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歌曲创作特点以《送别》为例
2023-06-13王昱廷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王昱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一、李叔同的生平经历
李叔同(1881—1942 年),字寄凡,号桐城,安徽桐城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是中国早期的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叔同是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化人,他的创作涵盖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其中,他的歌曲创作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深刻的思想为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李叔同的生平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为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李叔同的不同创作手法
李叔同所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根据歌词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爱国歌曲
叔同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大师,他的诗、词、曲、文等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创作了多首爱国歌曲。如《祖国歌》和《我的国》等早期歌曲。在歌词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将自身的雄心壮志融入爱国歌曲的创作中。
(二)抒情歌曲
在抒情歌曲创作方面,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幽居》 《幽人》为代表的能够表达个人淡泊情操的作品,第二类是以《西湖》 《早秋》等为代表寓情于景,表达对自然感受的作品。第三类是以游子思乡为主题的作品,诸如《送别》 《梦》等。李叔同创作的抒情歌曲有着悠远的意境,同时也有非常深刻的情感内涵。
《送别》是李叔同乐歌当中流传最广泛的一首。歌词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梦寒。从词义上理解,这首歌描述了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但细细品味,却发现意味深长。首先,作者描述了在驿站旁,碧绿的草地一望无垠。一丝微风吹来,拂动了路边的柳絮。西边一轮夕阳正徐徐坠入群山之中。而如此凄美的场景与别过好友的孤寂心情相互映衬,忧伤之情便油然而生。除此之外还让人想到一种美——缺陷美。在这缺陷的背后又隐藏着期待下次重逢的欣喜。而“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一句里的“知交”在查阅李叔同传记之后也发现确有所指。1900 年李叔同与许幻园、蔡小香、袁希濂和张小楼五人,结成“天涯五友”。他们以文会友,是当时上海文坛的一段佳话。1910 年李叔同留学归来后,却发现“天涯五友”已经各奔天涯。
(三)哲理歌曲
代表作品诸如《落花》 《悲秋》以及《清凉歌集》的歌曲等,在这些歌曲的创作中,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有深厚的哲理蕴含其中。
如《清凉歌集》第一首《清凉》:清凉月,月到天心,月光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李叔同则在《山色》和《花香》中谈到,人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会对山色和花香产生不同感觉。以此来说明宇宙万物本身是不存在的,说他有,说他存在,是指的各种关系的产物,是人的杂染之心,也就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在李叔同乐歌中,由他本人作曲的只有八首。所幸的是,除了《直隶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歌》和《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歌》以外,其余六首都能找到乐谱。接下来我将对《出军歌》 《春游》 《留别》 《早秋》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和《三宝歌》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分析。
三、《送别》这首歌的写作手法
(一)关于李叔同和《送别》
提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他的旋律。《送别》是一首由李叔同作曲、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改编而成的歌曲。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在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之情,歌曲朴实而深刻,旋律优美动人。
李叔同创作《送别》时,正处于特殊历史阶段,他在面对分别和流离失所的情况下,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首诗歌的意境。他将王之涣的诗句巧妙地融入旋律中,创作出了这首震撼人心的歌曲。歌曲本身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是一首脍炙人心的经典歌曲。
《送别》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李叔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演唱会还是在KTV 中,这首歌曲都是经典中的经典,经久不衰。
(二)《送别》的创作背景
《送别》是一首由李叔同作曲、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改编而成的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1935 年,当时李叔同在上海创作,正处于特殊历史阶段,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叔同深深感受到了人们在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之情。他发现王之涣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非常符合这种情感,于是决定将其改编成歌曲。李叔同将王之涣的诗句巧妙地融入旋律中,创作出了这首旋律悠扬、动人心弦的歌曲。这首歌曲在当时迅速走红,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也成为李叔同的代表作之一。
《送别》无论是从旋律的表达,抑或是从歌词的创作上,都有着鲜明的典型意义和价值。在作品的创作上,李叔同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融入歌曲的创作上,让吟唱者在吟唱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着的浓郁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从情感表现来看,《送别》十分契合国人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习惯,作品拥有深刻且广泛的情感内涵。
总的来说,李叔同在创作《送别》时,深切地感受到了分别和流离失所的心情,这也是这首歌曲能够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三)艺术歌曲《送别》的创作特点
李叔同所作的《送别》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名曲之一。这首歌曲创作于1922 年,歌词由郑振铎所作,曲调则由李叔同谱写。歌曲表达了思乡和别离之情,体现了一种情感共鸣和人类情感的本质。在这首歌曲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优美的词语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听众的共鸣。歌曲音乐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点。李叔同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他将中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合到这首歌曲中,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作为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别》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形式和桎梏,创新性地采用了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的方式进行作品创作。李叔同所创作的这首《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
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是通过王之涣的诗歌改编来完成歌词的创作。在该部分的创作上,李叔同立足不同的层次视角出发来进行即将离别场景的塑造。在该部分的呈现上,作者是立足第三人称视角来看待离别。长亭是古代送别的栈道,前半部分引入长亭的目的也是为了烘托送别的场景。古道边苍莽的寂寞,一望无际的芳草,更是将离别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在该部分的创作上,李叔同通过景色的表现,来抒发离别之情,同时赋予了作品极高的艺术性和音乐性。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李叔同的作品创作上,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得到较好的展现。通过这部分的创作,能够让听众通过歌曲的聆听,感受到心旷神怡的感觉。置身在苍莽的江面之上,感受水汽迷蒙的同时,声音渐行渐远,给人一种平稳的、连贯的、延伸感觉,符合整个乐曲的美感。
