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太阳病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2023-06-13祝昌昊王耀光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5期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类风湿关节炎痹证

祝昌昊 王耀光

【摘 要】 从太阳病角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治疗进行理论剖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经方治疗提供新思路。结合《伤寒杂病论》部分经典条文,从太阳病层面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挖掘太阳病本证经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表明,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程中与太阳病病证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病机,从太阳病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立论可靠,其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痹证;太阳病;六经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周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进行性加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中医学认为,RA属“痹证”范畴,对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张仲景首创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可谓辨治百病的总纲。《重订通俗伤寒论》云:“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六经辨证治疗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治疗RA的关键在于方证相对。有学者分别从少阴[2]、少阳[3]论述RA的治疗,而鲜有人从太阳病角度深入阐释。笔者根据对RA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探讨从太阳病辨证论治RA的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运用太阳病经方治疗RA提供参考。

1 RA与太阳病成因

RA总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同时又有“骨痹”“历节”“尪痹”“鹤膝风”“顽痹”等称谓[4]。《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最早提出痹证的成因为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侵犯人体所致。《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久而成痹。”《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均指出营卫不足是痹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外袭是痹证发病的重要条件,故而RA初起多由此而发。

RA早期临床表现为全身关节游走疼痛,呈对称性,且以小关节为著,手指晨僵不适,多伴发热头痛、怯风恶寒、咳嗽咽痛、形寒肢肿,或项背拘紧,或一身尽疼,脉以浮、紧、濡、缓多见[5]。此以六经藩篱之太阳寒水之经为其病变场所,RA患者起因营卫不足,卫阳不固,恰逢气候骤变,内外邪气相引,则外感疾病易发。因临床常表现为表证之象,对应《伤寒论》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另在太阳病篇其他条文中亦多有体现,说明RA在疾病初期常会表现为太阳病病证。其病机关键为风寒湿之邪气趁虚而入,留滞于经络关节,营卫运转失常,气血运行不利,导致外感诸症。因此,祛邪扶正、调和营卫是治疗RA太阳病阶段的关键。对于RA之太阳病本证,又主要分为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蓄水证、蓄血证等病证,常用的经方有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等,笔者在下文逐一阐述。

2 RA与太阳病本证

2.1 太阳中风表虚证 《素问·痹论篇》曰:“荣者……卫者……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指出荣卫不调是痹证的核心病机,荣卫调和则痹病可愈,这与RA的内在病机相契合。桂枝汤为伤寒中风表虚证的代表方,也是《伤寒论》中调和营卫法的基础方,柯琴赞誉其为仲景群方之冠,是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总方。该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新加汤等方均由此加减而成。从古至今,桂枝汤及其类方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痹病的治疗,且颇有疗效[6]。有学者总结桂枝汤类方治疗RA的机理有四:一为解肌发表,祛已侵之外邪、防痹邪之形成;二为调和营卫,通、防血脉之滞;三为调和阴阳,防、燮阴阳不和;四为调和脾胃,顾护后天之本[7]。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病机特点为风寒之邪初中太阳经,卫强营弱,腠理不固,亦有经输不利,经脉痹阻,津液敷布障碍而致项背筋脉失养作痛。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升津舒筋,可解散经脉气血之凝滞,从而缓解RA患者颈项肩背部拘挛疼痛。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其病机特点为伤寒表邪未尽,更兼卫阳不足,腠理疏松,津液耗伤,经脉不柔,因而淅然恶风,汗出绵绵,四肢拘挛,屈伸不利。此处描述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与RA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桂枝汤解肌祛风,加附子扶阳固表,阳复汗止则阴液始足,小便自调,四肢柔和,诸症自愈。桂枝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174条和《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寒湿邪痹着肌表,营卫气血痹阻不通,其描述与RA急性发作期周身烦痛、活动受限无异,桂枝附子汤实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中去酸敛之白芍,以防留滞湿邪,碍邪外出,且增桂附剂量,加强温阳化湿之功。《伤寒论》第62条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其病机特点为气营不足,表邪未净,经气受阻,经脉失养,从而表现身痛转剧,绵绵不休。桂枝新加汤解肌祛风,益气和营,补散兼得,在内可和畅中焦,利气血生化之源,在外可通阳和卫,有疏泄散邪之用,对于RA症见气营不足之周身酸痛者,不管有无表证皆可使用。

2.2 太阳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伤寒论》第35条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其病机特点为荣卫不和,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致使气血凝滞,痹阻不通,筋脉拘挛,周身疼甚则骨节痛。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符合《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中“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大法。RA发病特点多为全身多关节受累,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游走性周身多关节肿痛,运用麻黄汤类方治疗常收效显著。而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苡甘汤等方均是以麻黄汤为主方化裁而来。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风寒之邪客犯太阳经脉,经气郁滞,津液受阻,故症见恶寒无汗,项背拘紧不舒,活动不能自如。葛根汤发汗解表的同时,辅以升津舒经之法,可缓解RA患者颈项肩背部的僵紧疼痛感。大青龙汤见于《伤寒论》第38、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用大青龙汤以外散风寒,内解郁热,常用来治疗RA表现为寒热错杂征象者。有学者认为,大青龙汤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表寒里热证,应当划定为太阳病风寒化热表证,而其主方大青龙汤实为辛温解表兼清表热之剂[8]。《伤寒论》中涉及小青龙汤方证在第40、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两条方证的病机均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水饮内停,用于治疗RA患者外寒内饮,水气上逆而致的咳呕喘满诸症均有效。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风湿在表,一身尽疼,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此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而成,与RA早期风湿之邪气在表,尚未深入的病机相合,治以祛邪为主,用药兼顾气机升降,表里分消,有散有利,治疗早期RA有“既病防变”之意,可有效预防疾病进展[9]。

