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元文化路刀削面

2023-06-14黄乐辰

青年文学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刀削面臊子肥肠

黄乐辰

在广元生活了二十三年,成长十八年,工作五年,有些店家的小食是从小吃到大的,吃了十多年,除了出众的美味外,还有一份思故的情分在味道里。当年吃的味道,门店望到的风景,心里思想的事,搭伴吃的故人,云淡风轻地都荡漾在心里,引发思念。“吃是包含回忆的。”舒国治在《穷中谈吃》里这样定义过,我也有共鸣。

东坝文化路387號是间刀削面门店,店面牌子挂了近二十年,白底上书三个大字:刀削面。这是一家夫妻店,夫妻俩是外地人,来广元谋生,开了这家面店,一开就是二十年,靠此养育了一儿一女。如今,儿女各自成家,一间门店,又何止是一间门店。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吃到这家刀削面是在初中,应该是2002年左右,那时我们家还住在区政府二宿舍,就读的东坝中学在文化路相邻的苴国路上,上学、放学都会经过这家刀削面馆,第一次是父亲带我去的。父亲是个会品美食的人,他选的面店,面的味道总是很好。那时候,削面的是老板—瘦瘦的身躯,一只手托举着和好的面团,另一只手拿着削面刀片,身体距离滚烫的大面锅约一米,一有人来点刀削面,老板就开启即时削面表演,只见他一刀一刀地将面削成条状,再把面如抛物线般精准地投进锅里,溅起一点儿小水花,颇有些节奏感。我觉得他是我心中削面的艺术家。老板娘在一旁做着调碗的工作,通常会问一句:“吃得辣吗?”随后就会决定在面碗里放不放辣椒。老板煮好了面,老板娘的碗也调好了,合二为一,撒上葱花,就是人间美味。

我当然不是什么“饕餮家”,吃过的美食不多,好不好吃全凭世上最玄乎的两个字:感觉。老板的面削得两边薄,中间略厚,嚼起来很筋道。手工面要吃出筋道感全凭和面人的双手,需要反复揉搓,是个力气活儿。煮面的汤锅一直沸腾,大火快煮的面软硬适中,面两边略软,中间稍硬,牙齿嚼的功夫需要落在面中间,是身体与刀削面接触的高光时刻。刀削面要想好吃,和面的功劳占百分之四十,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全在店家花费长时熬制的臊子里。我记得在十多岁时,有一次来吃面,因为来得早,恰逢店里就我一个人。老板还在里屋熬汤,年少的我和老板寒暄了起来,颇有些美食记者采访的架势,一会儿问老板在熬制什么呀,熬制了多久呀,一会儿问为什么你们的杂酱臊子那么好吃等一系列商业机密问题。老板看上去有些疲惫,但也一边熬汤一边回答我。他说,一碗面除了面和臊子很重要,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是汤底。他当时正在熬制的汤是需要前一天下午就开始选材熬制的筒子骨汤,要熬制十二个小时,因此在老板娘调制汤碗的时候,舀的其中一勺汤不是面汤,正是骨汤。汤锅旁边就是那些非常重要的杂酱臊子、牛肉臊子和肥肠臊子。每种臊子都需要熬制很长时间,特别是我最爱吃的杂酱臊子,耙而不烂,酱料入味。小时候去吃,我总会让老板多加几元钱的杂酱臊子,一口吃不搅拌,好味又过瘾。当然,成年后的我学会了节制,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专属吃法,但也蛮怀念那个时候的杂酱臊子。

