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在气虚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6-13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肠胃肠梗阻穴位

梁 璐

临床中粘连性肠梗阻主要因腹部手术或腹部严重创伤等因素引起,其具体的病理特征为肠腔内粘连、肠腔内狭窄或堵塞,患者的临床症状则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以及排便障碍等。临床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主要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受到患者情绪、生理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可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1]。因此,针对围术期气虚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纳入275 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在使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与联合穴位贴敷干预的临床效果比较,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 年1 月1 日—2020年12 月31 日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共275 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为常规术后护理组(n=180),中药贴敷组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常规术后护理组(n=95)。纳入标准:1)患者在入院时经我院肠胃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存在肠梗阻病灶[2];2)经中医诊断为气虚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患者年龄在18~60 岁之间;4)肠梗阻发病时间<24 h;5)除肠梗阻病灶外尚未有其他肠胃疾病存在;6)患者接受手术治疗;7)患者自愿加入本次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有其他肠梗阻病情;2)患者心脑血管、肝肾功能存在异常;3)患者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异常,不能配合正常医护工作。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包括: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定期对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避免出现中毒性休克,如出现异常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对其采取抢救措施。待患者麻醉消失后,可将血压平稳患者改为半卧位,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得到主治医师的允许可陪同患者早期锻炼,帮助促进肠胃蠕动,降低肠粘连发生率,术后禁止患者进食,利用静脉输液补充营养,维持体液平衡,对患者肠胃持续减压;2)术后鼓励患者排尿,防止出现尿潴留及腹胀等并发症,对自主排尿困难患者可利用诱导排尿或导尿术方式促进排尿;3)待患者肠胃蠕动功能恢复后,可在主治医生允许下将胃管拔出,给予饮水,后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米汤、流食、半流食直至恢复正常饮食。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帮助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嘱禁食刺激性食物,禁止在进食后剧烈运动,防止肠胃病情复发。4)为患者提供舒适住院环境,对其病情实施监测,定时对患者的卧位进行调整,改善肢体僵持感,定时对患者实施翻身叩背,预防压疮发生,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避免推、拽、拉、拖等动作,并进行按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5)由于疾病因素,患者伴有不良情绪,多数有较大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干预,调整患者情绪;病房内墙体应采用低彩度调和色,窗帘转化成为患者喜爱的颜色,若降低声音分贝,应将门窗设置为隔音门窗,定期检查患者床头的应急灯和呼叫器。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应言语温和、动作轻柔,避免声音动作过大,影响患者休息,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同时护理过程中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能力,应定期进行护理技能培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监督,确保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为患者提供细致、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健康安全[3-4]。

1.2.2 中药贴敷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药穴位贴敷干预。于术后当日给予患者中药穴位贴敷,贴敷药方如下:厚朴、决明子、生白术、黄蔑,剂量分别为15 g、30 g、10 g、10 g,研磨成粉末。取患者的关元、天枢、神阀、大肠俞、脾俞等穴位,对其贴敷,每天1 次,每次贴敷6 h,治疗周期1周[5-7]。

1.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相关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肠瘘、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术后恢复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3)使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对于住院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主要测量护士对患者的关注、护理服务的可及性、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性、护士容易交流性、专业性和具备知识,以及患者接受的个人治疗、信息提供、病房组织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采用5 级评分法,从非常不满意(0 分)到非常满意(4 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将满意度量表条目转换为百分制进行整体评价,将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划分为三个水平,分别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指标以±s 描述,分类指标的描述使用频数及构成比。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分类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别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75 例研究对象,男性133 例,女性142 例;平均年龄(55.3±7.2)岁,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长(58±1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6.7±35.6)mL,平均住院时长(6.1±1.3)d。中药贴敷组的住院时长短于常规护理组,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95 例中药贴敷组患者中,有2 例(2.11%)发生切口感染,未发生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肠瘘及腹腔感染;180 例常规护理组患者中,各类术后并发症均有出现的情况,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远高于中药贴敷组患者(16.67%vs 2.11%,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2.3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对比 中药贴敷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与常规护理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735),而中药贴敷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显著早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34]。同时,中药贴敷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较常规护理组患者显著缩短 [P=0.041)。详见表3。

表3 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2.4 护理满意度对比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条目转换为百分制后,中药贴敷组平均得分为(82.1±9.8)分,常规护理组平均得分为(61.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中药贴敷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8),详见表4。

表4 护理满意度对比 [n(%)]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由于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而引起的外科急腹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排气排便停止,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休克、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死亡[8]。目前西医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常规方法,但是治愈率较低,且极易复发,有时需要手术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病情,但是反复手术有复发可能,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可以标本兼治,发挥整体治疗优势,结合外治法,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面疗效显著。

根据肠梗阻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肠结”“腹痛”“腹胀”“关格”“便秘”等范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既往有手术病史或腹腔炎,大病之后,气血损伤,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六腑功能失司,气滞血瘀,脏腑不通,出现疼痛、胀满;腑气不降,胃气上逆,出现呕吐;体内浊物壅塞于肠道,更加阻碍气血运行,最终导致肠腑不通,大便闭塞,出现“痛、呕、胀、闭”四大症状[5],故认为气虚型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六腑不通,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腑。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建立在中医的理念和基础之上的,可以对肠梗阻起到针对性的治疗作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对患者穴位进行药物贴敷。药物配方当中,厚朴、决明子具有活血行气、推动大便传导的作用,从而起到滋阴通便的功效[9-10]。当前临床中治疗肠梗阻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但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都离不开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临床中针对肠梗阻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帮助促进患者肠胃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11]。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贴敷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1%)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贴敷组患者满意度(93.68%)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中药贴敷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也较常规护理组患者显著缩短。说明在特色护理的基础上,术后加用中药穴位敷贴可有效促进患者肠胃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恢复,同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12-13]。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常规术后护理能较好缓解气虚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从而相应减少患者输液、禁食情况,住院费用也自然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预防气虚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肠胃肠梗阻穴位
清肠胃多吃10种食物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调理肠胃,自灸也有效
夏季穴位养心
请保护好我们的肠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