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共创视角下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研究

2023-06-13许孝君孙康璐王晓丽

关键词:共创河北省价值

许孝君,孙康璐,王晓丽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一、 引言

河北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旅游活动当中的不当行为也给当地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部分地区不顾长远利益,急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在对旅游资源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粗放式开发,造成景区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出。随着文旅融合不断加深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旅游、娱乐和体验呈现出了高度融合的态势。中国的旅游消费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20年8月,河北省生态文明工作会议在石家庄举行,会议强调,全省需要在治理过程中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把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因此深入分析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进及系统的运行机制,了解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实际发展情况,有利于对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内资源有机整合、各个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全体居民共建共享。

二、 研究综述

Robert Frosch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是旅游行为,既包括社会生产消费行为又包括自然生态行为,解决旅游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对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的研究,Christaller从旅游人数和游客性质的演进探讨了旅游地演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和衰落[2]。Stansfield认为旅游地演进过程包含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分为开发、发展、变异和退化等阶段[3]。Butler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这也是后期学者们在演进旅游地的进化研究中用的最多的理论之一。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依次为摸索、参加、扩张、稳定、停顿以及退化或者复活等阶段,是一条近似于“S”的曲线[4]。

国内众多学者对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的界定、结构的分析和演进的研究。对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概念的界定,殷杰指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是指定范围内,由旅游产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通过良性交流形成的。其中,旅游产业系统承担生产者角色,自然系统承担消费者角色,社会系统承担分解者角色[5]。贾秀海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与生态系统进行结合,各旅游产业部门之间经过良性互动共同形成产业群,并对所在地区的外部环境造成一定影响[6]。高大帅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是旅游者、旅游产业和其所在景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物理和能量交换所构成的统一集合体[7]。袁花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是按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形式进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复杂系统,其中生产者指旅游企业,消费者指游客,分解者指环保企业[8]。对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明庆忠认为系统由内生系统、外生系统和共生系统三个系统组成,其中内生系统作为旅游产品生产者,包括旅游餐饮业、旅游景点等。外生系统作为旅游产品消费者,指具有生态保护意识的游客。共生系统作为旅游产品分解者,指消费环境负担,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相关企业[9]。钟泓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由吸引物、旅行社、设施和旅游者构成,在时间结构上产生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空间结构上产生信息流,在产业链上具有价值流和旅游流。旅游产业运行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多结构、多功能的生态-经济系统,与所在环境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可以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0]。杨敏以利润的流动构建了旅游产业生态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的最基层是旅游产业生态位,二级是旅游交通,三级是酒店餐饮行业,四级是旅行社和信息服务业,最顶层是旅游景点[11]。胡芬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包括众多要素,要素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系统具有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容量的有限性、系统的脆弱性和系统功能的多重性的特征[12]。祁新华从生态位基本理论出发,认为协调共生的旅游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生态位规律[13]。

对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的研究,学者们大都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来探讨。冯婧运用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判断出天津旅游业和旅游产品正处于成熟期[14]。沈苏彦将旅游地按照Logistic成长模型的特征分为四种类型,即典型S型、衰退型、振荡型和混沌型[15]。阎友兵根据自组织理论,构建了旅游系统演化的评级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为例做了具体分析[16]。蒋长春采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具体旅游地的演化机制进行研究,认为湄洲岛旅游地系统经过了系统萌芽阶段 、系统形成阶段、系统发展阶段、系统优化阶段[17]。徐秀美和鲍捷在耗散结构视角下对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系统演化机制进行研究[18-19]。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概念、特征、结构和演进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对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演进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消费者体验视角,研究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及系统的运行机制,为保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机整合提出相关建议。

