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发展路径与机制
2023-06-11吴斐陈卉
吴斐 陈卉
摘 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呼吁创新型教师,而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是实现高等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从其本质来看,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应当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教学与科研创新性等特征。由此,应从更新教育观念,生成创新驱动力;推进外语教研,培育创新思维;优化外语教师科研平台,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来优化创新型教师发展路径。此外,可通过营造氛围、条件保障、合作交流等策略的实施来推动创新型高校外语教师培养机制的形成,最终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创新型外语教师团队。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教师 发展路径 机制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重点内容。文件指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1]2021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
高校外语教师作为当前我国高校最庞大的队伍之一,其专业发展存在诸多困境,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建设目标任重而道远。“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三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又彼此紧密相关。高素质是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的总体目标,其内涵和外延具有广泛性,而专业化既是高素质教师的体现,又是达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创新型则是教师发展的最高级目标和发展动力,它建立在高素质和专业化基础上。高校外语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对教育教学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新。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是高等外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力、推动力和创造力。它的培养对我国创新型國家建设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以“教育现代化2035”为背景,在阐述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内涵基础上,来探索其成长路径和培养机制,在推动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发展同时,为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做出贡献。
一、“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建设的价值与特征
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提出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维度,且具备一定的特质。
(一)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建设的价值维度
创新型外语教师是创新型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型教师不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内在的需求,而且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达成、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供应也密切关联。高校作为区域知识应用、生产、传播的主要载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任务,而高校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否拥有创新型教师起着引擎的作用。高校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各项创新教育计划,推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创新型人才研发创新性科学成果的保障。创新型教师作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源,在承担社会服务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具备创造力,能够实现其他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总体而言,培养创新型教师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外语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又具有特殊的价值。国际化视野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外语水平是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耗时低效”的现状一直被社会诟病。因此,怎样探寻“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主体特征
从本质上理解,传统型外语教师、创新型外语教师二者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概念。创新型外语教师人格和谐,积极进取,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探险且思维不受束缚,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能够产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及拥有具备社会价值成果的能力。
1. 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分析,创新型外语教师应具备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现代外语教育观,主要体现在新型知识观、新型教师观、新型培养目标观及新型教学方法观等。新型知识观注重知识获取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动态化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形成过程,并非以往教育模式中知识的单向灌输;新型教师观即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并非固有真理的传播者;新型培养目标观即指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主要宗旨;新型教学方法观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生成性。[2]传统型外语教师多将语言知识的单向灌输作为重点,导致学科教学呈现过度专业化及科学化的特点,学生反映外语课堂枯燥无味。大部分创新型教师通常具备自主创新意识,能够有效的甄别传统教育观念并扬长避短,在教育工作中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约束,致力于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充分彰显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外语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方法、原理、观念的有机融合,不仅强调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传授、知识的讲解,同时还注重方法及过程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与探索者。
2. 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在教育现代化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多元化的,可概括为动态性、开放性、专业性与综合性。综合性主要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哲学、艺术、宗教、技术、科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于外语教学内容,并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达,建立互为补充的综合性外语学科结构,为外语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宏观认知框架,并非仅局限于外语教学。专业性即指教师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应成为具备层次性、秩序性的整体,而非零散的知识碎片。只有具备专业性与综合性知识,教师才能以前沿的眼光带领学生归纳、判断、想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形成独特见解,形成学生研发创造性成果的认知基础。开放性与动态性主要是指教师突破以往封闭的知识结构思维,形成流动、多维的知识,完美融合动态与开放。[3]所以,外语教师应及时吸纳新知识并与客观外界积极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输入新知识的方式打破原有认知平衡,打破固有的思维观念,从被动型的接受向主动型的创新转变,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目的,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3. 教学与科研的创新性
创新型外语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创新性,也是传统型外语教师所欠缺的素质。教学创新是指外语教师具备教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实践中实施新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现代化2035”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外语教学深度融合、探索高校外语教学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持续深化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是创新型外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他们教学创新的显性外在特征。传统型外语教师普遍科研能力不强,或者不能沉下心从事科研,其成果多为重复性的同质化研究。创新型外语教师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具有创新性观点,在促进传统外语學科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研究发展的同时,也能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
二、“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成长的路径
前文探讨了创新型外语教师的特征,但他们的培养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不仅与高校的管理及个人动机有关,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密不可分。在实践中,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型外语教师培养路径,推动创新型外语教师的成长。
(一)更新教育观念,生成创新驱动力