第二部分则是李叔同自己创作的内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该部分的歌词创作上,是跳脱出景物,立足人物的内心视角出发,将人物的离别感受烘托出来。这部分歌词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不管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坚持到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在该部分的创作上,核心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复杂。通过该部分的内容,让听众在聆听歌曲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虽然离别是悲伤的,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在一起的日子依然值得铭记,值得珍惜,与其为今后的分别感到忧伤,不如珍惜眼前,在即将离别时把酒言欢,感受在一起的美好。最后的“今宵别梦寒”,此一别山水长,朋友珍重……
总之,在《送别》这首歌曲的创作上,无论是从音乐还是从歌词创作,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即为和好友分别时的悲伤和落寞。但《送别》在情感的表达上,其核心的艺术内涵是哀而不伤,底蕴深沉而又淡雅,是一种经过世事风霜,看透人生百态的超然物外。而且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多是立足侧面角度出发,通过离别时的景物描写来烘托离别的场景,表达离别的情感。为此,通过该作品的创作可知,李叔同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更是一个出色的诗人。
(四)歌曲《送别》的艺术风格
李叔同在歌曲创作中也十分注重艺术创新。他善于吸收中外音乐的精华,运用多种音乐形式和技巧,打破了传统的音乐风格,使得其作品显得新颖独特。例如,《送别》的主题曲是由若干段旋律组成的,采用了“旋律交错,起伏跌宕”的手法,增加了整首歌曲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此外,李叔同的歌曲除了表达情感外,也常常注重对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艺术表现。他的歌曲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注重音乐形式的创新和表现,使得其作品兼具了艺术性和时代性。例如,《送别》一曲描写了人们在生离死别时的无限感伤和悲哀,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使得其作品在音乐和文化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1.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虽然在作品创作上,《送别》使用的是西方曲调,但是歌曲本身浓郁的民族风格不容忽视。
首先,从音乐方面来说,《送别》的旋律深情优美,既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通过独特的音乐创作,赋予了《送别》这首作品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民族艺术内涵。
其次,从歌词来看,李叔同的歌词使用的是中国传统古诗词,这也赋予了歌词本身独特的审美韵味和价值。在《送别》的演唱过程中,对咬字以及吐字有较高的要求。《送别》歌词中融入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同时也包含了李叔同自己的创作,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另外,在该作品演唱的过程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界“腔从于词”和“腔由字生”的观点,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及时归韵,方可凸显出作品浓郁的古诗词意蕴。在演唱时,若是能体现出一种叹气的感觉,通过气息推动声音进行作品的演唱,则更能凸显出作品的韵味。
此外,这首歌曲在表现情感方面也非常深刻,表达了人们在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之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价值观。在进行作品演唱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歌词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并出色领悟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古诗词强调的是寓情于景,而使用古诗词作为歌词的《送别》,在演唱时也要重视寓情于景,在作品演唱的同时,将富有浓郁中华传统韵味和特色的诗词通过音乐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李叔同的《送别》是一首典型的民族艺术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体现了现代音乐的风格和精神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2.简约流畅的音乐风格
李叔同的《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经典的诗歌,它的音乐风格简约流畅,恰如其分地配合了诗歌本身的节奏和情感。《送别》的旋律简单、清晰,没有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烦琐的音乐变化,主要由简单的音符组成,整个曲子一气呵成,节奏感强。这种简约的旋律恰好与诗歌的简练文字相呼应,使得整首歌曲更加朴素自然,也更能够引起听众共鸣。整首歌曲的节奏感非常流畅,尤其是伴奏的吉他弹奏,时而轻快时而缓慢,给人以优美的音乐感受。在这种流畅的节奏中,诗歌的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真实深刻。此外,《送别》的音乐表现非常恰如其分,音乐与诗歌的情感完美融合。比如,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吉他伴奏更加激昂,强烈地表现出诗歌中的离别之情。而在歌曲的尾声部分,音乐逐渐缓慢起来,营造出一种回忆和思索的氛围,与诗歌的意境非常契合。为此,李叔同的《送别》音乐风格简约流畅,它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技巧,而是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使得整首歌曲更加自然真实,也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3.淡雅的审美意境
李叔同的《送别》以其淡雅的审美意境而著称,这种审美意境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来表现的。《送别》虽然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但是李叔同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不使用过于热烈和激烈的语言,而是采用了比较淡雅的表达方式。这种淡化情感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一种朦胧和遥远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和回忆之中。李叔同在写作《送别》时,用非常纤细的笔触来表现诗歌中的各种情感和意境,这种笔触非常适合表现淡雅的审美意境。在这种笔触下,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和思乡之意得以细腻而真实地表现出来,让人产生一种淡淡的怀念和感伤之情。李叔同在《送别》中采用了一种去繁就简的写作方式,他不使用太多修饰性的语言,而是用简单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这种去繁就简的写作方式非常适合表达淡雅的审美意境,它使得诗歌中的情感更加纯粹,更加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而深刻的美感。
李叔同的《送别》之所以具有淡雅的审美意境,是因为他在表达离别之情和思乡之意时,采用了一些淡化情感、纤细的笔触和去繁就简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散发出一种淡淡的、优美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感。
四、结论
李叔同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其中,声乐作品《送别》的艺术风格非常独特,研究它不仅可以让人更加深入了解近现代歌曲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对《送别》这类近现代歌曲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实践,相信将会不断取得更多的成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了解,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艺术魅力,更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我国的近现代歌曲,从中发掘出更多宝贵的文化资源,让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