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研究必读

2023-06-10郭玲

文教资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献教育

摘 要: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女性教育既是女性获得解放的前提,又是促使教育平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产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产生和发展担负着女性思想解放、人口素质提升和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明确的功能属性。杜学元教授团队编纂的《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共30卷)对1902年至1949年间的女性教育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近代女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发展情况和丰硕成果。该书选题独特,揭示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的时代特色;内容翔实,弥补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研究的资料缺失;意义深远,指引当代女性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女性教育 中国近代

作为人类社会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女性教育是对女性实施的所有教育的统称,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一切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心理、社会教育都是女性教育。[1]女性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女性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开发女性群体的智力,培养更多的妇女人才,既关系到女性道德修养的养成,促使女子树立自尊、自立、自爱、自重、自强的品格,使之自觉地为振兴民族和发展人类文化而奋斗,从而带动社会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2]专门女性教育的出现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对于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和提升女性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专门法的形式对女性的文化教育权益进行保障,强调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规定把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工作,纳入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规划,根据城镇和农村妇女的需要,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3]等。

女性教育既是女性获得思想解放的前提,又是促进教育平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女性教育关系到人类后代的身体发育、智力开发、技能养成和道德提升等[4],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共30卷)在2019年被列为国家“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目前仅有的一套关于我国近代女性教育文献汇编的大型书籍。本套书搜集和整理的女性教育文献仅限于直接与女性教育有关的专书和专刊,涵盖了1902年至1949年间的女性教育专门文献。这些文献有助于普通读者和相关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同时为当下女性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选题独特,揭示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的时代特色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余年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近代以前,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男女受教育权的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也一直没有专门、正规的学校女子教育。[5]随着我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逐步衰落,传统女学走到了崩溃边缘,近代女子教育应运而生。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社会性质是我国近代女性教育产生、发展的基本社会背景。同时,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变革[6],必然具有时代特色。

(一)近代中国女性教育是东西方思想解放共同催生的产物

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标志,中国开启了近代历史的篇章。整个中国近代历史既是一部我国惨遭外国列强侵略的屈辱史,又是一部国人努力反帝反封建、不断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也是一段在近代西方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思想解放历程。明清时期,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如归有光、李贽、袁枚、李汝珍、俞正燮等已经提出“男女平等”的主张,倡导“女子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受到西方“女权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蔡元培等明确提出了女性教育主张,提倡“女子应受教育”[7]。在这些近代思想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以新式女子学堂(校)为代表的女性教育获得了初步发展。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以及广大女性教育同仁的不断努力,大批中国近代女性冲破封建社会禁锢,大胆接受各式教育,女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应地催生了大量女性教育文献的涌现。据初步统计,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仅专书、专刊就达1300余种,此外还有女性教育专文、尚未整理的女性教育档案文献和大量涉及女性教育的其他文献。[8]

这些近代女性教育文献,根据形成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旧文新译”。中国古代丰富的文献资料中不乏女性教育文献,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春秋》中都有涉及女子教育的内容,汉朝刘向的《列女传》、班昭的《女诫》、蔡邕的《女训》,三国时期魏国荀爽的《女诫》,晋朝张华的《女史箴》等都是专门的女性教育文献。中国近代学者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对中国古代女性教育文献加以总结、梳理,对传统女性教育文献进行重刊、结集汇编、续编、校勘、注疏义译等形成了符合近代女性教育需要的专门文献。第二类是“应需新创”。近代女性教育同仁響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创作了大量女性教育文献。这些女性教育文献具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接近民女民妇的特点。如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桂馥撰的《训女图说》二卷,宣统元年(1909年)晓星憔人复校的《绘图典故列女全传》四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教育文献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性。一是直接引入了国外出版的关于中国女性教育的文献,以Margaret E. Burton(玛格利特·E. 伯顿)著的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中国之妇女教育》)和美国人Ida Belle Lewis(卢爱德)的The Education of Girls in China(《中国女孩的教育》)等为代表。二是通过翻译或编译的方式在国内出版外国女性教育文献。如1906年湖北新学界书局出版的晚清覃寿恭翻译日本长谷川乙彦所编的《女子师范教育学》,1911年上海舌耕社出版的清末贾丰臻编译日本下田次郎所著的《女子教育》等。三是当时部分国内女性教育文献中开始涉及国外的女性教育素材,以晚清方浏生撰的《女子国文读本》和任卓撰的《女铎》(稿本)等为代表。

(二)近代女性教育文献切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是西学东渐的影响和外国传教士兴办的教会女学。教会女学的兴办,一方面为中国近代女性开创了学校教育先例;另一方面直接刺激了中国近代早期的启蒙思想家,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他们大胆提出了女子教育主张,并将其上升到关乎国家危亡的高度。以维新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创办学校,发展女子教育,进一步推动我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9]

