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023-06-14王亚南董玉倩陈素洁
王亚南 董玉倩 仲 华 陈素洁
原发性肝癌(PLC)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肿瘤不断增殖,可引起患者腹胀、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待患者就诊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甚至肿瘤细胞可出现远处转移,导致受累器官功能障碍,增加死亡风险[1-2]。目前,临床治疗肝癌多开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方案,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后再依据病情行放化疗,能够最大限度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止其扩散或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远期生存率[3-4]。但长期随访发现,仍有部分患者远期疗效欠佳,易出现复发或转移。若能寻找到一种可对患者预后进行早期预测的指标,则有助于临床完善个性化治疗,提高整体疗效。白介素-33(IL-33)属于IL-1家族成员,在细胞坏死或组织受损后,可大量释放并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刺激肥大细胞生成前炎性因子。相关研究显示,IL-33在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中存在过度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5-6]。但关于IL-33水平变化在PLC中的具体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IL-33水平变化与P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PLC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58±4.37)岁;体质量指数(BMI)18~27 kg/m2,平均BMI(23.65±1.47)kg/m2。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6.52±4.32)岁;BMI 18~27 kg/m2,平均BMI(23.68±1.49)kg/m2。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7]中相关诊断;经病理检查确诊;精神状态良好;病历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存在急性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均采集4 mL空腹静脉血,其中PLC患者于术前采集,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采集,之后以3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留取上清液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33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进行。收集PLC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分期、门静脉癌栓、肝硬化、术前甲胎蛋白水平等基础资料。其中甲胎蛋白水平于术前采血检查,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1.3 观察指标
(1)IL-33水平:比较2组IL-33水平差异。(2)IL-3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IL-33水平差异。(3)IL-33水平与预后关系:随访2年,统计复发情况,比较复发与非复发患者IL-33水平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IL-33水平
观察组IL-33水平为(258.63±20.14)ng/mL,对照组IL-33水平为(82.41±6.78)ng/mL;观察组IL-3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70,P=0.000)。
2.2 IL-33水平与P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
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5 cm、肿瘤分期Ⅲ~Ⅳ期、有门静脉癌栓、有肝硬化、术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IL-33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程度、肿瘤大小<5 cm、肿瘤分期Ⅰ~Ⅱ期、无门静脉癌栓、无肝硬化、术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IL-33水平与P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IL-33水平与预后关系
80例PLC患者随访2年,23例复发,复发率为28.75%(23/80)。复发患者IL-33水平为(325.26±27.89)ng/mL,未复发患者IL-33水平为(220.41±17.69)ng/mL;复发患者IL-33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42,P=0.000)。
3 讨论
PLC病因复杂,临床认为在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下,可致使肝脏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紊乱,引起肝细胞周期障碍,处于过度增殖状态,最终形成肿瘤组织[8]。而肝癌由于血供丰富,肿瘤进展较为迅速,一旦诊治不及时,则可扩散至多器官组织,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肝癌切除术为当前PLC首选治疗方案,通过切除肝脏部位肿瘤组织,能够直接阻断肿瘤进展,改善患者预后[9]。但肝癌具有高复发风险,一旦复发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给家庭带来较大经济负担,故对于PLC患者复发的预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IL-33是一种新型炎症因子,临床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关系密切,当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时,可诱导细胞DNA甲基化、抑癌基因点突变等一系列变化,加快肿瘤发展进程,故评估IL-33水平变化或可成为临床掌握肿瘤病情特点的重要手段[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L-33水平高于对照组,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5 cm、肿瘤分期Ⅲ~Ⅳ期、有门静脉癌栓、有肝硬化、术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IL-33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程度、肿瘤大小<5 cm、肿瘤分期Ⅰ~Ⅱ期、无门静脉癌栓、无肝硬化、术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提示IL-33在PLC中存在较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大小等存在密切关系。分析原因为,IL-33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组织内,其属于ST2配体之一,该配体主要表达于Th2细胞、肥大细胞等表面,当其与IL-33结合后,可产生炎症细胞因子,促使体内形成炎症环境,从而对正常细胞产生持续刺激,破坏基因组的稳定性,增加基因突变风险,从而形成有利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故IL-33可参与调节肿瘤的生长及转移[11]。因此,PLC患者体内IL-33水平越高,则体内环境越有利于肿瘤生长,而肿瘤生长快、肿瘤分期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患者IL-33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提示IL-33水平与PLC复发也存在密切关系。考虑原因为,IL-33与ST2配体结合后,可活化JNK信号通路,防止化疗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故其水平越高则肝癌细胞存活可能性越高。同时,IL-33水平高则提示肿瘤分期高、肿瘤体积大、分化程度低,而上述因素又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故IL-33水平越高则复发风险越高,能够作为临床早期评估P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IL-33水平与P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关系,且其高表达与复发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