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微专题复习教学
2023-06-09赖艳婷
赖艳婷
【摘要】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一节教学为例,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阐述运用微专题展开的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学过程,复习模式为:构建知识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提炼核心知识—典例分析—真题训练—评价与反思,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细胞生物膜系统;核心素养;微专题复习教学
新课标提出了“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过程中也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传统的二轮反复习方法仍有不少弊端:只是一味地讲题,即所谓的“题海战术”,讲评难以举一反三;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专题的选题往往没有基于一轮复习遗留的问题进行设计探究,多基于考点,有的只是对高中生物主干知识的重复训练等。为了改变以往形式单一、老调重弹的二轮复习教学模式,应用微专题高三复习教学变成有趣生动、有灵魂的复习教学活动过程,通过重新整合教材知识,根据学生一轮复习的易错点、高频考点及高考热点展开微专题复习以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效率。
一、通过“微专题”进行复习,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复习效率
1.微专题的含义及特点
生物微专题复习是指以“点”为中心,整合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的专题复习模式。
微专题复习有以下特点:主题明确;小而精,知识覆盖适量,知识间的联系紧密,综合性强;问题感明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并积累这些“困惑”;材料新颖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微专题的设置
(1)根据学生“疑点”设立微专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掌握得不够好,通过平时模拟测试数据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困惑”,教师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为目标设置微专题,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抓住重点,精心设计微专题。生物学中有些内容,历年高考都会重点考察,抓住这些重点精心设计微专题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以重要概念“酶”为例,围绕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例证、实验、发展史、应用等6个方面设立微专题;再如“生态系统”的复习,可以从结构、功能、应用、类群和稳态等5方面去进行。
(3)从高考命题的趋势去关注社会热点。在疫情时期,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病毒”常会成为热门的命题素材。病毒微专题可以用来组织学生复习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中心法则,病毒与人体免疫,免疫缺陷病,生物致癌因子等,并针对学生对艾滋病的特殊结构和增殖特点不了解以及免疫内容教学中的一些易错点,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
(4)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能力缺陷点设置微专题。比如遗传学中通过杂交实验来解决推断显隐性,解释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等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清晰,对此可设计遗传实验的微专题,以强化学生对假说演绎、構建模型、实验探究等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5)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与生活实际、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内容,巧立微专题。依据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摸索生活化热点设置微专题,例如和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微专题“水”,组织复习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功能,水的产生和消耗,动、植物吸收水分的方式、原理和跨膜运输方式,植物体的水分与蒸腾作用、气孔、光合作用的关系等设计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例如:①种子储存之前为什么要晒干?②从渗透的角度解释凉拌黄瓜后为什么会出水?腌制食品为什么不容易腐败变质?③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引起“烧苗”?④为什么植物在移栽时要去掉部分枝叶,但根部要带土?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微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的问题情境,从小问题、实问题、真问题切入,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合构建,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二、高三生物“生物膜系统”的教学模式
1.构建知识网络
一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分布零散,复习过程中应打破章节、模块的界限,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针对“细胞的生物膜”的专题复习,学生联系高中生物的全部内容,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对这些内容会实现从模糊到清晰、从杂乱到系统的质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解题时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基本框架,然后学生自己完善细节,也可以课后让学生自己绘出思维导图,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图1: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立足新旧知识衔接提问,做到承前启后。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内在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新旧知识架起了桥梁,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的临界点—新知识延伸点”上有了提升,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时可以设置下列问题:第一,不同的膜上蛋白质与脂质所占的比例有何不同?(以线粒体外膜与内膜为例)第二,生物膜上有哪些蛋白质?第三,具体承担什么功能?引出生物膜上的各种蛋白质及其功能,进而提出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接着问学生:“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说明了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是可以回答出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进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的联系,落实结构与功能观这一生命观念。通过层层设问,环环紧扣,步步相连,把新旧知识内在地联系起来,过渡自然,巧妙得体。
(2)本着课堂知识延伸,通过实践举一反三。有些知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延伸出来的,有时按照学生现有知识储存无法触及,在这些延伸处适当地启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讲到生物膜的流动性的实例—神经递质的释放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神经递质能准确无误地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进而引出Ca2+在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的作用。教师讲完生物膜的流动性的三个实例后,接着问:“还有哪些例子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点拨、补充。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知识网络,如图2: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设问题情境。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讲到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當溶酶体受损时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吗?延伸出热点:细胞自噬,进而引出矿工的职业病—硅肺。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论证,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关注人类健康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典例分析
高考试题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考查常以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为依托,诸如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生物膜的流动性等,这几年的考查频率较高。所以讲完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后可以用一些典例进行分析。
典例1:我国科学家首次阐明超细大气颗粒物(PM)引发呼吸道疾病与细胞自噬(依赖溶酶体对细胞内受损、变性的蛋白质和衰老的细胞器进行降解的过程)有关,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能够增强细胞的自噬作用,就能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反应。
B.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能确保细胞内的稳态。
C.图中各种囊泡的膜结构相似,各种囊泡的融合都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D.PM主要以内吞作用的方式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
典例2:(2007年江苏卷)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结合下面关于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图4),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起源于细胞器a;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由图4可判断:
a是 ,c是 ,
d是 。
(2)f表示b与e正在融合,这种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 特点。
(3)细胞器a、b、c、d膜结构的主要成分是 等。
(4)细胞器膜、 和 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可以模拟生物膜的 功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4.真题训练
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组内老师将海南省历年的高考真题和全国卷的高考真题汇编成习题集,学生通过做高考真题,能对高考需要考查哪些知识点,哪些专题是常考点和必考点有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多训练海南高考真题,了解海南省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和海南省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明确高考方向,才能少走弯路,提高生物复习效率;通过再现高考真题的方式,让学生由单纯的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记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一过程注重讲练结合,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而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例如选择题指导学生用直接选择法、淘汰排除法、逆向推理法等;非选择题中得分低的题目是原因类的问题和遗传题中概率的计算以及实验题,这里主要讲与本文相关的原因类问题。作答原因类问题时,解题思路:一是在题干中找“起因”和“结果”,二是分析本质,顺推法或逆推法分析本质(原因类问题的答案即逻辑的理由),其本质的关键词语来源于题干或者教材中相关知识,有时甚至来源于题干中的原话,学生作答时应回顾教材,必要时借用题干的语句。因此在复习生物膜系统时可设计“长句应答”,例如:1.将人体肝细胞中的磷脂全部提取并铺成单层分子,其面积是肝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为什么? 。(P65“教材”改编)。2.从磷脂分子结构分析,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的原因是: 。(P66“思考与讨论”3)。3.在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膜面积先增加后下降的细胞器是 ,原因是: 。4.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通过一些“问原因”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评价和教学反思
高三生物组在进行微专题的复习过程中分工明确,制定计划,安排每位教师都要上微专题的示范课。每位老师都精心准备,然后互相听课、评课,有时讲课教师因其他老师精彩的评课而茅塞顿开。通过教学评价增强组内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当前高三生物教学中缺乏科学探究活动,而新课程标准认为以探究为特点的课堂教学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会间接影响另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复习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如下几个探究内容:1.探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2.探究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3.探究细胞膜是否为选择透过性膜。4.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等探究思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自选材料和用具进行相关探究及设计实验思路。
运用微专题进行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考真题训练,让学生明确高考方向,从而使二轮复习得到优化,达成高效复习的目标,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复习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欧.基于“科学思维”训练的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以“高考原因类问题的作答方法”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