三、价值共创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过程

(一)价值共创的内涵

价值共创是指企业与消费者在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合作和互动过程[20]。目前学术界有关价值共创内涵的观点主要分两类:基于消费者体验和基于服务主导逻辑。Prahalad和Ramaswamy提出了基于顾客体验的“价值共创”的概念,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产品的各种价值,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顾客提供体验环境,顾客在这一环境中创造自己特有的体验,顾客体验的过程就是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产品价值的过程[21]。Vargo和Lusch从营销学角度提出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认为消费者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价值共创是在消费者使用和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22]。该理论包括两个核心思想,一是所有的经济交换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服务间的经济交换,这是服务主导逻辑建立的基础;二是消费者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这一观点强调操纵性资源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消费者是操纵性资源的拥有者,通过整合操纵性资源并与企业的互动来创造产品的价值。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认为消费者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是连续的,可以出现在价值形成的任何阶段,如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和消费等阶段。相比之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仅涉及产品的使用和消费阶段,并不涉及其他阶段的合作创造价值行为[23],从商品价值形成的范围看,前者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本文基于消费者体验视角对价值共创的内涵进行探讨,并将价值共创贯穿于消费者旅游体验形成的全过程中。在以旅游者为主体的旅游价值共创系统中,游客投入时间、精力、知识、信息等自身资源,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旅游资源、本地居民、景区管理者等将价值创造过程连接起来,在持续的资源交换和交流中实现价值共创。旅游过程中的价值共创是指多个主体共同创造,旅游价值来源于旅游过程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认知增加等有内涵的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整个过程都贯穿了价值共创。本文认为价值共创具有以下特征:(1)旅游消费者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共同创造价值,游客不仅是单一的旅游服务接受者,也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2)旅游消费者参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的各个阶段,价值共创可以在旅游行为过程中价值形成的任何阶段发生;(3)价值共创是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的,游客与旅游企业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旅游内外部环境之间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二)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过程

旅游价值共创活动的核心在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旅游业作为价值共创的理想环境,产业的每一步运作始终需要两个主体完成交互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二者的身份是一个动态转换的过程,当二者拥有的资源得到整合,二者单向输出价值的过程就变成了互惠互利的过程,价值共创理论关注的就是这个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旅游需求的变化受消费者个人情况、旅游景区环境和相关国家政策、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等内外部环境影响,具有较大波动性。而旅游供给即生产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难免会出现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失去平衡的状况。随着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旅游信息网络平台也随之加速形成。旅游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需要企业、消费者、外部环境共同参与,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下完成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

如图1所示,在旅游生态系统中,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以知识互动、产品互动、人际互动、资本互动等方式及时传递整合供需双方的信息。旅游企业通过对消费者提供服务(观光、购物、娱乐、餐饮、住宿、交通)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旅游生产者角度来看,旅游景区通过与其他旅游企业合作,在加快资金流转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作用。旅游企业通过产品推荐、资本融合、理念共创、知识共创的经营模式,获得信息价值、服务价值和信用价值,进而实现经济价值。从旅游消费者角度来看,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验价值(娱乐和享受)和社会价值(知识感知)。旅游消费者之间借助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旅游产品推荐,旅游产品在社交过程中实现价值产出[24]。政府监管部门通过信息平台,根据旅游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督促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社会价值(社会声望、信用形象)。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价值共创。

图1 旅游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过程

四、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具有和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的组成要素,本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划分方式,把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划分为产业组成部分和非产业组成部分,产业组成部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产业组成部分则是外界环境部分,是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总和。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结构

(一) 生产者

生产者指旅游产业中的旅游企业,包括在旅游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住宿企业、餐饮企业、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行社等企业,他们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初级旅游产品或是对初级产品加工得到高级旅游产品,将旅游产品销售给游客,以此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例如,开发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旅游企业是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得旅游收入,以此来维持自身发展。

(二) 消费者

消费者指旅游产业中的游客,他们消费生产者(即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满足自身的需求。根据价值共创理论,旅游产业的价值是由企业(生产者)和游客(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消费者创造的是体验价值。在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游客充当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角色,体验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

(三) 分解者

分解者指废物回收、环境污染治理等企业,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染物,使其经过处理转化为可以再次被生产者利用的资源。但分解者不可能将全部废物转化为再次可利用的资源,未转化部分将会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在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废物回收、环境污染治理等企业充当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角色。

(四) 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指人类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经济环境对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环境包括法律法规、文化观念、教育水平、风俗习惯,所处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也不尽相同。

五、 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

(一) 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

1978年改革开放,旅游业迎来了发展机会,从此我国旅游业开始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征程。河北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本文参考赵书虹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将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形成和规模扩张期、成熟期[25]。

