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及其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2023-06-11尹一涵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12期
关键词:奏鸣曲莫扎特乐章

尹一涵(北京师范大学)

本篇论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及其第一乐章的演奏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个章节针对介绍莫扎特的生平以及创作贡献。第二章节对《a 小调钢琴奏鸣曲》进行了作品的介绍以及浅析。第三章则是本篇论文的侧重点,对莫扎特k310 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做出详细的阐述,分为:k310 的演奏概述、k310 第一乐章的演奏细节、《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 第一乐章》触键的浅析这三个点进行分析。

一、作者简介

莫扎特(1756-1791)是西方音乐史上颇有才华的音乐家。他6 岁时便能作曲,从小被誉为音乐神童。在短短35年的艺术家生涯中,他创作了多种题材类型的音乐作品,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也因此在后世的音乐史上留下了永不被磨灭的印记,他的作品变成了全球人们精神的食粮,直到今天,全球音乐学习者们不论是钢琴的练习,还是声乐美声艺术作品的演绎,不能绕开的就是莫扎特。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当地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莫扎特的幼年时期便发现了莫扎特独特的音乐天分,并从此专注于莫扎特的音乐教育。莫扎特在他6岁到15 岁的这段时间里,一直跟随着他的父亲在欧洲各个城市进行演出,他们的演出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中年时期的莫扎特任职于当地最大的艺术组织机构,由于思想上的独立与成熟,他无法忍受当局者对他音乐创作上的干预,但他母亲的病逝(1777 年)带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不得不再次妥协。1781 年,离开萨尔茨堡的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在这里他开始了较为自由的音乐创作,而他也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莫扎特在维也纳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莫扎特的经济状况与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后,这个颇具才华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病逝于1791 年冷冰冰的冬季,一代年轻的大师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

二、《a小调奏鸣曲(K310)》作品介绍及浅析

(一)创作背景介绍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写于莫扎特旅法期间,为母亲的逝世而写。这次旅行是由于莫扎特受不了当权者的无礼对待而独自一人的旅行。利奥波德极其反对,莫扎特执意如此。最终,母亲不放心年轻的莫扎特(那时他才20 刚出头)独自远游答应陪同莫扎特一起。他们经过曼海姆,莫扎特在此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也就是他爱上了他未来妻子康斯坦采的姐姐。度过一个冬天之后,莫扎特与母亲前往巴黎。在巴黎,莫扎特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和失败,穷困潦倒的他由于到母亲病情的复发。莫扎特的母亲在旅行期间就因为伤寒而病倒。长期的旅途劳累和伤寒的反复发作,最终夺去了莫扎特母亲的生命。莫扎特悲不自胜,写下了两部作品——e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K304)和a 小调钢琴奏鸣曲(K310)。前一部作品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那是来自自己内心的期盼的世界,也是精神的感召;而后一部作品则是绝望的悲哀(第二乐章还可以听见平静的祈祷,不过在尾声被激烈的悲伤所打断)。这是莫扎特在中期创作的少有的真实表达内心情感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悲伤绝望的作品。

(二)作品浅析

这首作品还处于古典主义较为早期的作品,它在结构上还没有定型为成熟时期的古典奏鸣曲四乐章的典型结构,只有三个乐章,但却完全不影响作品思想的呈现。第一乐章a 小调,开篇就展现了不谐和音程叠置的效果,第二小节属七和弦加三音上方小二度6,体现了作品那种刺耳的感觉,且是连续的左手八分音符伴奏,将音乐那种激烈、紧张、快速均匀的节奏感展现出自己对母亲那热烈的爱以及思念的幽怨之情,且又无奈的情绪。

作品没有像古典奏鸣曲典型的主部主题后副部主题出现的结构来构思,而是用快速跑动的均匀的四个音符一组的十六分音符为结构单位,直到呈示部结束,引出展开部。所以这部作品总体来看是一部单主题结构的音乐作品。

展开部延续了呈示部分的音乐性格,这主要通过快速地跑动的音阶,不谐和和弦叠置,第二小节的572#4,#4 与5之间的小二度尖锐刺耳的声部结合,127小节右后声部的2461 与升1 同音的原位与升高半音之间的结合,左右手分解和弦的配合,将那种动荡不安、刺耳尖刻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进行到展开部的结尾处,莫扎特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具特色的快速跑动半音音阶上行的处理手段,引出奏鸣曲式的再现部,这与巴洛克时期古奏鸣曲式的结构完全不同,突破了巴洛克奏鸣曲式无过渡性的直接对峙性进入原则,奠定了古典曲式结构段落过渡的常用方式。在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作品将降低二级基础上的七和弦,以及导七和弦作为基本元素,将其进行分解展开,体现分解和弦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以及不安性,最终整个第一乐章在惶惶不安中进行了收尾。第二乐章开头处一改第一乐章的不安情绪,旋律如歌,婉转清丽,但发展到中间部分却又显得比第一乐章结尾处更加躁动不安,且两个乐章基本上被统一于F 大调主调上,似乎要使得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内部的连接性;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为急速的快板乐章,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末乐章最惯用的结尾乐章奏鸣回旋曲式,音乐激动昂扬,但似乎又带些许安静从容,大小附点节奏类型使得音乐具有某种内在的动荡性,且这一节奏型延续了主部主题的节奏特征,似乎是要体现某种首尾呼应的感觉,而左手声部的纯八度、三度极完全与不完全协和音程的伴奏使得音乐作品显得干净纯洁,总体来说,还是能感觉到莫扎特作品中宁静温柔又单纯清朗的感觉,但同时又在一系列躁动的旋律中体现了他身上那种坚定不屈的伟大的革命精神主义者的情怀。是悲壮激情与温柔细腻、干净且纯洁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第一乐章演奏浅析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 第一乐章演奏细节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整首作品最具核心凝聚力的作品,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是较为哀伤忧郁的。曲风为快板,曲式结构为古典主义第一乐章常用的结构奏鸣曲式。作品在演奏技巧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因此这部分重点讨论演奏技巧。

