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对甲状腺癌患者唾液腺功能指标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2023-06-14陈战磊尚巧玲
陈 雪 李 沛 陈战磊 尚巧玲
甲状腺癌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诱发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多数患者以无痛性颈部肿块就诊,若不及时治疗,还可发生远处转移,威胁患者生命[1-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以手术为主,通过切除甲状腺组织,能够避免肿瘤扩散或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远期生存率[3-4]。但长期应用发现,单纯手术治疗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影响患者远期预后。放射性核素131碘则属于放射疗法,通过将高浓度的放射性碘聚集于肿瘤组织内,能够灭杀肿瘤细胞,帮助患者更好清除残留的肿瘤组织,以提高抗癌效果[5-6]。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放射性核素131碘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甲状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1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6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0.48±5.13)岁;肿瘤分期:23例Ⅱ期,28例Ⅲ期;体质量指数(BMI)19~28 kg/m2,平均BMI(24.36±1.52)kg/m2;肿瘤位置:40例单侧,11例双侧;文化程度:19例高中及以上,32例初中及以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0.52±5.16)岁;肿瘤分期:21例Ⅱ期,30例Ⅲ期;BMI 19~28 kg/m2,平均BMI(24.39±1.55)kg/m2;肿瘤位置:38例单侧,13例双侧;文化程度:20例高中及以上,31例初中及以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临床分期Ⅱ~Ⅲ期;肿瘤直径<4 cm;精神状态良好;心肺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远处转移;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肝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麻醉后,于颈部作一切口,切开颈白线,显露甲状腺,常规切除甲状腺及峡部癌变症状,并将淋巴组织清扫干净,术中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及甲状旁腺。观察组加用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术后7 d后,停用含碘食物及药物21 d,经常规检查无不适后,开展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剂量为1000 mBq,治疗后告知患者多饮水,并予以醋酸泼尼松片缓解局部炎症,间隔4个月后再次进行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剂量同第1次,且治疗后续全身扫描放射性核素131碘,监测治疗情况。2组均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唾液腺功能指标: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唾液pH值、静态唾液流率(UWSFR)、动态唾液流率(SWSFR)变化,其中唾液pH值由酸度计测定;UWSFR检测为空腹端坐于安静室内,蒸馏水漱口后,手持20 mL量筒,使唾液沿下唇滴入量筒内,持续10 min,结束后将口内剩余唾液全部吐入试管;SWSFR检测为将枸橼酸滴于舌背前部6 min,以UWSFR相同方式收集唾液,测定唾液流率。(2)甲状腺素水平: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2组均采血3 mL,离心处理后,以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变化。(3)血清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2组均采集3 mL空腹血,离心处理后,以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4)复发率:随访2年,记录2组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唾液腺功能指标
观察组治疗后唾液pH值高于对照组,UWSFR、SWSF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唾液腺功能指标对比
2.2 甲状腺素水平
观察组治疗后FT4、FT3水平高于对照组,TS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甲状腺素水平对比
2.3 血清学指标
观察组治疗后VEGF、T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血清学指标对比
2.4 复发率
随访2年,对照组8例复发,复发率为15.69%(8/51);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1.96%(1/51)。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36)。
3 讨论
甲状腺癌病因复杂,临床认为可涉及癌基因、多肽生长因子、电离辐射、碘摄入等多个方面,其中癌基因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最为直接,一旦原癌基因突变、过度表达,可促使正常细胞出现癌性变化,最终形成肿瘤组织[7-8]。同时,多肽生长因子也可持续作用于甲状腺滤泡细胞,促使其过度增殖,并与癌基因起到协同作用,加快肿瘤生长。电离辐射、碘摄入在甲状腺癌发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长期受辐射照射可导致甲状腺细胞核变形,影响甲状腺素正常合成,增加癌变风险,且碘缺乏也会减少甲状腺素合成,并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异常升高,导致甲状腺滤泡肥大增生,久之则可诱发甲状腺癌[9-10]。甲状腺癌相较于其他肿瘤恶性程度虽较低,但其易经颈部淋巴结转移,一旦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受累器官功能障碍,增加死亡风险,故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甲状腺切除术为甲状腺癌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可直接切除甲状腺组织,阻断肿瘤进展,以阻止肿瘤细胞转移或扩散,改善患者预后[11-12]。但甲状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且甲状腺癌通常为多病灶,原发灶周围可存在多个微小转移灶,使得单纯手术切除难以彻底清除肿瘤组织,远期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UWSFR、SWSFR、唾液pH值可良好反映唾液腺功能,当唾液腺功能受损时,可引起UWSFR、SWSFR下降,唾液pH值升高。FT4、FT3、TSH为常见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癌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生与TSH关系密切,TSH水平过高可促使肿瘤细胞生长,故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判断肿瘤病情具有重要意义。VEGF、TG也是监测肿瘤病情的常见指标,其中VEGF能加速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生长提供充足营养;TG则为甲状腺滤泡内重要成分,可在TSH刺激下被水解,并经基底细胞膜弥散至毛细血管,进入甲状腺细胞,当甲状腺病变后,其水平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唾液pH值高于对照组,UWSFR、SWSFR低于对照组,治疗后FT4、FT3水平高于对照组,TSH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VEGF、TG水平低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甲状腺癌效果显著,能够降低VEGF、TG水平,调节甲状腺激素代谢,减少肿瘤复发,但会对唾液腺功能造成损害。分析原因为,甲状腺组织对碘具有较强的摄取能力,即使切除后的残余组织对碘吸收能力也远高于其他组织,故予以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后,可迅速被残余的甲状腺病变组织吸收,并在残余肿瘤内部形成高浓度环境,释放β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结构及功能,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13-14]。术后予以放射性核素131碘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将手术未能够切除的残余病灶清除,降低远期复发风险[15]。但放射性131碘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尤其对唾液腺组织,可引起唾液腺功能发生一定程度障碍。
综上所述,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能够调节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加快VEGF、TG复常,降低肿瘤复发率,但可引起唾液腺功能轻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