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国特色词汇日语翻译策略

2023-06-11王燕张丽

文教资料 2023年3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王燕 张丽

摘 要:中国特色词汇具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功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对其翻译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文基于该理论探讨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通过《二十大报告》日译本中的相关例证分析其中运用的直译、直译加注释解释、意译、解释法及转换法等翻译策略,从而为中国特色词汇的日语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中国特色词汇 《二十大报告》 翻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下,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汇展现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我国对外传播、提高国际话语权不可或缺的载体。我国政府官方发布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 《二十大报告》”)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文件,其中的中国特色词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其翻译的组织者与委托者是政府,由中央文献研究院翻译,旨在让世界各国深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及经验,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梳理学界关于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研究可以发现,相关研究角度有文化翻译观[1]、顺应论[2]、跨文化传播[3]、翻译伦理观[4]等,而且集中在英译研究方面,目前仍缺乏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日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研究。陶书敏指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优先文本功能、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5],这打破了传统翻译观所追求的形式对等,为翻译实践领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有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特定的读者,因此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其具有较高的适用度。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因而中国特色词汇的日语翻译自然与其他语种的策略不同。本文以《二十大报告》的中日文版本为语料,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日语翻译策略。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1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特琳娜·赖斯在其著作《翻译批判的限制和可能性》中,基于对等理论,将文本功能也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通过考虑原文和译文功能是否对等作出客观的翻译批评。[6]1978年,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出版《普通翻译理论框架》,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性,提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最主要理论: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的首要标准是文本的交际目的,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译者可联系文本类型与翻译行为的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7]随后,克里斯蒂安·诺德和曼塔利丰富发展了该理论。仲伟合指出,曼塔利根据行为理论,将翻译定义为旨在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性活动。[8]诺德归纳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强调译文应当忠实源语和目的语双方,并将目的论与口笔译结合起来,拓宽了该理论的实用性,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其中,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次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原则意味着译文必须是可理解、可接受的,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掌握。忠实原则意味着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信息,而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就文本类型而言,《二十大报告》兼具信息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特征。首先作为以信息传播为主的信息型文本,译文的首要目的就是向读者提供信息。此时应优先忠实性原则,力求准确传达信息和内容,确切无误地反映原文政治立场,保证翻译目的的实现。其次,《二十大报告》的外宣翻译还需考虑译文的感染力,使其具备对外国受众的感召功能。此时,译文的目的是要传达中国声音,感染外国受众,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张锦兰指出,目的论强调的是译文要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及方法。[9]因此,《二十大报告》的翻译需要兼顾信息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特点,达到讲述中国故事、感染外国受众的目标。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三原则的优先顺序,针对《二十大报告》的翻译应首先具有忠实性,其次具有连贯性,二者结合即是翻译的目的性。探讨《二十大报告》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如何实现三原则的完美结合,可以为今后的政治文献翻譯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方法。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中国特色词汇源于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针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黄友义提出外宣翻译需要译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10]陈原指出无论是社会因素的变化,还是科技因素的变化,都必然会反映到词汇中。[11]程镇球则指出,与其他翻译不同,政治文献的翻译有较强的时间性,形式在发展,译文也要随之而变化。[12]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顺利实现交际目的,中国特色词汇的对外翻译要充分考虑中外语言、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秉持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原则,同时也要兼顾词汇的时代性特征,对于一些过去通用但现在已过时或不准确的翻译方法进行修正。

此外,范祥涛指出,翻译行为的发起者应根据既定的目标,对从材料的选取到词汇的应用进行定夺,之后对文化立场、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选择。[13]《二十大报告》所包含的中国特色词汇内涵丰富,是我国政治思想的高度凝练。其日语翻译的组织者与委托者是政府,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即让日本以及世界客观地了解中国政党和中国政府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指导下,本文选取并分析了《二十大报告》日译本中出现的16个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中国新时代特色的词汇(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平安中国”“集中统一领导”等);一类是与中国文化特色有关的词汇(比如“硬骨头”“一把手”“讲信修睦”等),具体如表1。

三、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二十大报告》要求译文能实现传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文化感染力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实现文本负载客观信息和文本所实现的语用效果的双重目标。笔者整理分析了 《二十大报告》中具有代表性的16个中国特色词汇的译文,发现其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

《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一词共出现11次,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翻译时采用了「中国式現代化」这一直译的翻译策略。此外,“平安中国”一词出现3次,指“新时期我国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翻译时也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为「平安中国」,并在日语译文处加上

“ 「」”以强调其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安中国”这类词语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不仅极具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固定语境意义,采用直译能够凸显该词语的独特性,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引起关心中国政治的日本受众深入探究该词汇的深刻内涵的兴趣。该翻译方法符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政治文献中的第一目的,即忠实性原则,同时兼顾对中国政治感兴趣的外国受众深入了解该内涵的连贯性原则。

