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2023-06-12李振新张喜云
李振新 张喜云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演变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中原文化,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论述,并对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此增进人们对中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中原文化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底蕴丰厚的文化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以黄河流域为核心,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份)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和传统价值观念,既包含了语言、文字、戏剧、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也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故被称为中国的“文化之源”。
纵观中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将其发展历程粗略地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及巅峰期。
萌芽期(公元前约3000 年—公元前1600年):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远古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初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发展期(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221 年):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夏、商、周等多个重要的王朝,尤其是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原文化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周朝制定了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并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发展。
成熟期(公元前221 年—公元618 年):秦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标志着中原文化进入了成熟期。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儒家思想逐渐盛行,并且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使得中原文化逐渐成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和标志。
巅峰期(公元618 年—公元1279 年):唐朝和宋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繁荣的王朝,也是中原文化的巅峰期。在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跃,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同时,唐宋时期还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展现了中原文化的高度发达。
中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指出;“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是花心,周围的各文化中心好比是里圈花瓣,外围的一些文化中心则是外围的瓣。这种重瓣花朵式的结构乃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又是保持多样性因而充满自身活力的结构,中国文明的历史之所以几千年连绵不断,是与这种多元一体的重瓣花朵式的文化结构与民族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传统文化形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思想理念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人伦道德、礼制规范、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首先,中原文化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以人为本,注重爱护他人、关心社会。这种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中原文化强调礼制规范,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化,注重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制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对社会稳定和个体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最后,中原文化强调忠孝仁义。儒家思想认为,忠诚、孝顺、仁爱和义务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追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强调个体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倡导尊敬长辈、关爱亲人、友善待人、奉公守法等行为准则。这些思想理念在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对塑造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哲学精神的引领作用
中原地区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等都是中原地区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对人类存在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首先,中原文化强调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原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原人民在社会交往中更加注重礼仪和道德准则,对形成以人为尊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现代社会的个人发展和价值导向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中原文化倡导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即个体应该先修养自身,然后管理好家庭,进而贡献于国家和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一理念注重个人的责任和道德修养,同时也倡导社会公德,即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建设社会。中原哲学精神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中原地区哲学家对人际关系的探讨与思考,并且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中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中原文化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这种生态意识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原地區的农业发展,在农耕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发展。
宗教信仰的凝聚作用
中原地区有丰富的宗教派别,比如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信仰的交融与影响,为中原文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为塑造包容性、开放性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佛教强调慈悲心、智慧和解脱,鼓励个体超越个人欲望,关心他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其价值观念与中原文化中的仁爱、关怀他人等传统美德相契合,既对中原地区的道德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宗教信仰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道教为中原地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方式,常常被用于仪式和庆典活动中;道教绘画和雕塑作品多以神仙、仙鹤、龙凤等为题材,具有神秘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原地区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佛教的寺庙建筑、佛像雕塑等艺术也丰富了中原文化,为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夯实了基础。
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地区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和资源,人才之间的交流、资源之间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形成综合性、包容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历史上,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许多朝代的都城都设立在这个地区。政治权力的集中使得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中原地区的丰富资源和便利交通条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促進了经济的繁荣。
中原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都出自中原地区,他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中原地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就是曾经的鲁国,孔子等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中原文化在保留自身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精华,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艺术的推动作用
文学艺术是中原地区古代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人墨客通过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承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据考证,古代中国的文字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等地,主要通过甲骨文逐渐演化而成。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6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贵族用于卜筮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续演变的金文则是西周(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771 年)贵族使用的铸文,刻在青铜器上。这些早期文字逐渐演变为篆书,之后又衍生出了隶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其中,楷书作为一种规范的字体被大量使用,并成为后来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文字的使用极大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诗经》,它以直抒胸臆、贴近生活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此外,中原地区还涌现出了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等一批著名诗人,其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山水景色、思考社会时事等为主题,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表达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也赢得了广泛赞誉。除了诗歌,中原地区还涌现了众多优秀的散文作品,通过平实的文字和真实的生活情境,表达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中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等,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中原文化艺术宝库,反映了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及独特的风格,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内涵、精深的哲学思想、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及丰富的文学作品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作者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2.焦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