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属于戏曲人的心灵史诗 评话剧《未尽之言》

2023-06-10程姣姣

上海戏剧 2023年1期
关键词:元华林峰京剧

程姣姣

我真正了解京剧在中国台湾的发展甚晚。之所以后来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除了因它曾作为国剧艺术独立于内地发展的另一支,具有较高的研究学术价值,更在于那段集体性的伶人往事与京剧在台湾发展的命运一般起伏,化成一股浓厚的情结,与沉重的历史感交织在一起,开启了我对人生与历史所思悟的一个面向。

很早在香港电影中认识一个叫吴兴国的演员,多年之后才知道他其实是台湾地区的一个京剧演员,还建立过一个叫“当代传奇”的京剧剧团。他的经历更是当代传奇:从小坐科剧校学老生,后来加入“云门”和林怀民一起搞了最具时代前沿风格的现代舞,拜师台湾著名老生演员周正荣学了最传统的京剧。摆荡在最现代和最传统之间做着他的京剧实验。吴兴国的经历似乎是一代台湾京剧艺人生活的缩影。同样的赤诚心灵,但更多的京剧艺人未必能像吴兴国一样用能力和契机修成正果,为自己、为所坚守的京剧,给一个很好的交代。生活赋予每个伶人的使命和苦难都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想起了齐邦媛写的《巨流河》,戏曲在这个时代是如此需要一部心灵史诗,一直期待能有这么个作品,我好痛快地倾诉这种情感。

是的,这是期待已久,又必须耐心、诚心地修够缘分,它才会缓缓而来的剧本。那天,微信上收到罗怀臻老师发来的一个电子版剧本《未尽之言》和他的一条语音,“这个剧本你看看,相信你会有感觉有共鸣。结合你在台湾读书的经历,给剧本写一篇评论”。我打开文档,一口气看完。我不认识这位叫林峰纬的作者。从剧本中故事内容、情感思维,直觉告诉我,作者有台湾学习传统戏曲的背景。剧本里人物的讲话方式“很台湾”,人物对话中带出来的大量的台湾京剧和京剧人的信息,了解的人都心领神会,编剧应该是个台湾人。然而,剧本的写作方式,尤其是所展现格局的驾驭能力,似乎也让我对自己这个判断犹豫了一下。

终究按捺不住好奇,问了罗老师。这是他中国台湾的硕士研究生,正在上海戏剧学院读研二。回想罗老师与台湾戏曲渊源甚深。30年前台湾雅音剧团创始人郭小庄在排演罗老师的《西施归越》后,台湾戏曲界就开启了对人物的现代情感表达方式的探索,此后台湾戏曲也不断尝试转型。罗老师是摸透了两岸戏曲发展脉搏的。关注和感受社会的能力驱动着他知道应该产生什么样的戏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社会的观众情感。没有什么比独具个人化魅力的体悟更能让罗老师珍视,他鼓励和支持学生写下去。戏曲家庭背景让峰纬对京剧在台湾的发展格外关心,从事京剧表演行业亲友们的过往生命里全是起起伏伏的骄傲与沉默,峰纬不明白为什么。罗老师知道,这是打开学生创作生命的一把钥匙。对创作而言,技巧从不是一个老师传授给学生最珍贵的东西,而是心中的格局、眼里的世界,人间的真相……于是这个作品诞生了。

虽说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一场伴随着畅快淋漓的艰苦斗争,但细想这个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作品,这可算是跨越两岸的特殊背景的特殊教学了。两岸师生的沟通与受教中总会在异质性中变得艰难,曾在台湾大学近两年的戏剧学习经历让我非常清楚这点。因而我更能明白这其中难以言说的不易和所花费的心血。要将一种曾习惯于俯身幽微的喃喃诉说,提炼成家国同构的创作大视野,这不是坐下来上一节课喝一杯茶能聊得出来的……

24岁台湾青年的心思

这样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感的故事竟出自一个24岁的年轻人。你能感受到他执拗又单纯地对生活的困惑和憧憬,更有着生于长于海峡对岸的特有的文化焦虑和情感拉扯。剧本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悲喜流轉,两代人在文化起伏中的精神对话。

剧中的李正祥年轻时是台湾著名京剧演员,心中的英雄是京剧名伶李少春先生。作为在20世纪40年代末迁台后在台湾成长的第一代“外省人”,李正祥这个“新台湾人”曾一度是光耀在戏曲舞台上的英雄,但台上台下却都随着台湾社会文化变迁起伏坐了过山车,戏如人生般将自己活成了台下的林冲。面对已成年且心怀继承英雄梦想的儿子李武滔,已劳燕分飞的妻子陈元华,李正祥有着破镜重圆与家人团聚的强烈渴望,却又止不住沉浸于时过境迁的感叹失落中。这正是没有成为“吴兴国”的那些伶人的故事,也是当代每一个“新台湾人”的真实心理写照。林峰纬没有选择大书特书“吴兴国”们,却选择了“李正祥和陈元华”们,这本身就是很耐人寻味的文学选择。在历史大而化之无暇顾及之处,正埋藏着值得开掘的矿产。流不出的英雄泪,统统化为未尽之言,成为一片有颜色有温度的心境情绪,在剧中慢慢弥散开来,把一段历史和现实缓缓带到观众面前。

李正祥心中有英雄,在舞台上演着英雄,但在剧中一出场自己却已是英雄暮年,在放不下的过去和融不进的现在之间痛苦拉扯。家庭的离散、京剧的式微,一切英雄气驱动着的行为,在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都没有朝着英雄内心的本意和愿景发展。时过境迁的无力感只能通过《野猪林》中的一句句唱词抒发心事。个体英雄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力,最终化为流不出的英雄泪却都苦涩地流到读者的脸颊旁,打动人的却不只是他信仰般的坚守。