父亲最爱吃肥肠臊子,不过他也爱杂酱臊子,可是又吃不下两碗,因此父亲会和老板娘要求肥肠和杂酱臊子各来一半,混着吃。记忆中,好像是父亲开创了刀削面加一半杂酱再加一半肥肠臊子的吃法,后来我也依样葫芦地向老板娘要求这样吃。就这样,杂酱肥肠刀削面一吃就是十五年,成为我们和这家刀削面馆的独特记忆。当父亲提出舀一半杂酱和一半肥肠的要求时,老板娘欣然应允,至于为何如此爽快答应,背后有一段父亲和这夫妻俩的人间真情。刀削面店铺里除了熙熙攘攘的吃客外,在我的记忆中常见一个清秀面孔、乌黑长发的小女孩儿坐在那里写作业。女孩儿比我小几岁,是老板的小女儿,我们各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一天,父亲坐在那儿吃面,听到老板和老板娘在为女儿读书入学的事情而愁云满面。夫妻俩是靠劳动吃饭值得尊敬,但背井离乡来广元,生活上总归还是人生地不熟,无人相靠的,女儿读书入学无门路,焦灼得很。父亲在一旁吃面,无须刻意关注,便也从旁知晓了这家人的难处。父亲便和老板闲谈,告知夫妻俩自己可以帮忙了解孩子入学的相关具体情况,到时候把情况告诉他们,让他们无须过分着急。从老板和老板娘的神情可以看出来他们很感动,对父亲和我们一家人很有好感。自打那儿以后,父亲去点面,老板娘总会多舀一些臊子,你来我往,各自彰显人间真情。那个时刻,父亲的良善品格也深刻地影响了我,我心中的父亲形象更加伟岸。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令我无比尊敬。

后来,刀削面的生意越来越好,在店里经常会碰见熟人、亲人,我大姨父和侄子也爱吃这家的面。男士们吃面还会就着几瓣儿蒜,因此每台桌上老板都会供应生蒜。一口面一口蒜,男士们吃得很得劲儿。父亲也会就着蒜吃,极力推荐我一定要品尝下“蒜伴面”的美味,我觉得这种吃法太不适合女士了,坚决不肯尝试!

再吃到这碗刀削面的时候,是2014年,离家读书六年的我回到家乡高校教书。当下午上完课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家刀削面店。我家早已不住在那附近,但还是会专程前往,为一碗记忆中的面。那个写作业的小女孩儿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头乌黑的长发,收拾得利利索索。她走进面店,问道:“哥,我爸还没来吗?”天哪,削面的艺术家已经替换成老板的儿子了。岁月流年,不经意间就子承父业,但其实没有。跟老板聊天儿时,他告诉我:“儿子在老072附近自立门户开了分店,这间店是我和老伴儿还有女儿的。儿子有时会过来帮帮忙,不过现在有儿媳妇了,他们还是在自己的店时间多一些,你们下次可以去我们分店吃啊!”夫妻俩还是那么热情,我也笑嘻嘻地回答:“好的,有机会一定要去分店尝尝,看看味道有区别没。”对于新店,我是有好奇心的。儿子的手艺能不能超越父亲,这当然很值得试吃。在商业经营中,第二代传承人做出的美食本身就自带顾客吸引力,不过双刃剑也是锋利的。纪录片《寿司之神》中,小野二郎一生专注做寿司,成为世界寿司传奇。他的店只有十个座位,要提前三个月以上预约。这家寿司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美食家们。小野二郎的大儿子小野帧一和小儿子小野隆士,既是父亲的儿子也是徒弟。大儿子跟着父亲经营着老店,所有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却钦点只吃父亲亲手制作的寿司,大儿子并无机会。小儿子早早就在东京自立门户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分店,食客们冲着分店前往却总是失望而归。小野隆士在采访中也无奈地说:“并非我做得不好,而是父亲已经做到极致,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所有的“儿子们”自带着不费力的“名气”,也都背负着“超越”的压力,是幸也是不幸。

这份对新店的好奇心到现在也没有促使我过去品尝。自己也觉得奇怪,一说到吃刀削面,就自然而然地去了老店。我还是留恋在那个用了十多年的木质桌上点一碗杂酱肥肠刀削面,还是习惯坐在正对着街道的座位,一边吃着熟悉的味道,一边看着走过了十多年的街道,回忆起初中时那个下了晚自习来这儿点一碗刀削面打包回家给妈妈的我。街对面是承载我童年的院子,我和发小儿们拥有的童年回忆全锁在那里。从院子再往前走是石油公司的宿舍,再往前是农田,荒芜的农田……刀削面里的味道又何止是面的味道,在这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拥有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猜你喜欢

刀削面臊子肥肠
刀削面
臊子面
最爱西安臊子面
重庆:肥肠大本营
刀削面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少不吃肥肠哟,肥肠催人老
刀削面
辣子肥肠
山西刀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