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滩区文化资源传承发展黄河文化

2023-06-12高新利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滩区黄河资源

高新利

黄河滩区是在自然作用和人为努力下产生的特殊区域,位于黄河主槽与黄河大堤之间。黄河滩区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 年历史中,积累、承载并传承着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黄河文化。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黄河自西向东横贯邹平、惠民、开发区、滨城、高新区、博兴等县市区,河道全长约94 千米,两岸堤防144 千米。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所在梁才街道办事处有沿黄10 千米的河岸线和1.1 万亩的滩区土地,人文资源丰厚,这为学校深入开发滩区黄河文化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

滩区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对滩区黄河文化传承紧迫感认识不足

虽然人们意识到黄河文化久远厚重,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但对滩区黄河文化的传承紧迫感认识还明显不足,人们总认为黄河文化和文化遗址就在那里,不会迁移也不会消散,对滩区一些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缺少系统的、针对性的整理,不利于黃河文化传承。

滩区黄河文化保护与合理利用缺少有机结合

滩区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本身便是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方式。目前,滩区黄河文化中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历史悠久、价值巨大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压力,如自然风化侵蚀,滩区居民的迁建安置等都会影响到对其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文化环境、社会审美风尚等发生巨大变革,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传承内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低,或是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不愿意继续传承。

滩区黄河文化资源没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

滩区是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文化禀赋、自然风貌各不相同,相关部门对历史文献、文物遗存、文化精神等还缺乏统一的理解和整理,滩区黄河文化资源没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

滩区黄河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开发滩区黄河文化,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发掘和研究滩区历史文化,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深入挖掘治水利民的重大史实,如大禹治水、王景治河、贾鲁治河、潘季驯治河、人民治黄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发掘和研究滩区人水和谐文化,培养亲水、爱水意识。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天人合一”思想,而人水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中国文化典籍《诗经》《论语》《庄子》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思想,如“上善若水”“智者乐水”等。可见,水文化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唤醒和培养爱水、亲水意识,以达到自觉节水、护水的目的,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发掘和研究滩区生态文化,推动“黄河故事”活化传承。滩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各类水域周边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富集,水利风景区、旅游观光带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以水利风景区为核心,加强黄河滩区生态文明建设,弘扬水文化、生态文化,促进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

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文化资源品牌

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挖掘周边的黄河生态文化和传承文化资源并建立联系,依托生态校园建设,在校园内精心布置呈现滩区黄河文化的文化景观,并与班级文化相融合,让校园的每个角落、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有滩区黄河文化的影子,把黄河文化的精髓植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从而延续历史文脉,打造独具滩区黄河文化特色的品牌校园。

强化资源整合,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自2002 年开始研发《走进母亲河》校本课程,到现在已有20 多年,在课程开发、组织、管理和实施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黄河滩区文化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理论体系。

2022 年10 月,课题组在专家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家门口的黄河》课程资源汇编的初稿,包括:生命的起源、家乡的黄河、黄河防汛、黄河交通、黄河利用、黄河遗产六部分,涵盖了滩区农耕文化、居住文化、治水文化、生态保护4 个领域,突出了生态保护这一重点。课程资源集的汇编为老师们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和设计主题活动打下基础。

2023 年3 月,学校形成了“滩区黄河文化”与其他学科课程相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印制了教材资料及课程纲要来指导教学。教师以社团为依托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滩区黄河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全方位了解黄河,激发热爱黄河、保护黄河的情感,增强保护黄河意识。

创新教学形式,传承发展黄河文化

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活动课程化、课程主题化、主题系列化”,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传承发展黄河文化。

开展“黄河诗词经典朗诵比赛”。师生用真挚的情感朗诵关于黄河的古诗词、现代诗,不仅为校园增添了文化韵味,也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古人对黄河文化的赞赏,感受灿烂的黄河文化,感悟黄河文化的魅力,抒发家国情怀。

开展“黄河之秋”手抄报活动。学生在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了解了滩区黄河文化,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治黄人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展览手抄报的过程中,同学间互相评价交流,取长补短,养成了善于表达、乐于倾听的好习惯。

举办“依偎母亲河”泥塑展。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去调查了解黄河岸边百姓的生活场景,再充分发挥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将滩区的黄河泥通过捏、揉、搓等制作方法,大胆、自由地创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使滩区泥塑文化得以传承。

开展黄河文化班级建设。老师把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和黄河文化元素相融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滩区黄河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班级开发“小黄河滩实验田”,学生在班级种植,让他们感受到黄河岸边土地资源的珍贵和特殊,从而产生对家乡黄河的热爱和探究之情。

开发“行走黄河”社团课程。根据自愿原则,每个年级组建约30 人的社团,每周四下午开展一次社团活动,内容主要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室内社团课主要从黄河的起源、地理位置、水资源、洪水灾难等自然角度和从诗词、习俗等文化角度了解黄河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课外活动包括考察研究、参观、游玩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感受黄河文化,激发热爱黄河、保护黄河的热情。

探寻黄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滨州黄河段是周恩来总理的骨灰撒放地之一,带领学生走进黄河生态园——周恩来纪念园,学生通过听讲解员讲述周总理的故事、黄河情怀以及黄河文化的深意,感受周总理的高风亮节和大爱无疆精神,认识到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

实地体验滩区农作物种植,了解农耕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大部分的土地适宜种植和养殖。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特征,师生走进滩区张王村的田间地头,听农民伯伯讲解大棚种植草莓的方法以及如何将现代化科技融入其中。孩子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加了对滩区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赏家乡美景,感受风土人情。深入挖掘黄河滩区研学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黄河灾害与治黄文化、滩区农耕文明、滩区建筑特点、滩區民俗风情、沿黄旅游开发、滩区迁建、黄河水资源研究等课程资源。教师带领孩子们参观黄河滩区“十里荷塘”景观带的几个村居,感受其民俗特色。学生先从居民的生活环境、传统节日的风俗、村居的建筑特点等方面展开调查,感受黄河岸边人家的生活百态,古代民俗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了黄河知识、自然生态形成与历史文化发展历程,认识到黄河文化的现代价值,增强了保护黄河的意识。

一村一故事,探黄河村落由来。通过走访老人、实地查看、网络查阅村居由来,探寻历史故事和民俗,提升对家乡的认知。如龙王崖村大禹擒龙治水的传说,传说大禹治水,筑一大土崖以制伏黑龙,杜绝水患,黑龙所饮井称为龙井。如孙家楼钱正英曾策马治黄、剿匪,西玉皇堂村因金代建有玉皇道观,真人在此修炼而得名等。一村挖掘一个美丽故事,让孩子通过多种方式探寻黄河村落的由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提升自豪感。

本文选自: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编号:2022HHZX3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滩区黄河资源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资源回收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