《未尽之言》确实是有太多林峰纬想说的话,这也使他的主题意象无形中呈现出套层的特征。最内层最核心的自然是故事的主体——李正祥个人际遇的起起伏伏;其次是作者将自己及戏曲家庭的个体体悟置于其中,虚虚实实地游走于剧内剧外,更是强化了剧作历史感的厚重;最外一层是一段台湾京剧历史发展的书写。这样的内容体量,林峰纬却在适可而止又信息量极大的人物对话中诉说了无尽之言。

她有些讨厌,却太真实……

诚实地选择了精致利己——李正祥的妻子陈元华代表着“新台湾人”的另一类。当什么英雄呢,“现在的我不是过去的我,这很哲学啊。过去的东西谁又在乎啊,有什么用呢”,这是常听到的台湾中年人的处世哲学。曾经生活艰辛,要么让人充满怨气戾气,咬碎牙齿毁掉生活;要么让人更平和,和过去的一切说再见——好也罢,坏也罢,怎能“刻舟求剑”呢?因而皆能“不顾旧情”地向前看。林峰纬是想要照顾心中的那份优雅的,所以陈元华看起来还是平和的。来到美国生活数年的她,已然他乡日久成故居,早已不再心念自己是舞台上的剧团当家花旦,“林娘子”不但改行了,也要改嫁了。

在对英雄有共情的人看来,陈元华这个人物无疑是不讨喜的——因为她真实。如果说李正祥身上有着作者和观众太多情感投射的理想色彩,陈元华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己,往往是人们不愿正视面对的。李正祥身上坚守的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带有逃避性质的忘掉过去、放下以往,则是可以轻松前行的,甚至不需要让自我背负心灵和精神上的枷锁。做生活的英雄比舞台上的英雄更不容易。大多数人臣服于生活而劝服自己更心安地做“陈元华”,并没有真正的勇气做“李正祥”。于是,当年的“林娘子”要改嫁美国人了,靠活在当下获得心灵片刻的安稳。可是,真的能安稳么?能一直安稳么?或许作者心里早有答案,因而情感也早有了一定的偏向:陈元华的形象在他笔下塑造时便有了一些藏不住的犹豫和情绪。可怕的不是不做英雄,而是沒有继续做英雄的勇气却又能够有理有据地否定他们努力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我们还常常能看到更多的“李正祥和陈元华”们在不断地冷战、争吵。我们最痛不可当的痛苦,不是来自人与社会历史的撕裂,而是人与人之间。比陈元华更不讨喜的大概是李武滔的女友林允,一个读戏剧专业的美国华裔。人物背景的设定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向性。林峰纬不介意让观众感受到她出现在剧情中的聒噪,却也撕破了更多不堪的真相。相比于父母、母子间的“未尽之言”,作者似乎不想克制了,但也尽可能地平和且理性处理:不同文化的成长背景,理解和包容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期待属于戏曲人的心灵史诗

《巨流河》是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齐邦媛的长篇小说,也有人将它归类为散文题材回忆录。独特的叙事方式,个人史与家族史的相互交融映证,展现了一段20世纪40年代以来横跨两岸时代大变迁中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乡愁。人们被其中带有强大无可言状的人生感叹推动着,因而也少有考据者忙着去解剖一番文体: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如何根据标准归类?人们当时用“在场主义”这个新词形容《巨流河》带来的没有阻隔的亲历感。这也是我读完《未尽之言》最直观的感受。而放不下,是因为它触发了我对这段历史延续至当下所产生的文化情感撕裂的疼痛,直达心灵深处。

24岁的林峰纬或多或少都将自己投射在了24岁的李武滔身上。对于他们这代台湾人而言已不再是“新”的了。对李少春、对传统文化,甚至中国内地,这一代人的认识,大都在一个“想象—建构—重识”的过程中完成。这一代的大多数,崇拜的英雄不再是林冲。割不断的文化基因又让李武滔像是受到冥冥中的驱动,选择了传统戏曲这个行业。林峰纬未必没有预判过未来自己何去何从,大学在阳明山读戏曲编剧时所经历过的孤独掣肘,并没让他因此停下来——我们今天不就在华山路630号看到他了?英雄做何等选择?这是第二代“新台湾人”还在继续思考的事了。而这个身份又正在继续被打破。

那些随着历史携带而来至今百思难解的文化焦虑和情感拉扯当然是沉重的。任何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又都有表达自己的角度和深度。如果说,上一辈人的集体意识情感需要一部《巨流河》来记录这段历史中的自己,抒发这段历史中一段挥之不去的乡愁,那么我们这代人,一代戏曲人,更需要一部属于能够记录戏曲历史的《巨流河》,抒发这段历史中的温度。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表达自我和情感该有的样子,真诚而不故作高深,简单而不失厚重感。或许是怕疼,或许是“很陈元华”,以往这类题材会用更意象更隐晦的方式来呈现这段京剧与伶人往事。今天,一个年轻人终于做好准备直面呈现了。

林峰纬已经告诉了我们他心里的英雄。但他定然清楚,还有很多东西,他不能也不必复制他们。于是,他走出了阳明山上不大的大仁馆,走出了台北,来到上海,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探索着如何成为自己的英雄。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曾就读于台湾大学)

猜你喜欢

元华林峰京剧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京剧表演开始了
诗书画苑
这只小狗有点儿怪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此情只合作诗人——林峰《花日松风》读后
林峰诗词选
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李元华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