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及突破路径研究
2023-06-12孙婷
孙婷
郑州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在讲好“黄河故事”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有利于郑州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展现,有利于郑州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有利于郑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应结合郑州的特点,采取加强分类管理、深入挖掘资源、提升宣传力度、增强凝聚力等突破路径。
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必要性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今年4 月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在日益提倡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明智之举。郑州地处黄河流域的重要位置,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是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可提升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彰显黄河文化魅力,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有利于郑州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展现
黄河郑州段区位优势明显,黄河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仰韶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等是郑州这座城市的名片。实施文旅融合,把黄河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中,一方面,有利于丰富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的知名度与竞争力。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能充分展现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有利于郑州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黄河郑州段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文化遗存年份跨度较大,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郑州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巩义市在“沿黄河文化带”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方面可圈可点。巩义市依托河洛古国、伏羲八卦台、康百万庄园、杜甫故里、石窟寺等沿河景区及文化遗存,积极谋划河洛古国黄河文化公园、唐三彩窑址艺术展示中心、杜甫诗歌文化体验中心等文化体验项目,推动沿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相互融通,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浓郁、风景靓丽的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带。郑州通过建立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等,展现黄河历史文化的变迁,构建黄河文化考古科研体系,让更多的群众增强对黄河文化的保护意识。
有利于郑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郑州通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断丰富旅游资源内涵,将黄河文化融入旅游中。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将丰富的黄河文化内涵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强消费者对黄河文化内涵的感知与体会,延伸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链条,将会催生出更多的黄河文化旅游新产品,通过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将持续推动郑州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促进郑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优势
政策支持有力
近年来,郑州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机遇,致力于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打造1200 平方千米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河文化标识项目、古都风貌再现项目、黄河文化寻根之旅和红色印象体验等项目,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进程。
文化遗存丰富
在黄河中上游,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一些古建筑、石刻、文化遗址等文化遗存保存状况不佳,遗失和破损严重,不如黄河中下游的文化遗存那么丰富。郑州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与黄河的联系最为密切。郑州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居中而立、交通便利。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区位优势,使得郑州地区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和起源的核心地区。荥阳织机洞遗址显示,早在10 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7000 至8000 年的新郑裴李岗遗址呈现出成熟的农耕文化,5000 至6000年前的大河村遗址展示出先进的彩陶等手工业成就。位于黄河岸边5300 年前的西山古城,学者认为就是黄帝之都。郑州还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一区域密集分布着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新密新寨、荥阳大师姑、郑州小双桥、郑州商城等夏商古城遗址,以及管、虢、郐、郑、韩等两周诸侯国都城遗址;登封市有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文旅产业发展迅速
黄河郑州段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郑州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郑州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业态呈现多元化格局,开发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黄帝千古情、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专项主题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坚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致力于塑造“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文化品牌,推动郑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郑州在黄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也探索出新模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深度整合华夏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旅游、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资源。
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郑州文化旅游行业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在交通方面,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郑州在中国内陆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作用。郑州是中国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网的“双十字”中心,以鄭州为中心的“2 小时高铁经济圈”已绘就,覆盖人口达4 亿多,占到全国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以郑州为始发站点,“3 小时城市圈”到达的大城市数量在全国据首。同时,郑州还是航空枢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从郑州起飞,“2.5 小时航空圈”可以覆盖的全国人口和市场占到了90%,方便快捷的交通给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郑州的旅游接待设施以现代饭店、旅行社为代表,数量与质量在省内名列前茅。在郑州中心商业区以中州皇冠假日酒店和索菲特等国际饭店为代表的五星级酒店,不管是设计、装潢、服务、设施还是顾客满意度都代表着郑州高水准酒店标准。以河南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和河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为代表的旅行社,在经营理念、品质服务、品牌管理、团队协作和创新发展方面都代表着郑州文化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郑州还建设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和民宿酒店,此类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和主题酒店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伴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高要求,郑州文化旅游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地升级改造,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存在的问题
郑州是一座被黄河文化浸润的城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使命在肩、任务艰巨。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分类管理有待加强。黄河沿线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分类对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至关重要。但是,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中普遍存在类别划分不明。在巩义、荥阳等黄河文化旅游带沿线有很多的石刻和古建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属于稀缺性的资源,却存在对其保护不够的现象,没有对其进行保护性类别的划分。
第二,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资源有待深入挖掘。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中存在着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特别是文旅资源开发不够系统,比较零散。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但是郑州在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中,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还不够,没有深入挖掘和提升黄河文化资源的价值。
第三,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宣传力度有待加大。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在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够,未形成一个整体营销的理念,特别是对于黄河文化旅游带这个概念宣传不够到位。同时,在宣传媒介方面,对于现代新兴媒体的运用较少,对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媒介的运用不够充分。
第四,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凝聚力有待增强。黄河文化旅游带是一个整体概念,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中存在着各县(市、区)沟通和合作不够紧密的现象,造成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凝聚力不够强。郑州在与周边城市和外省的沟通、协调方面,在发挥中部城市的凝聚力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路径
2020 年,河南省文化旅游大会提出构建“一带一核三山五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其中“一带”即为黄河文化旅游带。郑州应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路径。
第一,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应加强分类管理。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中要贯彻分类管理的理念,将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沿线划分为开发区域、保护区域和融合区域。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中,还要根据周边生态资源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进一步定位发展方向,把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沿线县(市、区)代表各城市特点的黄河文化彰显出来。
第二,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应深入挖掘资源。深入贯彻落实文旅文创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帶高质量建设。将黄河文化与文旅研学等文旅文创新模式、新业态进行融合,深度挖掘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沿线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延伸黄河文化文旅文创产业链条。
第三,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应加大宣传力度。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各自优势,在创新性和策划性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传统媒体的可信度高与持续性强的优势,加大对黄河文化旅游带这个概念的有效宣传,注重策划与创新。充分发挥官方媒体客户端、快手、抖音、今日头条、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全方位策划、推介和宣传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提升其影响力和宣传力。
第四,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应增强凝聚力。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要充分发挥郑州作为黄河中下游重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郑州的经济、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并且,郑州要积极与周边城市和外省加强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中部城市的凝聚作用,积极主动,有效作为,努力开创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新局面。
本文选自:“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编号:SKL—2022—2750)河南省社科联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中华文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