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浮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2023-06-14何采辉曾文璧麦淑妍

中医药导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浮针肩周炎肩关节

罗 岚,何采辉,曾文璧,萧 婷,麦淑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肩周炎是慢性特异性炎症病变,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且长期疼痛、肩关节活动不利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西医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无论口服药物还是手术等治疗,短期止痛尚可,远期疗效欠佳。针灸治疗肩周炎,起效快,疗程短,具有一定优势[1]。临床研究发现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能明显减轻疼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浮针具有易操作、针对性强、耗时短、痛苦小、费用低、患者易接受、依从性好等特点,利于推广应用。本研究采用浮针治疗肩周炎患者,并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腧穴温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骨科学》[2]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病史:病程长短不一,由外伤或者受凉等原因引起。(2)症状体征:肩关节疼痛,压痛,活动受限。(3)影像检查:急性期X线检查一般呈阴性,慢性期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冈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30~75岁;(3)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4)近1个月没有接受其他疗法治疗。

1.3 排除标准 (1)针刺部位皮肤溃破感染;(2)严重心血管疾病,由医师评估不适宜针刺者;(3)合并除肩周炎外其他引起上肢疼痛活动障碍的疾病;(4)2周内使用过止痛药物;(5)合并骨折、关节脱位者;(6)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4 研究对象 参照《医用统计方法》[3]拟定本研究样本量的计算公式本研究样本分3组,其中n1、n2、n3为每组所需要的样本含量,P1为对照组2总有效率估算值,P2为治疗组总有效率估算值,P3为对照组1总有效率估算值。μα、μβ分别为检验水准α和犯错误的概率β相对应的μ值,取α=0.05,β=0.10。参考文献[4]估算浮针治疗肩周炎的总有效率为100.0%,参考文献[5]估算电针干预肩周炎的总有效率为100.0%,参考文献[6]估算美洛昔康干预肩周炎的总有效率为83.1%,则P1=0.83,P2=1.00,P3=1.00。代入公式得计算得n1=n2=n3=2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组)、对照组1(电针组)和对照组2(西药组)各20例。本研究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KY-2020068)。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患者坐位,在患侧肩关节周围寻找指下具有“紧、硬、涩”感觉处,确定3个主要的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作为进针点[7]:P1在肩前时,其进针点选在同侧上臂内侧前3/4处;P2在肩侧时,其进针点选在同侧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腹处;P3在肩后时,其进针点选在同侧上臂外侧后中央段。操作:在距离MTrP点4~8 cm处选取进针点,常规消毒,用一次性中号浮针(0.6 mm×32.0 mm,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针尖由下向上,指向患处,浮针沿皮下水平进针,使软管全部埋入皮下;以大拇指为支点做水平扫散,并配合肩外展、前屈、后伸抗阻和耸肩抗阻再灌注手法,约20 min;术毕抽出针芯,无菌敷料固定软管,留管5~8 h。1次/d,6 d为1个疗程。

1.5.2 对照组1 采用电针治疗。取穴:肩髎、肩髃、臂臑、阿是穴;配穴[8]:根据疼痛部位经络取穴,手太阴肺经腧穴为尺泽、孔最,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为肩井、曲池、合谷,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为清冷渊、外关、中渚,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为天宗、肩贞、养老。患者坐位,常规消毒穴位后,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0.3 mm×40.0 mm,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参照《针灸治疗学》[8]操作,快速直刺进针,深度约30 mm,捻转得气,留针30 min。肩髎、肩髃、臂臑、阿是穴接KWD-808I型电针仪(广州市穗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选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2~5 mA。1次/d,6 d为1个疗程。

1.5.3 对照组2 予口服美洛昔康(上海勃林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217,规格:7.5 mg/片)治疗,口服,7.5 mg/次,1次/d,6 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6 d后采用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及肩关节活动范围(ROM)进行评分;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治疗前后患侧肩髃、肩髎、臂臑温度变化。

1.6.1 综合疼痛评价 由PRI评分、VAS评分和PPI评分3部分组成。PRI由15个疼痛描述信息组成,包括选词数(NWC)和疼痛总分(PRI-T),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满分45分;VAS评分满分为10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轻;PPI为口述分级评分,用6个词语来描述疼痛,即从0~5分别对应无痛、轻度、不适、痛苦、恐惧和剧痛。

1.6.2 ROM 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ROM,从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3个活动范围计算分值。前屈29°~150°分别对应0~6分,其中≤29°为0分,30°~53°为1分,54°~77°为2分,78°~101°为3分,102°~125°为4分,126°~149°为5分,≥150°为6分;外展29°~150°分别对应0~6分(评分标准同前屈);后伸14°~45°分别对应0~3分,其中≤14°为0分,15°~29°为1分,30°~44°为2分,≥45°为3分。15分为最高分。总分越高ROM越大。