(1) 萌芽期:传统观光型旅游景区

在系统初期开发阶段,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开始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以直接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对象物,也就是将传统资源直接利用,将其开发为旅游景点,将当地相近的景点组合成为景区,吸引少部分游客的到来。当地出现简单的小企业,为游客提供初级产品和服务,产品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不高。企业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此阶段,旅游消费者也只是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者,旅行的目的只是为了欣赏风景和艺术作品等。这一阶段由于外界经济社会条件不完善,规范性不够,服务不到位,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少。

(2) 形成和规模扩张期:旅游休闲度假区

河北省旅游生态系统处于由低级向高级有序过渡阶段,旅游目的地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游客数量呈喷井式增长。此阶段主要有政府政策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对旧的生态系统修理改善,旅游产品显著增加,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河北省将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融合,人文旅游资源包括红色资源、古迹与建筑类资源和民俗资源等,旅游目的地形象树立。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供电供水设施、通讯邮电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基本已经覆盖整个旅游目的地。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了一种大众休闲方式。这一阶段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满足旅游者旅行过程中的需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企业大量增加,规模迅速增加扩大,且越来越多的采用专门化技术,并吸引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的旅行方式、消费方式等也变得多样化,自驾游、跟团游等旅行方式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兴起。但这一阶段,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生态环境被忽视。

(3)成熟期:全域旅游

旅游生态系统处于优化发展时期。从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旅游产品的生态属性增加,系统内部要素开始优化,游客整体质量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科学,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整个旅游生态系统步入成熟阶段。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所谓全域旅游就是把区域整体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通过对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资源有机整合、各个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全体居民共建共享。为了加快中国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国家旅游局在2016年2月初正式启动了“国家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预示着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旅行社、酒店业与餐饮业数量的增多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企业之间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同一地域的不同景区建立组合发展模式,通过组合形成竞争力大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餐饮业以及住宿业等企业通过提供更加高端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开辟新市场。由于中心地旅游产业发展开始辐射和影响周边区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乡镇和乡村发展。消费者开始追求高档消费,讲究旅游的主体性和深度化。2019年秦皇岛北戴河区、邯郸涉县、保定易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些地区都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打破各个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瓶颈,形成全域旅游景点。

(二)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利用外界环境的资源投入,包括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本,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消费者体验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并向其支付经济报酬。在此环节中,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游客消费旅游产品,都会伴随“旅游副产品”的产生。例如旅游企业开发不当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或是开发过度超过了当地环境承载力,导致旅游生态环境恶化。旅游消费者素质低下、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副产品的产生无疑会破坏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分解者,即废物回收、环境污染治理等企业,则能够对部分“旅游副产品”进行处理,使其转化为再利用的资源。系统的运行就是在旅游企业—游客—环保企业间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维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平衡运行还需要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机制。旅游产业的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旅游供求机制及时反映供求双方的变化,调节旅游市场的供求平衡。价格机制是旅游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是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竞争机制的核心是旅游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游客,与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机制能保障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 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现状

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系统构成的四个要素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外部环境,对2010—2019年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河北省经济年鉴》《2011—201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2019—2020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限于收集数据的困难,本文的研究年限为2010—2019年。

(1) 生产者现状

本文从住宿和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行社四个方面来说明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生产者发展状况

住宿业和餐饮业是旅游业发展最基础的产业之一,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从图3可以看出,河北省2010—2019年住宿业和餐饮企业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十年间从833个增加到982个,增长了17.9%。2016年略有下降,之后缓慢回升。河北省的旅游景区从2011年的240家增加到2019年的420家,增加了大约1.7倍,其中5A级景区增加了10家,4A级景区增加了16家。河北省2010—2019年公路通车里程和铁路通车里程十年间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公路通车里程从2010年的15.43万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19.70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从2010年的0.49万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0.78万公里。河北省的旅行社数量2010—2019年增加了365家,十年间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生产者发展状况来看,河北省旅游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十年间公路通车里程远远超过铁路通车里程,为自驾游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旅游资源丰富但5A级景区数量较少。旅行社数量较多,但各地发展不均衡。住宿业和餐饮业发展态势良好,但需要在提高住宿餐饮业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的发展。

