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偕老
2023-06-10项丽敏
项丽敏
每年梅雨季,都要打开《自然与人生》,翻到《梅雨时节》那篇,读上一遍或两遍。
这仿佛已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邀约,以阅读的方式,约请书的作者——那个比我年长103岁、名叫德富芦花的男人,与我面对面坐着,一起喝茶,吃点心,听梅雨。
少年时读书,是为了满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青年时读书,是填平生活无处不在的空寂。后来写作、阅读是为了在书中汲取营养。现在已很少读书了,偶尔一读,还是多年前的那几本旧书,与其说读它们,不如说是与书的作者叙旧,聊天,借由他们阅读自己。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书写它的作者。一个作者写一本书,就是让自己继续在书里存在着。
存在着并不等于活着,尤其是隐居于书中的存在,只有等到又有人翻开它,阅读它,喜爱并感同身受于它,作者才又活了过来。
一个可以被重复阅读——被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人阅读的作者,就是永生者。即便他的肉身已灰飞烟灭,他的精神、灵魂却完好地保留下来,继续在时光里旅行,与后人相遇、交谈,甚至成为后人的精神伴侣。
多丽丝·莱辛有本名为《又来了,爱情》的小说,书中有一位中年男士,因偶然的机缘,读到一位女诗人的作品,产生了恋爱般的钟情。他到处收集她的作品,反复阅读她,为她的身世感伤,又为她的才貌痴迷。他并不觉得她是逝去已久之人,他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在他的身体里、呼吸里。
他把她的故事和作品搬上了舞台,让更多人和他一样去阅读她、爱她。但他不久还是死了——在女诗人复活于更多人的阅读与喜爱之后,他死了。我忘记他是死于疾病还是绝望,应该是死于绝望吧,对现实的绝望,对内心过于美好的爱情在现实中不堪一击的绝望。
和莱辛小说中的男士一样,我也有自己因阅读而钟情的人,并且不止一位。我视他们为密友,在反复的阅读中与他们相处,做精神的交流。这种相处是没有时空界限的,也没有国界,不受任何限制,没有道德、年龄、文化、种族的藩篱,只要想起,就可以把他请出来,与之相对而坐,静室长谈。
德富芦花就是其中的一位,也是让我感到最亲切的一位。他生活的地域虽在日本熊本县,气候却与我所在的皖南毫无二致,仿佛这两个地方是相邻的两个村子,中间只隔一条河,河那边,德富芦花抬头看见的云朵,我抬头也能看见。
喜欢一个人,或者说爱一个人,缘于心灵的相通,精神的相互吸引。喜欢一个古人也是如此,只不过精神的吸引是单方的,是一方走向另一方,而不是双方同时走向彼此。
我得承认,德富芦花对我的写作、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是有深厚影响的。我至今仍喜欢日记式的写作——就像给一个亲密的人写信那样写作,内容也总是身边小事物、自然物候、四季變迁——这些都源于我早期对德富芦花的阅读。我几乎是在刚开始写作时就遇见了这本《自然与人生》,此后的二十年,这本书就一直在我身边,如同在岁月中携手同行、慢慢变老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