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视角看边缘儿童的个性化教育
2023-06-12张真真
张真真
内容摘要:国内外的学者对于边缘儿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因此在对待边缘儿童的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对策。本篇文章以一位中班小朋友为例,介绍幼儿的基本情况,总结其边缘表现,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借以生态学的整体、系统、平衡、动态的观点,提出关于改善家庭、幼儿园以及家园合作三个方面的相关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边缘儿童 原因及对策 生态学
严丹将边缘儿童分为七类,其中包括流浪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受虐儿童和贫困儿童。[1]胡福贞、王秀艳将边缘儿童定义为残障儿童、网络成瘾儿童和违法犯罪儿童。[2]有很多文献中,边缘儿童被直接定义为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作为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的费多米·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中把边缘儿童描述为不入主流、没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容易被忽视和冷落的下层群体。[3]而本研究将采用我国邱学青学者对边缘儿童的界定概念,即边缘儿童是正常学前教育机构中,在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处境不良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普通儿童群体、有特殊需要的个别儿童。[4]
一.幼儿的相关情况介绍
L是一名中班的小朋友,5岁,来幼儿园已有两年的时间,本地人,家中独子,父母是其主要看护人,父母没有稳定工作,有时会请爷爷奶奶帮忙带。在幼儿园生活中出现的困扰:1.集体活动时去玩具区玩玩具,注意力不集中,兴奋阈值较低;2.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3.与同伴无良好互动,喜欢独自一人玩耍,有时喜欢藏在角落里或桌子下;4.情绪暴躁、自控能力差,延迟满足能力很弱等等。
二.幼儿的边缘表现
(一)行为方面有偏差
1.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认知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中班的幼儿已经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但L基本上不会自觉地去实施这些基本的卫生习惯,用喝水的水杯玩颜料,掉在地上的食物捡起就吃,不论冬夏,随时随地的爱脱鞋子,甚至在一次午休时间因为不小心把便便蹭在了床单上,在老师拿纸巾去擦的空挡用手去玩便便。
2.规则意识弱,自控能力差
自我控制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幼儿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抑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完成任务、协调人际关系及适应未来社会的水平。[5]L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延迟满足方面;没有时间观念,总是随心所欲;不遵守班级公约,上课随意在教室里乱跑;在工作结束时不能够立马收整玩具,另外在情绪控制方面能力也较弱。
(二)与同伴交往不畅
1.异于同龄人的心理防御空间距离
身态语言学专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种蛋形的心里防御空间,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心里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短。L经常独自一个人偷偷地躲在不被人发现的小角落里,亦或是躲在桌子下面;当他在和小朋友们一起排队的时候,把旁边的小朋推的远远的,嘴里还不停的说着“你离我远一点,别靠我太近”;而孩子们最爱的角色扮演游戏,L基本上是不会参与的。
2.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为8个等级,从开始的没有意识到矛盾、面对冲突毫无反应,到开始用哭或者靠肢体接触来试图解决冲突,再到协商提出解决方法甚至帮助他人解决矛盾,幼儿对于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是不断提升的。而L似乎特别热衷于靠肢体冲突来解决问题,当其他小朋友动了他面前的玩具時,直接就是给人一拳或拿着手中的物体去打,在他的认知里,“打”是最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经常性的游离集体
1.排斥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亦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在集体活动中,幼儿除了是一个特定的个体外,也是一个整体,各人行为除了要表现出自我个性外,还要符合活动的需要,对行为自控能力有一定的要求。L不喜欢参加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比如在晨会时间,L很难坐下来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信息,总是独自走开去做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排练毕业典礼时,不参加节目排练,去卫生间玩水等。
2.不喜参与合作游戏
幼儿园里小班儿童游戏主要以个人游戏为主,到了中班由于游戏内容的丰富,游戏中的规则明确了,逐渐开始有两个或多个儿童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游戏,而L基本上没有主动发起或参与其他小朋友的合作游戏。在户外时间的踩单车时间,其他小朋友会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开展交通游戏,L则是一个人换不同的单车,在场地内踩单车;在工作时间,如果L选择了水管玩具,便不允许其他小朋友从水管框里拿水管,总是自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拼接,自己对话进行游戏玩耍。
三.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面:人员、方式
