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6-15梁宁周文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8期
关键词:产教证书校企

梁宁 周文轩

[摘           要]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专业定位不明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等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阐述“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意义基础上,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进行有机融合,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搭建校企融合育人平台,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高素质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173-04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职业院校普遍与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方式,但一些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经常面临合作形式化、不深入的困境。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式中排在第一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兼任教师以及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对较少。校企合作尚未融入院系办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校企融合育人的生态体系有待完善。

“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职教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与创新,现代学徒制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1]。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在本质上都体现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将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有机融合,有助于深化“三教”改革,推进校企育人的精准对接,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一)现代学徒制出台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现代学徒制是20世纪工业化背景下,在傳统的工业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在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工作,该文件明确了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操作程序等方面,对推进现代学徒制提出了总体要求。2015年7月,国家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以企业为主导开展的学徒制进行了安排。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8月,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签发《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展开。2018年8月1日,教育部确定第三批19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签发《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为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通过并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至此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2022年12月,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增设“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2025年),秘书处设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学徒制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落实现代学徒制,可以使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促进产业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发展,增加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试点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中,职业院校最常见的做法是与企业构建合作育人机制,典型形式是设置基于专业特色的“学徒班”“订单班”,校企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合作深度不够,学校方面缺乏创新动力及担当意识,相应的教学改革、管理方法、课程标准、考核标准不够完善,合作中各种原因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社会各方主体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不够,学生主体及家长甚至有抵触“学徒制”班级的行为[2]。

(二)“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者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素养的学习后获得的反映其职业能力水平的证书。“1+X”证书制度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里,针对我国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明确提出启动“1+X”制度试点的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1+X”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6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关于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确定首批试点院校名单[3]。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试点有关工作提出指导意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四批遴选了300个培训评价组织的447个证书参与试点。

“1+X”证书制度对于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和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证书的权威性、书证融通、学习成果转换等[4]。

二、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的契合点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在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中率先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存在许多契合点。

(一)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来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基本路径。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经济功能区、企业的持续力和竞争力;产业、经济功能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动能,也必须走产教融合道路[5]。现代学徒制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一种培养方式。现代学徒制的鲜明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互聘师资完成人才培养。“1+X”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X”证书及标准的开发是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完成,体现了行业企业最新技术、规范和工艺,“1”与“X”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等多元协同育人,打破“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的壁垒,解决职业教育学习者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两者都有利于创新产教融合内容,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在本質上都体现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

(二)助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在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方面本质上是相互融通的。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双导师团队,教育教学任务由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材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开发,教法以情景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任务式教学等多种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学徒制中,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边做边学,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际应用之间联系紧密,符合职业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原则——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6]。“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中,师资团队采用校企专兼结合,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教材要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行业企业的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学过程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进项目化、任务式、情景式教学方法。“1+X”证书将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获取若干职业技能证书,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复合技能。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的实施都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标准和课证融通等方面积极发挥学校、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的育人作用,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在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7],“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提档加速关键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对技术、工艺、设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然而我国传统高职教育存在明显弊端,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目标过于片面,过于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职业精神,重视专业理论知识而轻视专业实践技能,以致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凸显,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出现。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双方紧密合作,企业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设定学徒岗位,直接体现了行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实施订单教育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学生通过学徒制直观感受到未来职场就业环境,接触企业文化,了解师傅及其他劳动者的工作,耳濡目染,从而逐渐习得那些重要的“默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1+X”证书制度让企业真正参与到“X”证书培训课程开发与教学中,将企业一线专家、工匠引入校园,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将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带到课堂与培训课程中来,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的实施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有效契合现阶段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助于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输送区域发展亟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结合的策略与建议

(一)深化产教融合,共建育人平台

打造多方协同育人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培训评价组织、企业多元育人主体作用,是探索“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行业、学校、企业在政府的宏观引领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参与人才培育。坚持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市场需求,鼓励学校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促进校企合作融入学校治理、院系办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实现产教真融合。从具体操作来看,由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和院校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组合式激励政策;学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方案共商、实践教学体系共建,推动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紧密契合;高职院校负责学徒制招生宣传,增强社会对学徒制的认识,提高学徒制对家庭和学生的吸引力;校企共同制定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标准,共建管理平台、实训平台、课程体系,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双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参与顶岗实习与生产实训,达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行业、培训组织负责“X证书”的标准制定与考核工作,确保“X”证书可得到行业多数企业的认可,使学生的职业证书获取状况成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之一;学生通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方共同完成育人。

(二)推进“三教”改革,完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进行变革,聚焦于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三个方面,是探索“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1)校企共同开发的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课岗融合”课程。(2)根据“X”证书标准开发“课证融合”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校企可共建模块化课程资源包,紧盯产业链条、技术前言,基于行业新技术与新规范,开发融合学徒制岗位与“X”证书的系列项目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编写符合现代学制与“X”证书标准的校本教材和企业内训教材,在课程中实现学业考核与技能等级鉴定一体化,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匹配、考核标准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双导师团队是“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校企需协同制定双导师选聘与管理办法,从校内专业课教师中选拔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备优秀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校内导师,从企业一线选拔既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又具备专业技能与指导能力的技术骨干作为企业导师,增加校内导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技能,开展企业导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开展高质量“X”证书培训与教学的能力,鼓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加强沟通,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技術难题攻关,推进双导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智慧职教、钉钉课堂、企业直播间等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克服实践类课程对教学场地和设施依赖度较高的问题,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增加教学互动各环节,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评”,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个性化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坚持德技并修,构建融合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探索“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育才与育人相统一,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根本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劳动者。针对一些高职学生劳动意愿低、对自身职业能力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学校需开设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就业创业讲座、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宣传,增强学生劳动意愿,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心态。校内导师在专业课教学时需要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增进学生对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企业导师在传授岗位技能的同时需要严肃生产安全、工作流程规范、责任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企业导师要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中,除实操技能外,将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纳入考核范围,突出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并重的考核要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构建融合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逐渐由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契合高职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升级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建设高水平专业,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全面对接,助力学生技术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各行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35-48.

[2]廖礼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9(6):134-139.

[3]李虔,卢威,尹兴敬.1+X证书制度:进展、问题与对策[J].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2019(12):18-24.

[4]张国民.1+X证书制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基于职业教育“三个面向”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03-108.

[5]彭斌柏.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奋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N].中国教育报,2022-12-17(1).

[6]张大伟.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的思考[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96-98.

[7]马旭,张向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探究 [J].黑龙江科学,2018(19):48-49.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产教证书校企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收录证书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