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区域协同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3-06-10李梦婷王丽媛曹碧雪

文教资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协同教育教育生态双减

李梦婷 王丽媛 曹碧雪

摘 要:推动区域协同教育发展是助力“双减”工作实施的重要环节。区域协同教育发展存在城乡教育存在差距和社会“唯分数”的现实倾向等现实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协同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提出区域协同教育发展的实施路径,即完善两大“体系”,深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加深政府、学校、家长间的交流合作,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内生动力,打造与蜀文化相结合的区域特色教育。

关键词:“双减”政策 教育生态 协同教育

区县是中国行政区划中最具活力的单位,区域教育始终走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区域教育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地方教育发展动力,加快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而协同发展是普遍采取的共性策略。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教育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对落实立德树人至关重要。政策颁布以来,一系列落地落实举措在各区县持续推进,如2021年,川南Y市以市级为单位实施“双减”政策,连续发布三项预警,建立预警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五大”机制,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基于新形势,打破教育固有发展模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研究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意义,其路径研究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着现实意义,有助于优化区域教育布局,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一、区域协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 “协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学,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并在《协同学导论》和《高等协同学》进行了详细论述。[1]由于协同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普适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教育领域,“协同教育”由此产生。“协同教育”通常也被称为“协同育人”。对协同教育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教育学理论、系统论理论、协同学理论三个方向。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90年代探索性地提出“协同教育”的概念。刘纯姣关于协同教育的定义主要是学校教育子系统和家庭教育子系统的合作。[2]南国农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定义道:“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3]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协同教育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力和相互作用,具有以下内涵:一是育人主体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二是育人主体的多元性;三是建立广泛联系、持续有效的互动平台;四是育人主体共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合力。

(二) “区域协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基于“协同教育”内涵的界定,区域协同教育是指在国家战略布局指导和教育改革下,家庭、学校和社会育人主体以协同发展为核心,以明确责任边界为合作基础,通过多元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间的学校、社会、家庭的深层次、持续性合作,促进教育要素、优质教育资源高效流动,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区域协同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区域协同教育的发展关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有助于“双减”政策落实落地见成效。当前区域协同教育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 城乡教育存在差距,区域教育难以协同发展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城乡教育差距被拉大。教育信息化的初衷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但现实是受到市场经济对教育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的影响,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向发达地区聚集,造成地区、城乡、校际之间公共资源的供给与配置失衡。

以川南Y市为例,城市投入资金、人才明显比乡村更多,进一步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川南Y市城区某中学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2.0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校召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其目的是把握信息化时代建设高质量教学体系。相较于城市,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教学的数据化、信息化严重滞后。

(二) 社会“唯分数”的现实倾向

现代我国教育理念以全面发展为主,实施素质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批判了唯成绩论的传统思想,疏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改变过度关注孩子成绩的片面思想。但在具体情境中,“五唯”造成了现行教育评价取向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片面化、表象化的问题。“唯分数”就是“五唯”之一,义务教育阶段成绩的落后造成了家长的焦虑,助长“揠苗助长”式教育,进一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区域协同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推动区域协同教育发展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分析其发展困境的原因对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 育人理念偏差,认识存在误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會都有责任”[4]。然而,在各方主体对学生过度期望的焦虑下,“双减”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冲击了川南Y市学校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旧式思维也亟须改变。

首先,川南Y市的学校面临较大的升学考试压力,部分教师功利思想较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使得教师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身心与课外的发展,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导向也导致学生对学习出现偏颇性认识,甚至取得不理想成绩时出现过激反应。其次,不同主体的素质不同,教育理念与方式也不同。川南Y市的学校作为“双减”政策的主阵地,为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兼顾课程与课后服务,会出现专业性不强等情况。部分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仍然要求教师多布置作业,某些学生也主动要求教师多布置作业。