从L的教养人员来看,主要是其父母,有时会交于爷爷奶奶看护。L的父母都是本岛人,学历为初中毕业,没有稳定的职业,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房租,爸爸妈妈有时会去附近的地点做散工。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观察,L在幼儿的表现与他妈妈是否上班有很大的区别,当L的妈妈不上班时,L在幼儿园就会好很多,不会乱跑、在老师的要求下能够参加集体活动等,一旦妈妈开始工作,L就开始“放飞自我”,在幼儿园里各种随心所欲,并且会脾气暴躁,很容易发火、生气。
从教养方式来看,在我们老师对L进行一日家访时发现L的父母也是比较宠爱孩子的,当L想玩手机时,妈妈开始时是直接拒绝的,然后L开始歇斯底里的大声哭闹,接着妈妈妥协把手机给他,但同时约定了玩手机的时间,在时间结束时,L并不愿意把手机还给妈妈,这时妈妈直接把手机抢走,L没有哭闹,而是静静的坐在沙发等,趁妈妈去卫生间的空隙,将手机拿走躲在窗帘后继续玩,妈妈从卫生间出来看到了也只是叹了一声气,没再做什么。
一次在跟L交谈的时候,我问他:“星期天爸爸妈妈去上班了,谁带你呢?”L说:“妈妈会把我送到楼下爷爷家”“那你在爷爷家会做什么呢?”“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总是打麻将,我老是挨打”“为什么会挨打?”“因为我不能安静的坐下来,爷爷就打我”。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L的父母还是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失偏颇的。
(二)幼儿园教育方面:教师、规则
从规则来看,一是不同性质的规则,如幼儿园里、班级里大家共同制定的书面规则,以及一些不约而同的隐形规则等;二是不同目的的规则,如保障幼儿安全的规则,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规则等;三是不同领域的规则,如一日生活的规则,教育活动的规则等,四是不同区域的规则,如沙池区的规则,阅读区的规则等,这些条条框框的各项规则对于L来说,就像是“枷锁”,走到哪里,不论何时,都有他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应该做的,不能做的,而L并不能完全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
从教师方面来看,L所在班级的三位保教老师都是具有丰富的保教经验、专业的保教知识的幼儿教师,在保教生活中能够给予L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的教师,而这三位教师不仅是L的教师,也是班上其他二十几位小朋友的教师,因此在专业知能合格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考虑教师的时间分配问题。因为L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耍,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在个别活动时间里还好说,一旦到了集体时间,老师就很难顾及到L的需求,在L和其他孩子之间总是顾此失彼。
四.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提出解决措施
借助生态学研究边缘儿童的问题,就是关注边缘儿童生活环境及其环境中不同的人和事物对他们造成的统合影响,强调孩子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情景的真实性,强调人与周围生活环境的互动性,强调用整体、系统、平衡、动态的观点看待边缘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家庭、教师、同伴影响力量的单纯叠加。
(一)改善家庭生态环境,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陈晓锨指出,健全的父母之爱是儿童健康心理的核心,因此边缘儿童家庭生态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幼儿的主要养护人必须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养护人之间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让儿童产生安全的依恋,这样幼儿才能够独立的去探索世界。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有原则的爱与合理的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有原则的爱,不可以毫无底线的满足,更不可以靠武力去制止孩子。在家庭教养中,父母对于原则性问题的坚持,奠定了孩子对于原则性的认识,父母必须做好原则的坚守人,让孩子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的,而有些事情是不可以的,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娱乐或游戏规则,将规则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家长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考虑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现状,因为只有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要求,才有可能是幼儿能够实现的要求。
2.用专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
父母应该学习专门的兒童发展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儿童发展知识就是边缘儿童复归的那一汪活水。幼儿园经常会开展各种家长工作坊和教育沙龙,家长们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在学习中了解自己在育儿方面的不足,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源头上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首先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给孩子树立正向的榜样,这样才能够彻底修复边缘儿童的家庭生态环境。
3.为边缘幼儿提供融入集体的途径
