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探析

2023-06-11雍莉莉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多元评价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雍莉莉

[摘要]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分析职业教育评价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改革评价体制机制、聚焦产教融合评价改革、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改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产教融合;科技评价;多元评价

[作者简介]雍莉莉(1982- ),女,江苏高邮人,常州大学,副教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b/2021/01/01)和 2022年常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专本贯通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ZBGT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57-04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评价是对办学方向和目标达成度的一种判断、检验和测量。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职业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1.政府部门为主模式下的单一评价阶段(20世纪50—70年代)。195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设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旨在指导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该文件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评价制度还不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以“择优录取”和“评优评先”为主。1956年,国家开始建立职业技能水平评价制度,开展考试、评定和证书颁发等工作,这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20世纪60年代,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评价制度也逐渐得到完善,出现了以政府部门为主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包括教师和培训师的评价、教育机构的评价、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教育制度和政策的评价、社会效益的评价等多个方面。

2.市场需求导向模式下的实用评价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促进就业创业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此时,职业教育评价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率、薪资等为评价指标。198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措施,其中包括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实行素质教育等。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定》,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包括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和考核制度,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3.多元主体参与模式下的综合评价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應能力,同时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2010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分类评价标准》,要求评价要体现“多元认证、全过程评价、动态跟踪、综合评价”等特点。这意味着职业教育评价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通过多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包括学业成绩、职业技能证书、综合素质、就业和创业情况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二、职业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评价涉及体制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是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评价,在评价理念上,要更多体现过程评价、增值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着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精准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积极推动评价结果运用,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但现实是,职业教育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当前,高职院校在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关心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师资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制定,顶层设计不尽如人意,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工作举措和任务目标还有待明确和细化,过程监控和反馈机制更有待健全。

2.教育评价方式有待完善。当前,高职院校教育评价大多是以院校自身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评定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和标准不能客观反映院校发展现状、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性成长关注度不够,对用人单位的评价采信不足,对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认识不够,同时评价过程也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这种评价方式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没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三、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

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规范程序。

1.改革评价体制机制。第一,科学确定教育评价的目标。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并出台《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及任务清单》,科学确定教育评价的目标。

第二,建立健全评价组织机构。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委员会”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指导中心”等机构或部门,制定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监督评价实施情况。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开展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上级评价,满足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体现出用人单位等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要求,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标准性,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度,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第三,完善评价标准。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及时修订完善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学生成长评价标准、社会服务评价标准等,同时建立监测督导机制。尤其是对于学生成长评价,要基于1+X证书制度,改变以往以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人才质量评价。

2.聚焦产教融合评价改革。第一,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改革成效评价制度。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企业参与人才评价的机制,有序实施校企合作建设专业(群)、课程、教材、师资等质量评价,推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虚擬仿真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同时更有效地满足企业需要。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式,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对口率、职业发展情况等指标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第二,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培训后就业率等。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的沟通与合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构建“政府+学校+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委托培训、合作培养、高端培训、技能认证、辅导培训、课程研修、研修考察等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和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培训服务,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大资源共享力度,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第一,完善科研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加强宏观战略规划与系统化指导,建立健全科研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建立重大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打造前沿领军型的跨学科创新团队及高级别创新团队;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保障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高职院校要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高职院校要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机制,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业绩突出的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情况的评价力度,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第三,推进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建立服务学科分类发展、多类型成果评价、学术平台建设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探索推行以质量为导向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成果质量评价方面,重点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实用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专业性评价;学术价值评价方面,重点对科研成果在学术领域内的重要性和贡献程度进行评价;经济价值评价方面,重点对科研成果在经济领域内的价值和应用潜力进行评价;社会价值评价方面,重点对科研成果在社会领域内的贡献、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4.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第一,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严把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师德监督、考评和失德失范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师德师风从“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第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以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引领,完善教师招聘、职务评聘、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建立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实绩、工匠精神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突出职业教育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推进职业教师评价破“五唯”改革。综合考察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校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专任教师队伍水平成效。根据不同的学科与岗位特点对职业教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完善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上级评价机制,做到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改革评价方式。第一,改善评价手段,借助“互联网+”的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评价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建设校本数据中心,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控和分析,实现学生管理的全程化和精准化,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采用重视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顺利而高效地达成教育目标。

第二,完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激励师生继续努力,帮助师生制订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匡瑛,井文.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起点、实践痛点与出路要点[J].教育发展研究,2022(13):9-15.

[2]雍莉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46-50.

[3]雍莉莉.新发展格局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研究[J].江苏高教,2023(1):66-70.

[4]毛加明,李飞.“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的解析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20(7):94-98.

[5]王忠昌,侯佳.“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建构——基于18个省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本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2(4):5-12.

[6]吕慈仙,智晓彤.“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多元科研绩效考核模式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20(5):69-76.

[7]张应强,赵锋.从我国大学评价的特殊性看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J].江苏高教,2021(2):1-8.

[8]王雅静.高职教育应用型科研评价:理论与方法[J].江苏高教,2022(9):109-115.

[9]朱喜祥.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立体评价的现实逻辑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0):78-84.

猜你喜欢

多元评价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