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06-14

关键词:三全育人国际贸易育人

魏 婧

(哈尔滨广厦学院 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初次提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后,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这一理念强调高校要将思想价值的引领落实到在校全体师生,覆盖于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教学全部环节,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教育、科研文化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为一体的综合长效培育机制。

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教育模式,是高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基于授业、解惑基础上的价值引领与思想提升。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结合我院近年来办学实践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实施策略,对重构国际贸易学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建设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度梳理和挖掘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三全育人”教育实施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我国高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课程思政及其作用

“课程思政”绝不是要把所有专业课都上成思政课,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改革基础上,加强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与统一,将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元素与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融合,保证各门专业课程都能同向同行,形成多元统一的局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弥漫在空气中、悄无声息的产生育人的作用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追求。在形式上,课程思政教育一般采用由学校或教师提供的寓教于乐、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方法,引导熏陶学生凭借主观观察、客观感知并进行理性思考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进而自发形成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认同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等,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1]。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脱节

理想的“三全育人”教育实施过程应该是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明显的思政课独挑大梁、流于说教,不利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实现。这种脱节主要表现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程度不高、缺乏全员参与观念;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重点更多在于思政课,忽视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主动进行课程思政的专业骨干教师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学生受客观环境影响,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2]。

3.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的融合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如何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个根本任务主要依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课程思政灵动、深入、润物无声,配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产生综合完美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实践上,培养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能、有体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不容小觑。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1.课程资源与学情的契合度问题

现有课程资源与本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不匹配,未全面结合本校实际学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课程组参照本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灵活选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自媒体、视频资源等,以求在理论教学方面实现科学、合理、精要、不枯燥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增加案例、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力求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问题

传统的思政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对于表达思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而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理论层面关注国际贸易产生原因、发展演变及利益分配,实践层面关注国际贸易政策运用与措施的实施。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宏观系统的思维理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经贸问题是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两者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是围绕“案例-理论-感悟”的教学逻辑,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与情感升华以达到以景触情的效果。如学习非关税措施,可以引入华为被美国制裁与应对措施这个案例,解析各种非关税措施的效用及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3.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关系问题

传统期末一卷定“胜负”或一考定“成败”的考核方式,注定导致学生学习重心向期末一个节点转移,不符合应用型学科考核规律。此外,应用型学科的考核除应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更应强化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事件处理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核。本课程开展全过程性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线下日常考核、行为表现及活动成果等,从而实现多维、立体的科学考核体系,有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可持续性学习。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课程组从课程资源建设、师生参与度、思政元素挖掘、考核方式变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1.校企合作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国际贸易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措施的具体运用,满足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领域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统计指标和分类,三方面贸易理论即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贸易鼓励与救济措施以及相关专题,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等[3]。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构建出分析国际经贸现实问题的基本思路并自主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课程组多次邀请校督导、企业专家和课程组教师共同研讨了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内容选取及课程评价过程方案设计。本课程共分为五大教学模块,以开放思想为核心,按照由浅入深的思维逻辑构建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以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实践引入思政元素,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贸易学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课程建设

一方面,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贯彻“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聚焦于知识目标,更关注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课程共56学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线上基于学习通和钉钉平台,线下以课程讲授加实践教学方式展开,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重视课前线上学习,引发学生思考。课前通过学习通或钉钉等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观看视频,进行小组讨论或撰写感悟以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如在研究国际分工理论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卢克文的《中国工业30年》这篇文章,初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历程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思考我国应如何实现全球产业链的攀升。

其次,强化课堂学习,引导实现知识与德育目标。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集体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积极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析、时政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严谨负责、注重细节、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职业操守。

最后,提升学生课后实践学习,协作实现能力目标。通过走进哈洽会、进博会等展会,走进企业,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4]。

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师及教辅人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实施主体,最直观面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教师自身状态不好、热情不够、教学研究投入不足等就无法感染学生,也无法有效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有必要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为此,需要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并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网络虚拟教研室建设,团队教师进行分工合作,撰写课程设计方案、完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不断适时更新,持续补充新形势、新观点、新材料,丰富充实教学内容;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积极关注国内外经贸事件、广泛搜集思政元素、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研讨与专业竞赛活动;通过开展教师磨课与听课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定期交流与研讨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与保障有效提高教师的认知和授课水平。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教辅人员是课下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了解学生的所知所想所行,因此,有必要加强教辅人员的培训以确保全员参与[5]。

3.以过程为基础,通过多元考核实现育人目标

由过去单一的平时加期末试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调整为过程性考核。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知、对贸易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解、对不同经济背景下贸易政策的灵活选用、对贸易措施的有效性认知与运用、对中国与世贸组织的渊源与往来的把握、对我国货物及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案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与提问,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评价。因此,本课程组制定了主题演讲评价表、实践成果评分标准、提问质量标准等,将主题演讲、实践成果和提问等纳入课程评价全过程。具体考核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贸易学课程多元考核结构一揽表

4.以实践为提升,拓展课堂带来“三全育人”新模式

国际贸易学课程需要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应对新环境,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文件精神相结合,并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国际贸易学课程成为学生平视世界的引擎,客观公正的认识和理解诸如中美贸易战、进博会、消博会、金砖中国年、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跨境电商、RCEP协议等国际经贸热点问题。

以上问题单靠课上讲解与讨论是远远不够的,课程组在课外以实践为突破口,通过拓展课堂带来“三全育人”新模式,具体做法是:通过开展专业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采用线下主题演讲、辩论赛、展会、参加专业竞赛等形式,结合线上研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经贸问题[3]。该方式的运用即明确了课程高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并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通过学习通、钉钉等教学平台及微信群推送经济学专业网站、主流经济媒体、公众号、文章解读、实践赛事通知等。

四、教学效果

经过五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激励了学生奋发学习的热情。学生课堂发言与课下讨论更加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热情日益高涨。二是树立了正确的开放观、国家利益观和消费观,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扩展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三是培育了良好品德,训练了专业素养。如通过对成功与财富的辩论引导学生践行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美德,如教室的人走灯灭、食堂就餐节俭、远离网贷等,做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了诚实守信、严谨负责、注重细节、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职业操守。将思政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与师生关系中,持续培育学生良好品德与专业素养。四是强化了实践能力。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商业精英挑战赛、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东方财富杯金融挑战赛、校内辩论及主题演讲等比赛。

结语

国际贸易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始终秉持“三全育人”理念,课程组成员及授课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全员参与了课程建设,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思想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全员参与到各项学习任务和活动中提高了各方面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国际贸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