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而美”折射出大情怀 浅谈原创越剧《海上光启》

2023-06-10金莹

上海戏剧 2023年1期
关键词:越剧团徐光启番薯

金莹

“海上启明星辰光,徐徐远航在东方。行过百年银汉广,照亮千载夜茫茫。”在孩童稚嫩却清朗的吟唱中,由上海民营院团如意越剧团演出的原创越剧《海上光启》在婉转悠扬的演唱声中,晚明文化巨擘徐光启的一生如画卷般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这位被后人喻为“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开眼望世界第一人”的上海人,一生在农学、天文学、数学、翻译学等众多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意越剧团选择于2022年即徐光启诞辰460周年之际,在其出生地上演这部致敬之作,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但是,徐光启并不好讲。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一生有着太多可以讲述的成就。同时,也正是这个“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对后世的艺术创作者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故而,完全值得后人大书特书的徐光启的人生在舞台艺术上并不多见,能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作品更是稀少。因为创作者如果选择在舞台上全面呈现徐光启的人生,便容易陷入走马观花的困境。但如果只表现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就,则又容易以偏概全,难以体现其精神全貌和个性特征。故而,当我在舞台上看到魏睿编剧、吴佳斯导演两位青年主创和如意越剧团合作的《海上光启》,让这位伟人的一生得到“小而美”的呈现,便有耳目一新之感。

《海上光启》以四个故事串联起徐光启的一生:除蝗灾、译西典、种番薯、修历法。“小”是作品进入徐光启人生的切入点:新婚之日一对夫妻在稻田里抓蝗虫;久别重逢的主仆四人讨论起翻译作品的名字;番薯可以有几种做法才能让人顿顿为食而不生厌;相濡以沫的夫妻在辽远星空下闲话家常回顾一生……都是看似平常的生活画面,但就是从这些“小巧”的切口中,我们看到了徐光启之“大”:抓蝗虫是为了防蝗灾,为了不让“千家无粮遭饿死,万户逃难走各处”。讨论书名翻译的背后,体现了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和放眼看世界的创新精神。自此,“翻译官”徐光启为中国洞开了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在天津设立农业实验田庄,种番薯,收番薯,讨论番薯的诸多烧法,是希望南粮北种解决南粮北调的问题。而夫妻闲话时谈到的徐光启年近古稀修订历法,一句“苍生犹在国就在,算准农时传后辈”的唱词,道尽了这位“高位非吾愿”“把实学来钻研”的伟人的一生诉求。

在讲述徐光启的成就时,这部作品也没有正襟危坐板着脸教育人,而是用了“轻喜剧”的风格,让观众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知悉了徐光启诸多已经不太为人所知的成就,从而自心中升起对这位伟人的许多敬意和一些好奇。敬意是因为对徐光启的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名字,而是通过舞台的讲述,知道了他的具体成就。好奇是由此生出对这个人物更多了解的欲望。而当观众的心中升起敬意和好奇时,这部剧“普及”徐光启的目的就达成了。

比如,在第二折中,徐光启和夫人吴婉君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地说起地理知识:“考一考夫人——问夫人可知天地何形状?”“谁不晓天自圆来地自方?”“非也,非也。天包地恰似蛋壳包蛋黄。”“啊?我跌一跤岂不落进鸡蛋汤?”“这地球四季围绕太阳转。”“岂不转得两眼昏昏头慌慌?”

这些地理知识,在现代观众看来已经是理所当然,但在舞台上以轻松活潑的唱腔一唱,又让人不由得有趣味横生之感,又生出“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我们知道的现代科学知识不是那么“理所当然”,而是因为有了拥有开放和探索意识的先贤,把与世界连接的窗户一扇一扇打开。而那开启中西文化交流之窗的第一人,就是徐光启。

四折讲述不同成就的“小故事”,既是春、夏、秋、冬的四季轮替,也象征性地呈现出徐光启的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四个人生阶段。四段人生,没有激烈的冲突,却有日常的趣味;没有大起大落的急转直下,却有循序渐进的细巧讲述,没有慷慨激昂的空抒心意,却有自然而然的精神感染。

正因为这个“轻喜剧”的风格,《海上光启》便与一般讲述历史人物的“名人剧”有了区别。在创作谈中,编剧魏睿谈到自己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考虑时表示,希望自己笔下的徐光启能够呈现出一种“非英雄化”的气质:“‘非英雄化不是‘反英雄化,不是故意让主人公说几句粗俗俚语来接地气,而是树立起平民化的形象,不虚谈大道理或爱国口号。他说着最质朴的语言,做着最实在的事情,不知不觉就从广袤的大地走向浩瀚的天宇。”

这就是《海上光启》的以小见大。而前三折的“轻喜”,又在第四折得到了升华,即编剧所说的“从广袤的大地走向浩瀚的天宇”。在漫天的星图之下,徐光启和夫人说历法、忆人生,看似背向而行,实际是约定在更广阔的宇宙和更久远的时间里相伴相随。至此,这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戏曲作品,仿佛是拉了一个历史的“远景”镜头,跳出了讲个人的局限,把徐光启的人生放到了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中进行考量,让人物拥有了纵深的历史感。与此同时,故事的讲述由实向虚,获得了一种诗意的提升。

与此同时,四个故事的活泼与诗意、轻巧与深重,又是由老年婉君的讲述来串联和统领的。那时明亡清立,大厦已倾,但老年婉君仍立志不惜代价保住丈夫的一生著述。当我们把这一层风雨如晦的“滤镜”加在徐光启的一生之上时,又怎能不升起一股怅然若失的感慨?

“高位非吾愿,鲲鹏逆风翔。盛夏时节万物长,生命洪流腾空扬。那星空不在田园美,它璀璨绽放在炎黄。”这是编剧借徐光启之口唱出的赞誉,也是今人对先贤的致敬。400多年的时光转眼即逝,曾经的农田和茅屋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当我们在戏曲舞台上知道了徐光启的故事和情怀,再漫步在徐家汇源、光启公园、光启城边时,心中自然会升起对这位先贤的怀念和景仰。

猜你喜欢

越剧团徐光启番薯
国家因素与当代越剧的跨地域传播——以芳华越剧团离沪赴闽为考察中心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番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光影
菊坛梨花绽春芳——记南京秦淮青年越剧团团长周英英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烤番薯
试论徐光启对明代科学逻辑的新构建
跳来跳去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