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产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产生和发展担负着女性思想解放、人口素质提升和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使命。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虽以传统的妇德为主,但是在国家危亡、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传统妇德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要求女性既要为家庭、丈夫和孩子付出,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女性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贤妻良母”向“新贤妻良母”转变,再到“女国民”和“有限”的“职业人”身份迈进。[10]

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文献也相应地回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除部分文献仍拘泥于传统女性道德教育外,近代大量的女性教育文献倡导更广泛的道德追求,如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女性刚毅坚忍、悲悯众生、热心公益、爱国爱民等,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期望。第二,大量女性教材尤其是新式女性教材不断涌现。清末学部编译图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南洋官书局、上海群学社,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都出版了大量的女性教材,反映了当时女性教育实践的需求和发展状况。第三,女性专门知识和技能教育更受重视,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和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注重培养女子谋生的一技之长,相关的女性教育文献涉及医学、造花、烹调、纺织等多种职业技能。

二、内容翔实,弥补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研究的资料缺失

该书编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有关的专书和专刊116种,并依据时间脉络汇编整理为30册的系列书籍,在史料收集、鉴别和整理方面下了扎实的功夫,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从编排顺序来看,该书将纷繁的文献资料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册呈现,最早的文献为1902年杨廷栋编辑的《女子教育论》,最新的文献为1949年叶舟著的《给姊妹们》。将当时的女性教育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册呈现,可以初步了解我国近代女性教育发展的时间脉络和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从内容上看,该书涵盖了女性教育教材、女性教育专著、女性教育机构文献、女性院校纪念刊与校刊文献、女性教育教辅文献五大类,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发展的全景图像。

(一) 全面整理了当时的女性教育教材

基础知识类教材,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群学社出版的邵廉存编辑的《(官话)女子修身教科书》、清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编译图书局出版的《女子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1922年商务印书馆翻印出版的戴克敦等人编纂的《女子国文教科书》等,这些专门女性教育教材的出版为开展女性基础知识教育提供了基本素材,为女性新式学堂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随着近代女性教育的发展,受过教育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女性。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近代中国女子学习专门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种女子职业学校纷纷涌现,如女子桑蚕学堂,保姆讲习所(科、班)和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医学堂,女子体育、艺术、政法类的专门学堂,女子手工传习所。[11]这些职业学校的建立极大推动了近代女性教育专门技术教材的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如1914年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林复等人翻译的日本梶山彬所著的《女子造花术新书》,该书详细介绍了日本造花术;曾懿撰的《中馈录》《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钱瑛女医士编的《妇女必携人工美容术》等,分别对烹调知识与技术、医药卫生、健康美容知识与技术等进行了详细论述;苏仪贞编的《女性卫生常识》,朱启钤辑、阚铎校的《女红传征略》,广东省政府建设厅蚕丝改良局编的《妇女职业与蚕丝问题》等,分别介绍了女性卫生和刺绣、纺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女性专门技术教材的涌现弥补了我国古代女性生活知识与技术教育文献的不足。此外,女性职业教育与成人女性教育文献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段碧江著的《新女子职业教育》(1923年中华书局出版),金振华翻译美国W. A. Mckeever(麦甘佛)著的《女子职业训练谈》(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大众教育社编、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审定的《民众学校妇女识字课本》,俞庆棠编的《农村妇女读本》(1943年世界书局出版)等。

(二) 充分汇集了当时的女性保健文献与女性体育文献

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保健方面文献,如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兴业编译的《健康与妇女运动》一书。而关于女性体育方面的文献则涉及田径、球类训练、体操、军体训练等多个门类。关于女性田径运动的文献以刘家埙翻译日本人人见绢枝所著的《女运动员临阵以前》和吕乃英翻译英国F. A. M. Webster(韦布斯忒)所著的《女子田径运动》为代表;关于女性球类训练的文献,有宋君复著的《女子垒球训练法》(1934年勤奋书局出版)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审定的《最新男女排球规则》(1936年勤奋书局出版)等;关于女性体操类的教材,有徐傅琳编纂的《女子小学体操模板》(1914年中国图书公司出版)和王怀琪著的《女子技巧运动堆砌图案》(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关于女性军体类的教材,有滕学琴编的《女子拳法》(1917年中华书局出版)和刘澄清编的《女童子军教育法》(1935年商務印书馆出版)等。

(三) 细致梳理了当时的女性教育研究文献

随着中国近代女性教育实践的深入,有关女性教育研究的著作增多。一是关于女性教育历史研究的著作。如1922年全国教育建设协会出版的俞庆棠著的《中国之女子教育》(英文版),1936年上海正中书局出版的梁瓯第、梁瓯霓著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和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欧阳祖经编的《欧美女子教育史》等书。二是关于女性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著作。如1909年群学社出版的陈宪熔、许家惺翻译日本植山荣次所著的《女子教育学》,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姜琦等编的《女子教育之问题及现状》,1939年新人书店出版的天矞著的《妇女教育与妇女解放》等。三是对成人妇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著作。如1943年教育部出版的沈宝钰著的《怎样办理成人班和妇女班》,194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徐为裳编、俞庆棠校的《成年妇女教育》等。四是关于性别差异研究方面的著作,以1932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钟鲁斋著的《两性学习差异的调查与研究》为代表。五是对女学生生活研究的文献。如1924年广州省立广州女子师范学校编的《(省立)广州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生活周记》、1930年苏州振华女学编的《秋日旅行丛载》等。