古典主义作品还是应该把握它的典雅纯净感,第一拍的前倚音,很多演绎者将其演奏得非常短促,但这与本首作品的情调不符合,因此这里需要它占时值是后面3 这个四分音符时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效果各为半拍;第二小节的前倚音,却不只占后面四分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一。而在连断奏法这一块也是需要我们重点去注意的,莫扎特的作品不是以大段连线连绵不绝的旋律为主的,它的作品小连线、大连线结合得非常频繁,因此里面的二音连线落滚手法非常频繁,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类似于小提琴演奏中的断弓技法,而左手声部的和弦,需要尽量弹奏得干净、整齐、结实,紧抓键盘,干脆且利落,但不能因为弱指的基本功问题将音遗漏,要使得每个音都均衡,不能将其弹奏成欢快的跳奏,因为作品的哀伤情绪,因此,要抓紧键盘,干净利落,哀而不伤,情绪不能太浓烈,要利用手腕的动作将其抓奏的感觉,并不需要用到大臂,但只用指尖的力度显然不够,会使得它听起来较为飘,不结实。(见图1)

图1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图片来源: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30/7032142156004125.shtm )

第五、六、七小节连续出现了小连奏,落滚的音乐节奏,我们需要在两个一组的音符中突出第一个音,第二个音需要用手腕的提腕关节提动,将其带起来,十六小节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成片的“阿尔贝蒂”伴奏音型,这里很多演绎者喜欢用踏板,但是我们清楚的是莫扎特所处的早期年代,踏板机制并不完善,因此,如若想还原那种干净清晰的和弦效果,还是不建议演绎者应用踏板,而是通过手指的基本功的控制,将每一个和弦音清晰且完整的弹奏出来,长音符保持,使得其起到踏板的效果,因为如果成片使用踏板,声音会较为浑浊。所以笔者推荐的是用手指的功力增强音乐本身的渲染力。

23-49 音乐进入副部主题,连续快速跑动的16 分音符,需要演绎者弹奏得快速干净、流动且清澈,这时的触键非常讲究,需要用指尖,同时需要略微用电手腕带动,既要体现出其中的颗粒感,也要展现出其线条的连贯流畅性,但是切记不可以将其演绎出连绵不绝的粘连感,就不符合他作品的特色。

三十四小节处长拍子的颤音装饰,这一点也是较为难把握好的,时值上切记不能因为颤音而拖拍,要以左手的时值作为把控的基准,且颤音一定要弹奏得轻巧均匀,柔和、干净。

第一乐章的展开从50 小节一直到79 小节结束。50 小节至55 小节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奏鸣曲中却大量运用了不协和音程及和弦,其作用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乐曲中所蕴藏的悲剧性因素,使绝望不安的情感始终贯穿在第一乐章当中。第58 小节开始,大量出现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旋律也增加了多个内外声部,使得旋律更加丰富,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性为旋律增添了动力,内心中绝望的呼喊呼之欲出,又被一直压抑住,躁动不安。多声部的进行仿佛是内心中无数个声音,相互矛盾发展着,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整个发展部,力度变化很大,经历了fort-fort fortf-piano piano-fort fort 的过程,这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也是很大的一个突破,古典音乐早期,大键琴依旧盛行,钢琴还不是很完善,莫扎特如此大胆地运用对比明显的表情记号,大大提升了当时的钢琴音乐表现力,更加大胆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对之后同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现部分从第80 小节开始直至133小节结束,自88 小节开始,主旋律转变为由左手演奏,音区位置的变换,这是内心最深处的诉说,深沉有力。

踏板的运用上,因十六分音符流畅的跑动较多,不宜加入太多,可在呈示部和再现部结尾部分的第一和第三拍上加上踏板予以润色和强调的作用。并在这两部分结尾的最后一小节的和弦上每一拍加一个踏板起到同样的效果。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 第一乐章》触键的浅析

