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The Reform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with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23-06-11王道斌邵冬明朱晓宏

物流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王道斌 邵冬明 朱晓宏

摘  要: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各类高校积极组织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考虑到传统工科专业所面临的专业工程能力及经管复合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文章针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和探索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3.043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tively promotes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ncourages universities to attempt and research bravely in related areas. Then the high

-quality emerging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uld be cultivated.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tudents usually have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couldn't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coupled with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s well.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reforms to the training mode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traffic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在交通產业快速发展、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及基础设施大建设背景下,交通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通常面临着专业工程能力及经管复合能力不足双重挑战。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主动参照“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目标[1],对交通工程专业实施了“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1  培养模式改革

2017年教育部积极推动新工科的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奏响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开辟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2]。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实用性、综合性。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深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寻求新的专业发展道路[3]。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传统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不紧密,学科交叉及融合度不深,经济和管理复合能力培养不够,人才培养理念、结构和路径难以适应交通新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现有教育资源不够丰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及课程思政难以适应智慧交通人才培养。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课程与岗位实际需求、实验实训与实际工程问题解决、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衔接不够紧密。毕业生知识结构维度较为单一,缺乏工程项目投融资、风险控制、贸易等工程管理知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就业质量不高,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

根据交通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根据新工科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具有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交通类专业“两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开展了“1个工科主修专业+1个双学位辅修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即采用“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分流时就有双学位选项,以保证在本科阶段顺利实施主辅修专业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具备两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对个人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以“两通三特”、学科交叉及产教融合为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2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模式确定后,应首先理顺新工科理念下交通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在知识结构、工程技能、综合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需求。进而针对交通工程专业新的培养需求,重新构造个性化辅修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处理好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1+1”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运行,建立培养管理及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对多专业协同的核心课程进行体系重构,制定和完善一批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和专业实践四大类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兴趣爱好进行专业知识的扩展,专业实践课程则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每一门课程均精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相得益彰。

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针对传统专业和辅修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互补设计,保证关键能力产出与传统专业课程、辅修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考虑到产业形态、工程技术和商业模式等综合变革的影响,构建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机制,与时俱进,认真审视专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更新重组课程知识体系[4]。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科交叉,教学形式上强调产教融合,设置特定的跨学科交叉课程群,按低阶和高阶学科分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注重学科交叉,教学形式强调产教融合,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讨式、虚实结合等教学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产业对经济和管理复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辅修专业课程与主修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充分融合,实现交通专业和经管专业对能力要求的同步培养,形成“能力融通”。在教学组织上,打破传统主、辅修专业课程学习零散化的格局,捋清主、辅修专业各课程在知识、能力要求等方面的递进关系,注重主、辅修专业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真正实现主、辅修专业的无缝对接和一体化培养。“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传统模式下交通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参观和专题讲座为主,学生通常是走马观花的学习,很少接触真正的项目。在新工科背景下,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高校和企业共建场景化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围绕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5],进行定制化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实行学分互认。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产业场景”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步培養学生的工程能力及经、管复合能力。

在学校建有“自主学习空间”和“岗位演练室”,方便学生进行浸润式训练;在企业建有“实战演练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产业实践场景。通过实战演练考核后,学生能够参与“师徒制”岗位实践,在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此外,结合校方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将来自企业的与行业发展密切贴合的项目或课题提炼成本科生科研训练课题和工程实践训练项目。通过对实践环节结构和内容的调整,以及对专业导师的师资优化,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为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探索一条从适应新高考招录到人才全过程培养的新路径,建立一种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有利于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形成知识结构多维度重构的良性循环。拓展学生的经济和管理交叉学科知识及就业渠道,办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一流本科教育。通过对“交通工程+工程管理”主、辅修专业优化组合,实现专业改造升级的“新结构”,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的“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在2020、2021年线上直播招生中对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成效进行大力宣传,向社会进一步推介了“交通工程+工程管理”专业“两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专业美誉度,也吸引了更多优质生源,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专业学习兴趣明显提升。通过“两型”人才培养改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各类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中屡获大奖,充分展示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潜力和魅力。近五年,学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等比赛中获奖133项,其中: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各类奖项85项。

参考文献:

[1] 赵春玲,周开梅,胡爱红,等.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11-13.

[2] 张锦,朱小梅.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视域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2019(6):143-145.

[3] 杨坤,赵同彬,谭涛,等. 新工科背景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243-245.

[4] 张彬航,袁显宝,等.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思考[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1(7):116-117.

[5] 招建贞. 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企业实践基地深化建设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6(33):431.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