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与启示

2023-06-10龙艳

文教资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普及启示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科学普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长足发展,根据发展水平可分为探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高质量发展期三个阶段。各地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发展水平不同,但总体看来均着力向推动制度化法治化、开展多部门联动合作、形成活动品牌影响、构建多元工作抓手等方向转变。在此过程中,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形成了坚持正确发展方向、挖掘源头活水、把准形式特点、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等经验。

关键词:社会科学 普及 发展 启示

社会科学普及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方面,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跨入21世纪,社会科学普及事业也获得长足发展,其体制机制建设日益完善,作用也充分彰显,而梳理21世纪以来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启示,对于进一步推动其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一、21世纪社会科学普及的发展阶段

我国社会科学普及紧跟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步伐,日益壮大。进入2000年后的社会科学普及依据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社会科学普及探索发展阶段(2001—2011年)

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断。[1]2004年,中共中央發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加强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列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地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精神,探索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这一时期可称为社会科学普及探索发展期。

2. 社会科学普及快速发展阶段(2012—2015年)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科学普及事业也获得了质的飞跃。这段时期,各地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将社会科学普及作为一项专门的文化公益事业加以建设。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得到创新,运行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并向着规范化、法治化快车道迈进。这一时期可称作社会科学普及快速发展期。

3. 社会科学普及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社会科学领域各界人士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汇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力量,带动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获得更高质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形势下社会科学工作者准确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探索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指明了方向。

在这一阶段,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获得量与质的同步提升,新形式、新手段、新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因而,2016年至今可被称作社会科学普及高质量发展期。

二、21世纪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变化

虽然社会科学普及在国家层面缺少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一样,由科技部、中国科协等机构、组织进行统筹负责,但各地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在党委宣传部门的领导下,由省级及以下社科联作为主要力量协调推进。虽然各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科学资源和文化禀赋也各不相同,社会科学普及发展程度有先后之别,但总体看来,21世纪以来,各地的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均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1. 向促进推动制度化法治化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科学普及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将科学普及简单地理解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普及,在一些地方部门意识里,社会科学普及始终是“软”任务。因此,在社会科学普及的探索发展期,各地开展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工作责任主体也不明晰,工作完成情况很少作为硬性任务加以考核,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水平受到制约。而在党的十八大后,各地贯彻落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要求推进建立社会科学普及长效机制,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立法工作。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7省区市已实现社会科学普及的专门地方立法。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启动立法工作,但也努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构建工作长效机制,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2. 向促进开展多部门合作联动转变

在社会科学普及发展初期及探索期,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社会科学普及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各地社会科学普及组织机构松散,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缺乏有效组织整合,不能有效覆盖社会各个方面。社会科学领域内部重研究、轻普及的状况还比较普遍。

而进入快速发展期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影响日益扩大,社会各界对社会科学普及的认识逐渐深入,社科联发挥的联动作用也日益凸显。如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月)活动,各地将其作为龙头活动,在党委宣传部门领导下,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相关单位成立组委会,统一部署,各级社科联负责策划、发动和落实,通过联动教育、科技等部门,充分发挥学会、商会、协会、行业组织、基金会、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了上下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格局。

3. 向促进形成活动品牌影响转变

在社会科学普及探索期,由于投入不足,许多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和工作容易浮在表面,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部门领导的喜好和活动组织实施中个人的想法进行,存在一阵风、形式主义的问题。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分散无序,缺乏品牌效应,社会影响面不大。

