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美语文”: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2023-06-10曾小玲
曾小玲
“醇美”包含醇正、醇厚、醇雅之意。“醇美语文”指教师要运用醇正的教学目标、醇厚的教学内容、醇雅的教学活动构建醇美的语文课堂,引领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涵养品格。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一、醇美语文的课堂特质
醇正的教学目标、醇厚的教学内容、醇雅的教学活动属于“醇美语文”的特质。
1.教学目标醇正
“醇正”指纯粹、正宗,不掺杂其他成分。醇正的语文教学目标立足于语文学习,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做语文自己的事。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基于此,笔者首先明确“阅读——指向表达”的学习主题,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后结合单元阅读要求“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和表达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拟订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最后结合具体文本,拟订“感悟作者将时间匆匆流逝写得感人的表达方法”,“学习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细节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以及“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等课时目标。这些目标或指向理解感悟,或指向构建表达,都紧紧围绕语文学习,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教学内容醇厚
醇厚指纯朴、深厚。醇厚的教学内容应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基于课内又延展课外,基于语文学科又融合其他学科。
教学本单元《那个星期天》时,笔者指导学生总结出“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融情于细节”的表达方法之后,首先引导学生比较本课与前一课《匆匆》的写法,发现“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做自尊自爱的人》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最后以开放式问题“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不是一位好母亲呢?”引发学生深入探讨,并推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等文章,以此升华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教学内容从单篇课文走向单元课文、从语文学科关联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积累,极大地拓展了语文课的内涵。
3.教学活动醇雅
醇雅指美好、雅致。醇雅的教学活动要立足学生,指向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意趣高雅,不落俗套。这一点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任务群教学”不谋而合,都强调任务导向,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本单元时,笔者基于任务群理念,尝试关联第六单元,以“镌刻成长足迹,记录童年真情”为主题,设计了“忆匆匆那年,悟款款深情”(活动一,讲讲光阴里的故事;活动二,悟匆匆里的真情)、“寻光阴一瞬,品情動一帧”(活动一,寻找那一天声光里的期盼;活动二,定格那一幕课堂里的欢声;活动三,铭记那一瞬阳光下的情感)、“抒笔尖真情,汇童年五味”(活动一,让真情在笔尖跳动;活动二,让美好在相册珍存)共三大主题七项重点活动,将诵读美文、书写心情、欣赏童年照片、交流照片背后的故事、制作小学六年成长手册等学习活动,贯穿于单元课文、习作例文、语文园地和习作等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单元主题“让真情自然流露”的理解,掌握方法,学会表达。
二、醇美语文的教学策略
引领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涵养品格属于“醇美语文”的教学策略。
1.聚焦句段,习得知识
在“醇美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聚焦课文中重点句段,从语言文字、内容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深度感受教材文本语言的魅力,帮助学生习得知识。
例如,教学《那个星期天》时,笔者基于教学目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回顾单元学习任务,整体感知全文,探究作者的心情在这一天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在这个任务驱动下,学生首先浏览全文,找到了“早晨”“上午”“下午”“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迅速聚焦到相应语段;接着抓住第4自然段梳理了作者等待母亲回来时做的四件小事——跳房子、看云彩、拨蚁穴、翻画报,通过内容补白和抓关键词体会“这段时光不好挨”,感受小男孩焦急又兴奋的心情;然后抓住第5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如“跟”“追”“看”“绊”“绞”“碰”等)、一系列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词句和第3至第6自然段中的语言、动作、内心独白,以及第7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和对光线变化的描写等,发现了小男孩“兴奋—焦急—惆怅—失望”的心情变化,绘制了全文内容和心情双线结构图,并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了本文语言的特点,达成了学习目标。
2.总览全文,提升能力
在引导学生聚焦句段习得知识后,笔者指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将知识表达出来的,即通过读写结合,指导学生理解方法、使用方法,提升能力。
例如,达成《那个星期天》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后,笔者围绕“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细节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我的心情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批注。”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领悟到:课文第4自然段围绕“这段时光不好挨”写了四件小事,将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融入一件件小事之中,这叫“融情于事”;第3、第5、第6自然段中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平实质朴,明白如话,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感情,但是将小男孩期盼、兴奋、焦急的心情融入种种细节中,这叫“融情于细节”;第7自然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及光线变化,通过景物的变化衬托小男孩心情的变化,这叫“融情于景”。最后,笔者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初试身手”,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情境,练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现场交流、点评。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初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3.单元关联,涵养品格
在指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将本课的知识表达清楚的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关联单元的其他学习内容,找到单元学习的核心,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涵养品格。
教学《那个星期天》时,笔者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之后,设计了两处单元关联的教学活动。在探究表达的总结环节,笔者关联本单元的另一篇课文《匆匆》,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匆匆》和本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对比谈感受,体会不同作者、不同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学生对比后,笔者关联单元《学习园地》中“交流平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我们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这两个环节引领学生在感悟文本语言之美、意象之美的同时,发展了初步的审美思维,是对学生良好品格的涵养。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华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