观念是行动的指导,行动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观念的创新。落实于具体工作中,高校应在教育教学工作全程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创新教育的弘扬,鼓励教师勇于突破传统守旧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强创新主体的培育。高校还应丰富教师培养形式,如在组织国内外进修及岗前培训活动之余,还可以利用网络培训、专家远程帮扶等方式让高校外语教师了解前沿的外语教育理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教师创新情感,提高创新能力;利用领导者示范、目标牵引及制度奖励等诸多方式,推动教师质量观、人才观、学术观及教育观的转变,从而在高校内营造积极向上及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外语教师的个人成长及能力提升提供更好的机会。[4]此外,高校还应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倡导学术民主,注重科研合作,将高校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挂钩,在社会服务活动、科研活动中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最终,高校可通过协调机制鼓励教师与内部要素间的有机融合,促使其行为与观念形成外显与内隐的有机衔接,增强高校外语教师的创新驱动力。
(二)推进外语教研,培育创新思维
外语教学是不断发展的,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强调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还可使推动学生技能、态度、情感、认知的协调发展。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学生自身的成长也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契机。[5]从某种程度而言,知识是一种具备情境性特征的个体建构,教师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程知识,需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创造状态的自我调节与思维激活,与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具备一定的思辨力,将外语知识以具象化的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为依据,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推动学生由维持型学习方式向创造型学习方式转变。与此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还可围绕科研项目展开,通过最新成果的应用充实教学内容,在思想碰撞之中激发创造灵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这对外语教师教学创新水平、研究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优化外语教师科研平台,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着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教师来说,不参与科研活动则难以达到知识创新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无从谈起,所以高校应重视科学研究在培养创新型教师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高校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等方式,支持教师投身科学研究,并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实施建立良好的科研平台,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组建跨学科队伍,充分发挥跨学科合作优势,实现外语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可集聚不同学科的能力与智慧,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第二,鼓励高校外语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围绕目前国家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展开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产出标志性成果;第三,与相关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课题招标及项目协作的模式,引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第四,为教师提升自我提供充足的时间,鼓励外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吸收多种学科的知识。总之,高校为外语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提供良好平台,促使教师在外语类专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外语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途径。
三、“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发展机制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应通过营造氛围、条件保障、合作交流等策略的实施,为培养创新型外语教师及推动学术带头人成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长效培养机制的形成。
1. 构建制度主导的条件保障机制
高校应从全局视角出发,对创新型外语教师建设进行规划,广泛收集与推进学科建设,推动教师创新发展的建议,根据教师实际发展需求,形成条件保障性文件。通过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研究性及实验性技术装备投入,例如建立同声传译、翻译认知等高标准实验室,为教师成长提供软硬件支持。同时还依托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制定与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合作培养制度。[6]
2. 构建具备创新氛围的环境机制
高校在建设制度环境时应弱化自身管理职能,逐渐转变学术行政化的倾向,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学术事务决定权利,同时还应不断深化自身服务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除需制度保障外,相应的文化支撑也尤为重要,所以,高校应致力于营造合作竞争与自由民主有机融合的学术文化氛围,尊重学术规律、鼓励教师发声、包容教师的失败,允许多种观点的碰撞,帮助教师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注重学术精品的研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
3. 构建共同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
学科融合交叉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特征,高校应以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交流合作机制作为重点,鼓励外语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科研团队,在思想碰撞中互相启发,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构建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经济与知识相融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生产实践创新、重大项目研究过程中,基于产学研联盟的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除此之外,高校還应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研发创新型教师的共享及开发体系,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培育具备创新竞争力及国际视野的高质量外语师资团队。
4. 构建具备激励效应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建立新型的评价机制,将原本单一的考核方式向综合、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转变,除了考核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应强调教师科研业绩的考核,注重国家相关专项资金计划的落实,以优劳优酬作为主要导向,通过拉开收入层次的方式,重点扶持创新型教师,将教师的创新成果作为评判教师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的重要因素,鼓励高校教师精益求精,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四、结语
创新型教师培养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内在需求,高校培养创新型外语教师也是推动外语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现阶段高校创新型外语教师的培养不尽如人意,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高校外语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且存在骨干教师团队流动性高、学术梯队断层等问题。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掌握创新型外语教师特征基础上,高校应对现有资源、条件展开全面分析,以尊重人才发展规律为前提,通过改革体制、政策、观念等多种方式,探索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路径,优化机制,最终建立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满足“教育现代化2035”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发展需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7-24.
[2] Cross,D.I.,Hong,J.An Ec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eachers Emotions in the School Context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957-967.
[3] 李广平.新时代创新型教师:内涵、特征与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35-140.
[4] 文秋芳.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三种专业学习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1):1-8.
[5] Pamela Adams. The Role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in Faculty Development: Exploring an Inquiry Based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9(1):1-22.
[6] 孙泽文,刘文凡.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成长路径与机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4):44-48.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XJK21BG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