2.3 太阳病里证—蓄水证 在风湿痹病发病过程中,风寒等外邪多兼湿邪相合为病,湿邪入里郁久化热,可形成寒湿、湿热两端。湿热或寒湿流注四肢小关节,经络痹阻不通,阻碍气机运化,从而产生关节积液、肿胀疼痛。RA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晨僵和关节疼痛遇阴雨天加重等特点与湿邪重浊黏滞、胶着难祛之性质暗合[10]。《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湿淫所胜……以淡泄之。”王冰作注:“治湿之法,不下小便,非其治也。”将淡渗利湿、通利小便作为治疗湿证的重要治法。因此,RA患者出现指、腕、膝、踝等关节肿胀即急性滑膜炎表现时应取“实则泻之”原则,运用五苓散以淡渗利湿法治之。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湿逐水,白术健脾运化水湿,佐以桂枝温阳通络,助膀胱气化,行气散湿,湿去则阳气自通,关节肿胀自消。

2.4 太阳病里证—蓄血证 中医学认为,肺主气,朝百脉主治节,与全身气血运转联系密切,膀胱为三焦水液代谢的重要通路,影响三焦气机升降,肺膀功能受损,则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的形成;且RA为慢性疾病,多因虚而病,病程持久,久病入络,痼病必瘀[11]。血瘀证在RA患者中常表现为关节肿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局部皮肤色暗,面色黧黑,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可取良效。桃核承气汤源自《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由于太阳表邪不解,内传于里与血相搏,而表现出表里同病的蓄血证候。方中桃仁辛润以活血化瘀,大黄推陈致新,芒硝软坚润燥,桂枝解表并利血行滞,甘草调胃和中,瘀血除而诸症消。

3 RA相关肺病与太阳病

RA除关节表现外,还可以影响其他脏器,肺脏是最常受累的部位,RA相关肺病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可显著影响疾病的进展及预后。有研究表明,在我国RA患者中存在较高的呼吸系统共病患病率,呼吸系统受累已被认为是继心血管病后RA患者的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12]。RA相关肺病最常见的有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胸腔积液和胸膜炎等[13],常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因此,大多在RA晚期发生,而急性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则在RA早期多见,此类在“六经八纲辨证”中常见于太阳病方证中[14]。《素问·咳论篇》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黄帝内经》论述了外感病中常是皮毛先受邪气或邪气从鼻而入,而后内传于肺,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寒、鼻塞、流涕、咳喘等症状,这一思想在《伤寒论》太阳病篇条文中有充分体现。除上文所述桂枝汤类方证、麻黄汤类方证治疗早期RA相关肺病外,尚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大小陷胸汤等方证可供参考使用,条文所论证候尽为太阳病常见表现,故而从太阳病论治RA相关肺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4 小 结

本文从太阳经病证层面论述了RA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疾病特点,分析了RA与太阳病病证之间的联系,并引证了从太阳病角度治疗RA的相关研究,为指导临床从太阳病论治RA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从太阳病论治RA临床有效的前提为辨证准确,并施用方证对应的经方可桴鼓相应。文中仅选择《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中太阳经本证作简要论证,除此之外,太阳病变证和诸多太阳病与他经合病、并病仍有待解读,故权作抛砖引玉。现阶段对于RA的六经辨证大多局限于医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带有主观色彩的经验性总结,尚无客观、统一的整体性治疗方案。相信随着六经学说的不断发展,后期会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客观标准,从而制定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略,为RA的经方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DE COCK D,HYRICH K.Malignancy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J].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2018,32(6):869-886.

[2] 李涛,王特,张丽萍,等.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42-45.

[3] 张天成,戚子荣,余俊文.从少阳经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9,12(7):1048-1050.

[4] 王文炎,馬志毅.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名的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0):59-61.

[5] 王俊松.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

[6] 张志娇,肖勇洪,朱爽,等.导师运用桂枝汤类方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7):99-101.

[7] 王文炎,马志毅.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2):55-58.

[8] 张楠,许二平.谫论《伤寒论》大青龙汤证为风寒化热表证[J].环球中医药,2021,14(9):1660-1662.

[9] 李露,杨越,张解玉,等.曹炜教授运用麻杏苡甘汤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19):130-133.

[10] 程俊敏,张荒生,李勇.祛湿法在风湿痹病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9):2196-2197.

[11] 纪丽,李云龙,王颂歌,等.应用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分期辨证论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2):34-36.

[12] 牛雪敏,李振彬,刁玉晓,等.类风湿关节炎呼吸系统共病的初步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4):5-10,15.

[13] JUGE PA,LEE JS,LAU J,et al.Methotrexate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Eur Respir J,2021,57(2):1-17.

[14] 徐建华.试论《伤寒论》肺病的六经归属[J].中医药研究,1992,4(2):15-16.

收稿日期:2023-01-15;修回日期:2023-03-05

猜你喜欢

伤寒杂病论类风湿关节炎痹证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
刍议《伤寒杂病论》中舌诊的特点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