(四) 补充了当时与女性教育有关的辅助文献

随着女性教育的推广,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女教读物大量涌现,主要包括婚姻类、性与生育类、胎教类和综合知识四类。婚姻类女教读物,如1917年中华书局出版卢寿篯著的《婚姻训》、1920年武昌乾记印书馆出版的殷勤道著的《中华婚姻鉴》等。性与生育类女教读物,如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苏仪贞著的《妇女生育论》、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味辛译述美国W. J. Robinson(维廉·鲁滨孙)所著的《女子之性的知识》等。胎教类读物,如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嘉钊编译的《胎教》。综合知识类读物,如1925年出版的霁云楼编的《妇女必携》、1937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刘美丽编译的《新家庭主妇须知》、1940年上海中国图书杂志公司出版的郭我力编的《新女性手册》、1947年台北台湾书店出版的梁瓯霓翻译美国Winifred Buck(威尼弗力·柏克)所著的《妇女的生活》等。此外,编者还整理了当时的社会女教读物和女性报刊类文献。当时的女性报刊如陈撷芬主编的《女学报》(1903年上海出版)、北京女子师大编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六周年纪念特刊》(1923年北京女子师大出版部周刊社出版)等。

三、意义深远,指引当代女性教育研究纵深发展

近代是我国女性教育不断转型、女性学校教育等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女性教育文献是当时的教育同仁唤醒女性、以教育为手段救国的生动体现,是教育先辈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一方面弥补了该领域研究文献的空缺,为我国近代女性教育专门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可靠素材;另一方面可为我国女性教育研究或我国近代教育研究提供资料补充,指引当代女性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 重视女性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依托《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反观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发展不难发现,女性教育既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女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让女性接受教育,使其掌握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增加社会的女性劳动力,增大女性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女性人力资本的代际效应巨大。女性教育可以提高女性的素质,从而整体提升社会中潜在母亲的素质。母亲是子女养育和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子女的素养,从而影响未来的劳动力素质。重视和发展女性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关注被忽视的女性教育问题

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女孩的基本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由于传统观念、地域文化、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我国的女性教育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深层的女性教育问题仍然较为严峻,如重男轻女思想在老少边穷地区还较为严重[12—13],留守女童学业与身心不良较为普遍[14],城市流动女童教育问题、残疾女童教育问题[15],女性就业难与职场不平等待遇影响着教育的结果公平[16],高层次女性教育仍然不足,“妇女回家论”再度泛起,男女教师退休年龄差异影响着女教师的职业期望与报酬收入,老年女性教育问题[17]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对女性教育问题的深入剖析不够有紧密关系。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的高度着眼,倡导男女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重视女性教育,同时结合不同社会属性女性群体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女性教育研究。

史学研究的前提是尽可能充分地掌握相关史料。在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丰富的女性教育文献是近代女性教育同仁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长期以来这些文献并没有得到完整而系统的梳理,多分散于各处,或散见于不同历史资料中,难以充分发挥其近代女性教育史学研究资料的价值。《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作为系统而专门的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专书,通过真实丰富的历史文献呈现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发展情况和丰硕成果。

四、结语

重视和发展女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更好地开展女性教育是摆在当代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对当今的女性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该书编委团队着眼于中国近代,通过精心编排当时的女性教育文献,揭示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的时代特色;通过系统呈现丰富多样的女性教育文献,弥补了我国近代女性教育研究资料的缺失;借由该系列书籍独特的工具应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指引当代女性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因此,《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的出版必将有益于我国女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群. 从婴儿伤害案探析我国女童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4):43-46.

[2] [4] [7] [8] 杜学元. 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序.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2(6):827-835.

[5] [6] 凌云霞.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及意义[J]. 现代企业教育,2011(8):176-177.

[9] 张静. 近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对当代的启示[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11):98-102.

[10] [11] 张娟.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兴起对女子角色变化的影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15-116.

[12] 丁月牙. 民族村寨家长的女童教育观分析——基于凉山彝族L乡的调查[J]. 民族教育研究,2014(5):67-73.

[13] 柳晓,左瑞勇. 关于我国西部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118-121.

[14] 郭玲,张福娟. 工读学校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其与普通学生的差异研究——基于上海市的调查[J]. 基础教育,2015(2):87-93.

[15] 薛雅丹. 适龄残疾女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以湖南省N市为例[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16] 陈宇希. 终身教育视角下提升女性人力资本的策略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21(6):19-22.

[17] 马丽華,何珊. 社会性别视角下社区老年女性教育的问题及矫正对策——以上海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8(6):112-115.

猜你喜欢

文献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什么是“好的教育”?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