边缘幼儿去边缘化,家庭可以给予的机会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在家中可以定期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和边缘儿童多交流。家长应多带孩子进行户外的集体式活动,让幼儿尝试去结交新的朋友,发展自己的朋友圈,让幼儿了解朋友和他人对于自己的意义,了解与朋友之间的相处方式,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开始亲近他人,从而慢慢的开始亲近社会;培养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了解沟通、协作的方法和意义,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发展其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二)改良幼儿园生态环境,提高幼儿的归属感
幼儿园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和同伴对边缘儿童的影响。很庆幸L所在班级的孩子对于L没有产生所谓的孤立或其他不友好态度,大家对于L的一些行为能够忍让,并且说“他只是调皮捣蛋些”,这些同伴为他营造了轻松舒适的人际环境。那么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1.给边缘儿童多一份的耐心
边缘幼儿总是游离集体的,他的行为总是不合常规的,那么当幼儿出现奇怪的行为时,教师不必着急去呵斥制止,而是可以尝试着跟随幼儿一起,去作为旁观者观察他的行动,或者是作为参与者参与他的活动,教师去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来处理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教师跟随幼儿一是有助于幼儿建立对教师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他觉得老师是关系他,支持他的,就愿意对老师多表达他的想法,二是能够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或引导,其实在观察或参与幼儿的活动时,是对幼儿进行各方面教育的最佳时机。
2.给边缘儿童多一份的爱心
我们常说L是一个能让我们老师的肾上腺素迅速飙升的一个男人,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老师们的无奈,同时还有老师们对L的爱。我们常说蹲下来去跟孩子交流,不仅是身体上高度的尊重,也是心灵上共鸣的体验,当你蹲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餐盘里的饭菜对他们来说真的不少,所以有时候剩饭剩菜;你会发现水杯架可能会有点儿高,所以他想踩在架子上去拿;你会发现地面比黑板面离他更近,所以他会不听讲而去捉蚂蚁。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我们自然而然的就应该给予他们更多一份的爱心。
3.给边缘儿童多一份的关心
经常会听到同事在面对这些边缘儿童时说:“我对他的关注还不够吗?一整天就围着他转了”,其实这种关注,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关注,更不是有效的关注,我们对于他的关注应该是由关心引起,关注在事发之前,关注在幼儿的内心世界。这种关心可以通过为他设置独特的活动规则开始,比如他喜欢在幼儿园内进行区域探索,不喜欢待在教室,那就给他一个可以看得懂的手表,确定一个时间,让他在有限制的情况下自由玩耍;可以通过在欢迎时间坐他旁边,多给他陪伴开始,比如可以通过排排坐玩游戏的方式,让他先是对安静的坐下来这件事产生兴趣,逐渐的融入到欢迎时间;也可以通过交给他魔术,首先让他借此去给其他小朋友变魔术,给他成就感上的满足。关注幼儿,要从心开始。
(三)共筑家园合作生态环境,提升幼儿的幸福感
1.家园一致的教育理念是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人全面和谐的发展,即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一致,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只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容易展开,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园之间的及时沟通是关键
教师可以利用早晚的接送时间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特别是当幼儿出现一些新的奇异行为时,尝试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制定改善措施。比如有段时间,L很喜欢在自己的双腿上用彩笔画满长方形形状,在与L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画的是电池,然后在与妈妈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是最近在家里玩小汽车需要用到电池,就认为自己也是需要电池的,所以才会出现那些行为。
3.幼儿活动的共同参与是保障
教师可以尝试将幼儿园里进行的活动延伸到家庭活动中,跟父母沟通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做法,让父母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来;这种寶贵的亲子活动能够增进幼儿幸福感,也能够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过程,能够更好的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当父母出现困惑的时候,与父母进行讨论,向父母传授经验,提供正确的方法;家园合力,加强合作,旨在为边缘儿童营造一个快乐温馨的家园氛围。
教师设置的整体全面的引导目标,家园之间的系统一致的教育理念,在平衡各方面教育力量和教育优势的情况下,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制定动态发展的教育措施,让边缘儿童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获得更加科学的发展,使边缘化儿童脱离边缘,融入集体,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适应性的身心健康的儿童。
参考文献
[1]严丹.论边缘儿童的概念与构成[J]湘潮,2009(8):30-31.
[2]胡福贞,王秀艳.试述处境不利儿童的构成[J]少年儿童研究,2011(12):15-16.
[3]陈光标,李明宇.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边缘化儿童形象[J]长江大学学报,2013(1):34-35.
[4]邱学青.论边缘儿童产生的成因及其游戏治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86-91.
[5]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51-56.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横琴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