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所欲求
2023-06-10赵小和
赵小和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写道:“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而身处时间洪流中的我们,通过学习,可以寻得更多的分岔,拥有更多的人生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讲,学习作为一件随时可以开始的事情,我们乐在其中,并且有所获,那么即是不负光阴、不负将来。
学海泛舟,无关年纪,但学习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的。学习的过程,仿佛慢慢地在光阴里开出花朵,用红泥小炭炉小火煨出浓汤。“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苏轼的名言告诫人们读书要专心,书多得像海水一样,一个人精力有限,能读到想读的书就够了。
学习是让人永葆青春的妙法,让人对抗时间的流逝,就算老去,也不缺愉快,不失优雅。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我,丰富人生的色泽,甚至可以跨越圈层。一个国君通过学习,了解民情,有利于更好地治理国家。学习可以让人从内到外发生改变,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情。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师旷论学》
读 懂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火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正午强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烛火的光亮。点上烛火照明,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读 后
年轻时,是学习的好时光。人在年轻的时候学东西比较快,年纪大一点学习,受到更多的约束,学习的速度也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就看什么时候动心起念,想要去学习了。年轻人有年轻人学习的乐趣,中年人有中年人学习的心得,老年人学习也能有所收获。学有所得,就是最大的值得。
时间无限,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界辽阔,而人的体验肯定无法穷尽。学习,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体会到活着的乐趣与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其实就是拓宽了人生的边界。学习也意味着新知,意味着为生命保鲜。学习,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将人们渡到更加美好的彼岸。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家书》
讀 懂
读书的方法,看、读、写、作,每天都缺一不可。看,就是像你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和《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读,就是像《四书》《诗》《书》《易经》《左传》等经典,《昭明文选》,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的诗,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的文章,不高声朗诵就无法体会其中雄伟气概,不反复吟咏就无法掌握它深远的韵意。
用有钱人积累财富来作比喻,看书就是在外贸易,可获三倍之利;读书就是在家慎守家财,不轻易去花费。用战争来作比喻,看书就是攻城掠地,开拓疆土,读书就像深挖沟、筑坚垒,得地以后才能守住。看书与子夏的“日知所亡(每天知道一些过去不知道的知识)”相近,读书则与“无忘所能(不忘记已经掌握的东西)”相近,两者不可偏废。
读 后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兼用举例子与比喻之法,阐明读书要讲究方法,“看、读、写、作”四者结合,并且每天坚持。曾国藩给家人的书信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学习的。这些书信结成的文集——《曾国藩家书》,到现在依然是家教范本。
曾国藩本人崇尚学习,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曾国藩传》中认为,曾国藩所取得的成功,都是通过“学而得”。曾国藩通过刻苦攻读,考了好几次科举,后来终于考中,但也只当了一个小官。他进入官场之后,给自己设立了很多课程。他每天把与京官交谈的一些思考记录下来,读十页史书,写日记,并发誓这三件事要终身不间断。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资治通鉴·唐纪》
读 懂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年轻时喜好弓箭,曾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说:‘都不是好弓。朕问他原因,弓匠说:‘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走直线。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省值夜班,太宗多次召见他们,询问他们民间的疾苦和政事得失。
读 后
唐太宗是一代贤君,在他当政的23年当中,带给我们一个极其强烈的印象:非常善于学习。他善于学习历史,比如他经常与大臣们讨论隋朝为什么会灭亡。他能虚心接受臣子们的建议。他还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放过向普通人虚心学习的机会。他通过向弓匠请教,认识到自己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并且由此联想到“天下之务”,自己了解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学习。他经营君臣一体的政治关系,关注百姓,让老百姓安心地从事生产,在稳定的前提下求社会发展。一个君主善于学习,是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