。在强化“四史”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就业以及学校实践活动中去,在学校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强化“四史”教育内容,将“四史”教育与企业文化和企业育人要求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四史”教育与招聘用人单位“四史”教育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在产教融合或者社会实践中持续接受思政教育理念[3]。例如护理系的学生在岗位实践中既能以“四史”来提升职业道德,又能将职业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明确在国家发展的特殊时期自身应该具备的思想觉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利用“四史”的基本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某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开展多样化“四史”教育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通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应该借助学校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四史”教育,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可以建立学校“四史”研究社团,营造良好的“四史”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一些公共场合如创新实践基地、图书馆以及教学楼的公共场所普及“四史”基本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营造良好的“四史”学习氛围。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重要的日子,如每周一、每年的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清明节等开展“四史”教育活动,让学生借助节日的氛围来感受我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艰难抉择,丰富学校的“四史”实践活动,潜移默化提升“四史”教育成果。另外,学校不同院系之间还可以通过“四史”教育衍生出的相关话题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加强对“四史”中包括的家国情怀、改革创新、共同富裕等理念的了解。学校还可以针对“四史”教育学习开展一些特色主题活动,如我的中国心、我的祖国、民族骄傲等,推动“四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另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元旦晚会或者迎新晚会等来渗入“四史”教育内容,将一些红色歌曲或者经典电影的片段融入整个晚会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容易,将现代航天精神等融入晚会编排中,丰富“四史”教育的活动。例如护理系可以组织学生对老年人服务社区进行基本的健康知识普及等,让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四史”与社会活动的联系,深刻了解“四史”理论的应用价值,在“四史”教育学习中不断提升思政素养和道德规范能力,促进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理念的认识,在职业教育中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四)建立教学评一体化的“四史”教育机制
“四史”教育不仅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有关,还与教学评价有关,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增强教学的统一性,建立教学评一体化的“四史”教育体系,这样既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能够增强“四史”教育成果。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参与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是引导者,教师和学生在“四史”教育中应该充分交流,教师应该注重“四史”教育的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去选择“四史”教育的一些案例素材,提升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也应该在“四史”教育学习中针对学习中的疑惑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深化对“四史”内容的理解,在“四史”教育中能够不断探索“四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提升思政素养。再者应该将“四史”教育纳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四史”理论的考查,又要注重借助社会热点事件或者现实事件来考查学生对“四史”相关内容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掌握“四史”相关理论内容的同时,将“四史”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教师对学生“四史”教育成果进行评价时既要考虑反映学生的真实“四史”学习水平,又应该进一步改善对学生“四史”学习的态度,“四史”学习中的创新性或者“四史”学习中的一些新的问题纳入“四史”考核评价当中,激发学生对“四史”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以评促教的作用,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考评的客观性。另外,在注重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五)推动“四史”教育手段的创新
教育手段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和理念。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性格更加明显,对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加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學中的优势,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成果[4]。在“四史”教育中应该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四史”教育中的应用,构建线上“四史”教育资源,在“四史”教育中进一步推动“四史”教育手段的创新。利用学校的公众号或者网站进行“四史”相关教育资源的推送,借助媒体融合的优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展“四史”教育,使“四史”教育能够与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和餐厅文化结合到一起,构建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四史”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一些纪录片,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不断推动“四史”教育的创新。可将“四史”一些图片资源整合或者文字编辑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去,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让学生自动搜集相关的“四史”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兴趣。另外,应该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社会一些重要事件的关注,因此在构建线上“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社会或者热点问题,例如护理专业可以将医患冲突作为案例延伸到“四史”教育中提升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一些信息平台或者信息软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开展“四史”教育,让学生在“四史”教育中进一步提升思政素养,增强智慧,汲取经验。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了思政教育在职业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四史”不仅是重要的课程思政资源,还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指导。当前职业院校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方法或者手段落后,缺乏完善的机制,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等特点,因此,在未来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四史”教育融入理论与实践中,推动课前和课后的统一,建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机制,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文婷.高校“四史”教育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6):23-24.
[2]王雪.“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引领的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21-22.
[3]王大洋,王小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20-21.
[4]梁洋生,谢红玉.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逻辑、困境和策略探析[J].大学,2022(3):19-2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