而在快速发展期,依托逐步拓展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网络和抓手,各地着重加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品牌打造,如河南的“社科知识大篷车进基层”、上海的“东方讲坛”、浙江的“人文大讲堂”、安徽的“人文讲坛”、山东的“齐鲁大讲坛”、湖南的“湖湘大学堂”等系列活动,办得有声有色,逐步成为当地乃至全国有名的公共文化品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带动了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各地主动适应、积极对接新媒体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打造社会科学普及的在线活动品牌。如上海从2017年开始打造“东方讲坛网上业务平台系统”,创设“社科视窗”官方微博、“东方讲坛”和“望道讲读会”微信公众订阅号、“东方讲坛”小程序、“东方讲坛视频”和“东方讲坛音频”等新媒体平台,以更广阔的渠道向大众传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以更亲和的人文关怀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有效放大了社会科学普及的品牌效应。

4. 向促进构建多元工作抓手转变

在探索期,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缺乏有效抓手,社科联作为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科学普及的途径单一,难以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为此,各地探索建立了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工作网络,进行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作品)创作与推荐,建立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队伍,开展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评选等活动,并不断创新和健全管理机制。比如,在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工作方面,各地探索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引领作用。[2]这些基地辐射面大,各有特色,包括文化事业场馆、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旅游景区、文化研究机构、企业等,同时还不断建立和完善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形成了集申报、考察、评审、备案、考核、退出等于一体的一整套创建、管理运行机制[3],为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常态化、社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21世纪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经验

通过纵向、横向观察梳理,21世纪以来的我国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发展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社会科学普及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其事业发展和工作开展的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因此只有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才会有持续生命力。

社会科学普及属于意识形态工作范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主线,才能保证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获得发展壮大的持久动力。

在具体工作中,社会科学普及主题必须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不管是制定社会科学普及年度工作计划,还是制定社会科学普及中长期规划,都要紧密结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内容上,社会科学普及要紧紧围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主题,向公众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促进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社会科学普及的具体活动安排要紧密结合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地方文化特色,切合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采取适宜不同受众接受习惯、心理需求的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发展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必须挖掘源头活水

社会科学研究是社会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有研究者指出,学术研究进行哲学社会科学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上游,是供给端。社会科学普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下游,是消费端。二者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4]

一方面,我们通过社会科学普及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促进成果的转化运用。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聚焦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而研究者参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触中,能发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发现研究线索,找准研究主题,为学术研究厚植沃土提供养分。

关注现实生活,以问题为导向的优秀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必然能为更好地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转化,支持引导更多的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参与社会科学普及作品的创作,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创新宣传手段,为优秀社会科学作品提供全媒体的宣传渠道,使其被更多的人知晓,这样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容供给。

3. 发展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必须把准形式特点

社会科学普及有时常被误解为就是理论宣讲,但其实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科学普及和理论宣传都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创新理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用理论宣传工作代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首先,社会科学普及比理论宣传的内容范围更加广泛。理论宣传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及主线,但是社会科学普及内容更加广泛,不仅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还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宣传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等。因此,社会科学普及既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说教,也不是强求以理服人,而是以生动的“知识”去吸引人,发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其次,社会科学普及要加强形式的创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面向广大公众,最大的特点应是易于被接受,因此除了讲坛讲座、宣传咨询等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载体,还要适应社会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接受的新特点,加强活动策划,不断创新载体,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更具时代性,更富吸引力。

4. 发展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必须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社会科学普及是否能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其中需要关注的是处理好社会科学普及的集中宣传与长效机制的关系。集中宣传与长效机制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集中宣传是一种总动员,是集结号。社会科学普及需要通过密集地开展活动,在短时期内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如果只有短时期内的集中宣传,没有建立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社会科学普及就不能长期坚持下去。

長效机制的建立需要依靠法治思维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这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为动员、引领和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只有特别重视机制建设,特别依靠机制保障,才能确保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

参考文献:

[1] 王京清.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传播中国思想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7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人民论坛,2019(A1):6-8.

[2] 宋廷刚.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的思考[[J].四川社科界,2014(2):41-43.

[3] 龙艳.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发展现状及建议[J].文教资料, 2018(19):71-72.

[4] 高永民,白云锋,翟广平.关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的思考[J].理论界,2013(6):53-55.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普及启示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