在触键上笔者通过自身的弹奏经历在前面所说到的弹奏需要注意的触键细节上以外,保证乐曲的颗粒感以及清晰度,在轻重缓急上还应该合理分配。

颗粒性:在此条曲目中,弹奏过程手指一定要通过快速下键、快速起键的触键方干脆利落地表现之。这样所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才能做到不粘黏、干净!这就是颗粒性。

第一乐章该处的第30 小节至第32小节中可以明显看到上面一排高音谱号的右手部分由多个四十六的节奏型组成,这就要求演奏学习者在演奏中应做到右手在快速跑动中轻盈的触键;例如第三十小节的右手部分fa suo mi fa re mi do re si do la si suo la fa suo,此处两音一组的模进下行,在弹奏过程中手指做到轻盈下键的同时指法的处理更应该做到合理安排,(此处用1、3 指跑动)便可以做到稳定中不易失误。第二排低音谱号左手部分,可以明显看到由一个个音程和单音组成,这里注意的是左手手指的连和断需要鲜明分开,这样才能和第一排右手的小音阶跑动的率真性做到与之相呼应的效果。总的来看,莫扎特的作品,不管是线条还是和弦,抑或是跳奏,都要求我们表现出它应有的清晰度,而清晰度是指弹奏出来的每一个音在听觉上能够听清楚、不含糊,要求演奏者在弹奏该曲目时对每一个手指每一次的下键中要做到干脆、不犹豫且在遇到音阶跑动时应快速、流利且轻盈的弹奏。这样在该条曲目听觉效果上就能给听觉带较高的辨识度。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 第一乐章》连奏与非连奏技法

非连奏技法,在莫扎特的这部作品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最初的训练中,要求要将音与音断开来,每一个音断开一次,必须进行慢练,使得练习者的手指、手臂、手腕处于一个轻松的不紧绷的状态,强调了指尖发力的重要性,弹出音本身的特点,使得指尖具有一定的爆发力。

连奏技法,在这部作品中也是重点需要阐述的,是在断奏、非连奏的基础上,强调五个手指本身的独立性训练之后引入的一个基本技法,它强调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黏合性,要求在练习中带动手腕,用手腕连贯每个音符,使得音符柔和粘连。最初的连奏采用了二音落滚的小连奏,后逐渐过渡到长线条的连接。

(四)连续的八度跳奏

八度的演奏需要1 指和5 指要撑住、勾住,演奏时主要不要触碰旁边的琴键,只有干净利索的八度跳奏才会使声音有质感。在演奏本曲八度段落,要注意大拇指应该比小拇指力量弱一点,同时还应保持小臂的稳定,以手腕为一个中心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上下运行,活动幅度大小取决于强弱表情,一般动作越大,音量越大,不过在练习中可以尽力加大动作幅度,在刚开始的练习中,这种练习尤为重要,但是练习到一定程度,幅度会越来越小,因为在一次次演练下,手腕能力越发强大,点到即止就能将所求表达,这是量到质的巨变。特别需要注意是,手腕在八度进行的过程中是主要发力点,但不是用蛮力一带而过,必须做到力与松的完美平衡,在演奏中应时刻注意调节这种平衡,力量大了动作僵硬,音色坚硬,长此以往整个手臂酸楚劳累,无法坚持演奏,如果力量松懈,那么动作也是松松垮垮,声音被动作掩盖,整个演奏杂乱无章接近失控,因此,在八度演奏中必须关注手腕自身的弹性,必须时刻追求力量与放松的完美统一,追求自然的音色。

(五)大段落的快速跑动

手指快速跑动是钢琴演奏重要的技巧之一。作曲家通过快速进行的乐段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因此,手指快速流畅的跑动练习是钢琴水平提高的基础。

快速跑动段落练习中,还需注意第一关节的反应速度练习,有了这一步才是完美开端,协调肌肉,因此在这一部分的练习,慢练变得非常重要,在平时的运动中,也会强调由慢到快再到加速,慢,可以打开手和身的各个关节,在时间的累计下,加速也只是必然结果,把高抬指动作做慢,由此过渡到中速的低抬指,再由此进行快速的贴键练习,每天两个小时,量变到质变,科学的训练让音乐的表达更加高效。尽管在快速跑动中,要求很多关键点收紧,但仍然不能忘记放松,因为如果不放松,就严重影响弹奏速度,从而导致音色不达标,放松仍然是这部作品快速跑动的关键点,不懂放松,手臂僵硬,这是习惯问题,应当从最开始的吊臂和吊手指开始,有了良好习惯后续跑动顺畅也就顺理成章。

四、结语

莫扎特作品是典型的古典主义作品,在他的作品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典主义风格的特色,那种方整对称,快速的指法运动以及极其注重小关节灵活性以及手指爆发力的技巧要求,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笔者对这部作品从背景到演奏技巧进行了较为全方位的剖析,希望通过莫扎特的作品,了解整个古典作品的风格全貌。

猜你喜欢

奏鸣曲莫扎特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春天的奏鸣曲
轻浅不是莫扎特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