1.6.3 肩髃、肩髎、臂臑温度 采用DH-2010-A型短聚焦非制冷远红外热像仪(重庆宝通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测,受检者手自然垂直,站立于红外摄像机镜头1.5 m处,保持安静,取正面、背面、患侧面对镜头各1次,温度保持在(27±1)℃,观察患侧肩髃、肩髎、臂臑红外辐射动态变化。若治疗后温度降低,则有效;若温度升高,则无效。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拟定。治愈:肩部无疼痛及压痛,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显效:肩部疼痛及压痛显著缓解,关节功能活动接近正常;有效:肩部疼痛及压痛有所缓解,关节功能活动较治疗前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如前,无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 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3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总有效率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疗效比较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疼痛评价比较

2.3.1 3组患者PRI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PR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后PR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RI评分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患者治疗后PRI评分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 组患者PRI 评分比较 [M(P25,P75),分]

2.3.2 3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 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M(P25,P75),分]

2.3.3 3组患者PPI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后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PI评分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患者治疗后PPI评分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3 组患者PPI 评分比较 [M(P25,P75),分]

2.4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ROM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ROM均增加(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ROM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P<0.05);对照组1患者治疗后肩关节ROM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3 组治疗前后肩关节ROM 比较 (±s,分)

表6 3 组治疗前后肩关节ROM 比较 (±s,分)

注:与治疗组比较,aP<0.05;与对照组2比较,bP>0.05。

?

2.5 3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腧穴温度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肩髃、肩髎、臂臑腧穴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后肩髃、肩髎、臂臑腧穴温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肩髃、肩髎、臂臑腧穴温度均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P<0.05);对照组1患者治疗后腧穴温度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3 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腧穴温度比较 (±s,℃)

表7 3 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腧穴温度比较 (±s,℃)

注:与治疗组比较,aP<0.05;与对照组2比较,bP>0.05。

?

3 讨论

肩周炎是指因肩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结构退变导致慢性无菌性炎症,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的疾病[10]。据统计,该病临床发病率高,约占肩部疾病的43%[11],而且逐年上升。肩周炎病程长达1~2年,并可迁延至更久[12]。本病女性多发,发病年龄集中在55岁左右,以单侧肩关节发病多见。

肩周炎的病变部位主要涉及盂肱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腱[13],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主要观点有纤维化因素[14]、炎症因素[15]、酸感受性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增加[16]、神经纤维增生[17]等方面。本病发病机制不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治疗。

西医尚无根治肩周炎的方法,常采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其中美洛昔康是该病的一线用药[18],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且长时间服用易致消化道出血。盂肱关节腔内激素注射虽短期镇痛效果好,但穿刺成功率低[19],远期疗效欠佳。手法松解[20]较易操作,但治疗过程中易造成新的损伤。手术松解用于其他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时,但术后可能出现新的粘连。因此须寻求一种更优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气血两虚,卫阳不固,风寒湿邪入侵,影响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21]而致病。其病机为“经筋病变”[22],因此针对经筋病变的疗法对此病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浮针被认为是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浮针疗法[2]是用浮针在非疼痛区域的浅筋膜层,行扫散手法的新型针刺疗法,能通过十二皮部来改善经筋病理状态。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赖于十二经脉中的卫气滋养。因皮部为卫气布散之处,故浮针在皮下进针,并通过扫散对皮部产生强烈刺激以通经活络,调节相应区域的卫气,激发经络之气,使气血通畅则病邪得以祛除,经筋病变改善[22]。

肩关节周围存在肌筋膜触发点(MTrP)。肱二头肌等肌肉劳损可导致肌纤维撕裂,从而使肌肉挛缩、血液循环障碍,最终表现为高度敏感性的压痛点。浮针疗法采用皮下针刺,直接对MTrP进行扫散及再灌注活动[23],反复对抗活动肩关节周围肌肉[24],能减少炎症因子,减轻肌肉粘连。且再灌注活动可通过肌肉的伸缩使血液重新灌注,病变组织供血增加,MTrP消除,疼痛快速减轻[25]。研究表明,浮针治疗有利于肌筋膜达到平衡状态,并能改善局部血供,缓解疼痛及恢复患侧肌肉功能[26-27]。目前肩周炎疗效评定方面尚缺乏一种客观量化的评价方法[28],尽管疼痛分级指数(PRI)是常用的评定肩周炎疗效的临床指标,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故而需要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指标。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利用红外热辐射理论,可以无损地测量人体体表温度,提供客观数据,从而了解人体功能、评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29]。该技术对温度敏感,能通过表面温度变化反映内部病理变化,故结果客观可信[30],同时该技术也体现中医“司外揣内”的思想。有研究[31-32]将此技术运用到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等疾病观察中,发现治疗前后局部存在明显温度差异,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疼痛的改善,辅助临床疗效评。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肩部肩髃、肩髎、臂臑腧穴的温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提示浮针能改善患者局部异常高温现象,客观上可判断肩周炎局部循环改善,病变组织日趋好转。

综上所述,浮针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疗效,能减轻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则更为客观,但其温度变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浮针肩周炎肩关节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浮针联合自拟通便方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肩关节生物力学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