(2) 消费者现状

河北省旅游总人次从2010年14 949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78 267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0.2%,消费者旅游总收出从914.6亿元增长到9 313.3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4%,两者的增长速度都很高,间接说明了旅游业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国内旅游人次从2010年的14 851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78 07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20.3%,国内旅游支出从890.84亿元增长到9 248.69亿元,年均增长率29.7%。增长幅度与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支出的增长幅度相同。从入境旅游人数及收入情况来看,2010—2019年入境旅游人次从98万人次增长到188万人次,翻了将近两倍,年均增长率为7.5%。入境旅游支出从35 071万美元增长到93 580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5%。

图4表示2010—2019年旅游消费者每年的旅游支出和旅游人次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总趋势都是逐年增长的。旅游总人次和国内旅游人次变动柱状图几乎相同,旅游总支出和国内旅游支出变动曲线几乎重叠,说明河北省旅游景点接待的都是国内游客,旅游产业的价值也主要由国内游客创造。十年间虽然入境旅游人次增长了大约2倍,但和国内游客相比微不足道,入境游客对河北省旅游业的价值贡献很少。说明河北省入境旅游发展较为缓慢,在吸引国外游客方面做的相对较差,今后应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3) 分解者现状

当前河北省的环保产业重心逐渐多元化,做到了环保产品生产、环境工程建设、环境服务与资源利用的多线程共同发展,技术愈发成熟,在省内构成了综合性的环保体系。根据河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调查,河北省的环保产业从2009年得到重视,环保从业人员从2009年开始进入增长期,2019年河北省财政环保支出502.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05%,较2015年增长了1.78倍。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法人单位数由2015年的1 924个增加到2019年的6 098个,节能环保工程施工企业法人单位数有373个。但河北省环保及环保相关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型的环保企业较少。

(4) 外部环境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游客对外部环境关心最多的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颗粒物等等。河北省2019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相比于之前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制定的目标。2019年,河北省对地表水的监测结果显示,Ⅲ类以及Ⅲ类以上水质占比高达58.65%,Ⅳ类水质占比22.60%,Ⅴ类水质占比12.02%,与2018年比较,全部有所上升;劣Ⅴ类水质占比6.73%,比2018年下降了8.03%,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2019年对地表水环境的治理成效明显。2019年,河北省对全省13个近海岸水域水质的监测结果显示,13个近海岸水域水质全部达到了优良,已经连续两年都达到了优良。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于旅游至关重要,一个旅游地若环境质量不好,一方面体现出景区对污染的不重视,另一方面也会对游客体验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游客的身体健康,因此河北省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

六、 措施与建议

为保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机整合,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先进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运用,保护好旅游资源

在住宿、餐饮和交通设施方面引入先进技术,通过先进技术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最小污染,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在能源消费上,要大力推广新兴科技手段,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例如,将绿色技术用于观光酒店的建筑,利用太阳能发电、取暖、洗澡。在环境保护层面,景区可以深层次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能源,靠河或靠海景区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加上潮汐能,这些能源获取相对容易且无污染,可以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有效保护景区环境并节约资源。

(二) 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需求

游客消费行为的转变及在旅游过程中自我体验价值的不断上升,带来了全新旅游场景的出现。旅游企业在面向这样的市场变化时应该创新观念,多元化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住宿和餐饮的需求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旅游体验。因此要加大对住宿和餐饮业的投资,从旅游市场实际出发,修建不同档次的宾馆和饭店,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消费需求。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区,在景区宣传上,宣传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平台,将旅游短片传播出去,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三) 分解者使用先进的环境清洁技术,保护环境资源

为了高效利用资源并最大程度地减轻污染,环境污染治理企业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设计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旅游景区粪污废水方面,采用先进的污水排放设备与污水处理工艺等实现污染最小化。通过宣传生态消费观和环境保护理念,减少游客旅行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四) 政府加强监管,引导和规范各旅游体的经营行为

对于景区基础设施、景区的相关管理规定、人员的服务质量,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法规标准等促使景区去执行。对通过不合理的排污方式或是超过地方规定的排污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旅游企业收取环境保护税。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以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政府应该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塑造文明旅游环境,推动绿色旅游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共创河北省价值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共创美好生活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与时俱进 开阔视野 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