(二) 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单一,家校社权责边界模糊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教育的发展,建立强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確不同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家校沟通内容单一且沟通不充分,内容局限于孩子成绩且家长始终处于被邀请方。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义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校沟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其中教师家访最为典型。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2022年7月8日,川南Y市某所中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让教师与家长实现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家校社责任定位不准确,责任分配不平衡。家校社协同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家长和社会是实践“双减”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庭和学校联系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川南Y市部分学校将某些职责转嫁给家长,由家长代批作业、强制性要求拍摄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视频、要求家长陪读等现象时有发生;川南Y市部分家长不满意学校布置作业,通过课外补习等缓解竞争焦虑,将本是教师的职责移位给补习机构与家长。

(三)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内教育资源向城区倾斜现象突出

川南Y市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城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乡村。究其原因,首先是川南Y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政策方针的影响,教育资金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相比之下,乡镇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不仅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于“双减”政策的课后服务也不能及时满足。其次是川南Y市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城市优秀教师资源丰富,农村优秀师资匮乏,两级分化状况明显。

四、区域协同教育发展的实践途径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区域协同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困境,需要从完善两大“体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与蜀文化相结合的区域特色教育等方面丰富区域协同教育实践途径。

(一)完善两大“体系”,深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制定两大“体系”及时调整教育政策,进行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共享,解决教育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进教育效果的持续性、有效性,深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教育生态的发展。

一是构建系统性、可比性的评价体系,使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更加完善。2014年11月17日,川南Y市某职业学院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建立健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训目标,走出高职素质教育之路。评价体系是在一定区域框架内,从整体上对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综合考虑和计划,以此对城乡教育的结构体系、教育过程及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地评价和量化分析,促进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形成。川南Y市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区域之间的差异、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升学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不把中考上线率以及重点学校录取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应当以服务川南Y市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评价工具,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引导社会和学校破除“唯分数论”。同时,完善川南Y市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教育开放合作水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二是构建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生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质(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参照要素。通过多渠道收集相关数据,川南Y市达到数据规范化,建立多部门、多专业参与的数据共享、分析、评估和利用机制。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及时推进和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政策,注重青少年综合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少年犯罪预防与处理。

(二)加深政府、学校、家长间的交流合作,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在“协同”,“协”是家校社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协作行动,“同”则是统一。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上,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统一到为加速变化的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的教育目标与任务上。

(1)加强政府引导是促进区域协同教育发展的前提。川南Y市政府引导定位精准,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改革上,创新开展“智慧教育”教学。政府积极组织市区内各中学充分利用“Y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互动课堂、资源检索等智能教学,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推进“云课堂”教学,启动“云教室”,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同步开展兴趣创作、音乐、英语等“特殊教室”,加快消除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提高薄弱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2)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是促进区域协同教育发展的核心。学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为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应采用更多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来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角和贡献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川南Y市各中小学在“自导式教学”实践探索中,以小组合作学习、小教师教学体系为课堂教学突破,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开展智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3)完善家庭教育是促进区域协同教育发展的基础。2022年5月10日,川南Y市各主体为宣传和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联合举办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线下宣传活动。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第一颗纽扣,家长作为学校的“同盟军”和“共同体”,需要协助学校做好亲子关系建立、创新思维培养、职业启蒙引导等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获得良好教育效果,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加强内生动力,打造与蜀文化相结合的区域特色教育

意蕴丰富、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教育教学的宝库。为适应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川南Y市必须充分挖掘厚重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蜀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深入发掘蜀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教育。例如,川南Y市引导学校实施“3+X”校本课程,在音乐、体育及美术三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传统游戏、手工艺品、经典朗诵等俱乐部,并引入具有蜀文化特色的川剧、面部雕塑、扎染、竹编等民间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利用好蜀文化,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文化结构,也进一步促进了巴蜀文明的传承,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提升了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德]H.哈肯. 协同学导论[M]. 张纪岳,郭治安,译.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1.

[2] 刘纯姣. 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J]. 怀化师专学报,1996(3):328-330.

[3] 南国农. 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 开放教育研究, 2006 (5):9-10.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9.

基金项目:宜宾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减政策对区域教育生态建设影响的调查研究——以宜宾市为例” (S202210641130)。

猜你喜欢

协同教育教育生态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谈小学德育协同教育的策略
会计专业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