此外,“绿水青山”一词的翻译采取了「緑の山河」这一变通式直译的翻译策略,根据《大辞林》的解释,日语「山河」也有「山と川。また、自然」的含义,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与日本人的自然观一致。对该词的翻译不存在语言意义上误解的可能性,此时,采用日语中的表达能更加为受众所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译文的感召功能。该翻译方法符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政治文献中的忠实性原则。类似的情况还有将“脱贫”译为「貧困脱却」以遵循日语语序、将“文化自信”译为「文化への自信」、将“安全感”译为「安心感」等。这些案例都采取了变通式直译的策略,使表达更加地道自然,为日本受众所接受,实现对外传播的目的。

(二)直译加注释解释

《二十大报告》中有不少如“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词汇。两个词皆出自《礼记·礼运》,“讲信修睦”是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翻译时采用了「講信修睦(信を講じ睦を修む)」这一直译加注释解释的翻译策略。“天下为公”指“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是一种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翻译时也采用了直译加注释解释的翻译策略,即「天下為公(天下を公と為す)」。此类词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采用直译加注释解释的翻译策略能够向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底蕴,向世界传达中国讲公正、重信用、追求平等自由,希望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态度,有效地发挥了译文的感召功能,使中国故事更多地为国外受众所认同。该翻译方法符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连贯性原则,同时兼顾了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原则。

(三)意译

《二十大报告》中“不变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不改变”,“不变味”是指“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改变”,翻译时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译为「変節しない」「堕落しない」。此外,“一把手”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单位里的最高领导人”,翻译时也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为「最高責任者」。“不变色”“不变味”和“一把手”这类词语是政治文献中的关键词,不仅政治色彩强烈,而且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不仅能将文本负载的信息准确且通俗易懂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而且有效避免了因中日语言文化差异而导致读者理解错误的情况。该翻译方法符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政治文献中力求译文能让读者理解,并存在意义的连贯性原则,很好地对外传达了中国声音。

(四)解释法

《二十大报告》中“硬骨头”一词比喻“艰巨的任务”,“险滩”比喻“前进过程中的困难与危险因素”,日文翻译时采用了解释法,即「硬い骨のような難題」和「危険な早瀬のような試練」。“硬骨头”和“涉险滩”这类词汇蕴含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极具中国特色。采用解释法,将原词中的暗喻转为明喻,不仅准确地向缺乏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日语读者传达了词汇的深层文化信息,也再现了原文的修辞特点与风格,发挥了文本的语用效果,增强了译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起外国受众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兴趣。该翻译方法符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政治文献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忠实性原则和吸引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连贯性原则。

(五)转换法

《二十大报告》中“集中统一领导”一词共有8处,翻译时采用了转换法,添加了表示状态、性质的后缀「的」,将名词转换成形容动词,即「集中的·統一的」。这类词汇政治性强、时代性突出,采用转换法贴合了日语受众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政治文献中的连贯性原则。

此外,“打虎”“拍蝇”指“惩治位居高位和深处基层的腐败官员”,译本翻译时也采用了转换法,将其译为名词形式,即「トラ退治」「ハエ叩き」。这类词汇是新时代中国政治的关键词,体现出中国政府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极具中国特色。采用转换法将动词转换为名词,不仅能体现出中国特色词汇的活泼灵动,而且能引起外国受众深入了解中国政策的兴趣,从而认同中国政府的行动,有效地发挥了译文的感召功能,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声音。

四、结语

《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是我国开展对外传播、提高国际话语权不可或缺的载体,翻译好中国特色词汇是讲好中国故事、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一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翻译《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时,需兼顾其信息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特点,灵活使用直译、直译加注释解释、意译、解释法及转换法等方法,力求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特色词汇的信息功能與感召功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李强.基于文化翻译观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8(12):37-38.

[2] 徐广贤.顺应论关照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9-82,86.

[3] 刘江伟.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外媒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2):101,103.

[4] 龙丽超,周雪婷.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4-47.

[5] 陶书敏.合肥市公交标示语英译研究——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J].英语广场,2021(16):22-26.

[6] [8]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8-50.

[7] 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J].上海翻译,2006(4):34-36.

[9] 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35-37,13.

[10]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11] 陈原.关于新语条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一个社会语言学者在北京街头所见所感[J].语言研究,1984(2):151-158.

[12] 程镇球.政治文献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4(1):52.

[13] 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POA理论的基础日语混合式金课建设”(2021JG051),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和话语类型研究” (SKND2023-21)。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