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衍阴阳五行对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2023-06-09张春燕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五行阴阳

张春燕

【摘要】 阴阳、五行最初互不相通,所述含义较为单一,邹衍以其独特的建构方法将两者相连,利用阴阳相合激发五行活力。董仲舒受此学说的影响,其学术成果多带有阴阳五行色彩。

【关键词】邹衍;阴阳;五行;董仲舒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21

“汉代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都深受陰阳五行思想的影响,阴阳五行是汉代人的思想律。”[1]1可见,在汉初各派学术思想短暂复兴的阶段,阴阳五行思想早已成为汉代思想学说中必不可少的一支。以具体人物来说,邹衍阴阳五行思想对汉初各领域影响巨大,董仲舒、司马迁等人学术思想深受其影响。

一、对“本源”之义的探究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宏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根。”[2]941邹衍有一套独特的宇宙世界理论,他对世界的认识,从不局限于现实存在之物,而是以阴阳五行作为探索世界本源的方法,用以演绎推论,进而领会宏观的宇宙世界。他对世界本源的推衍,往往有荒诞怪异之处,亦有超越世界常理、不为人所明之点,但其中运用的宏观探索方法仍为后世所信服。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大家,其著作《春秋繁露》中论述世界本源是为“天”。

何为“天” ?许慎从造字角度阐释“天”最早意为“颠”,此后“天”字不断细化,与“始”字相交融,映射于具体概念,其《说文解字》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爲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皆曰天是也。”[3]7班固言:“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4]798“天”为万事万物之祖,是最古老之本源。

董仲舒对于“天”的释义,在《观德》一篇中曰:“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永无疆。天出至明,众知类也,其伏无不照也;地出至晦,星日为明不敢闇,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5]56他认为“天地”是万物共同本源,人类所尊秩序皆源于此。董仲舒对“天”的释义不仅局限于“群物之祖”,并于《王道》篇中言:“元者,始也,言本正也。”[5]25

董仲舒所阐释的“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天,而是将四时节令的变化与人的情感挂钩,成为可供人意识驱使的“天”。他在邹衍宏观宇宙观的影响之下,依据阴阳变化,将“天”置于宏观宇宙中,同时赋予其人格化特征,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他从两方面论述,于《为人者天》一篇中曰:“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5]64从“人”的角度,解释“人”是由“天”演化而来,“天”有暖清寒暑,“人”便有好恶喜怒,人的形体、血气、德行等皆是由“天”赋予,此即佐证了人性受于天性。《阴阳义》篇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5]71从“天”一角度,解释“天”相类于“人”,蕴藏着“人”的情感,四季变换与人的喜怒哀乐相应。同时,他从“天”与“人”的躯体关系着手,“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5]74(《人副天数》)以“副”字接连“天”“人”,认为“天”的日、月、五行、四时与“人”身体的各项构造相关。

董仲舒对“本源”的探究,并非局限于“天”之一义。《玉英》篇曰:“谓一元者,大始也……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5]19在此论述“元”是为“本源”之物。此论述是依据《春秋》之言而说之,认为“一”谓之“元”,“元”与“原”相通,而“原”为“源”之别字,故而认为“元”是为万物之本。除“元”是为本源之外,董仲舒在《五行相生》一篇中阐释“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5]76认为“气”是万物赖以生存之物。他所说的“气”是阴阳五行之气,是连接“天”与“人”之间的媒介,是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自然变化。

他对“气”的认识与邹衍所论极为相似。据《论衡·寒温篇》记载:“燕有寒谷,不生五般,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6]130邹衍利用阴阳方术,顺应天道秩序的自然运转,引导燕地谷物所需之“气”发生转变,由此改变寒谷环境。董仲舒继承邹衍对阴阳方术的运用方法,根据对自然规律的宏观掌控阐释阴阳五行之变,认为天有思想与意志,以阴阳五行之气与地相通,以四时变化与五行生克阐释天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他对“天”的阐释,是以“气”的形式存在,是人赖以生存的媒介,同时将“天”与“自然”相接,认为“自然”是天地间的主体,人需要依靠四时变化生存。

二、对“君权”思想的重新建构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法纪混乱以致诸侯林立、纷争暴起,各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文化侵占、意识统一等手段不断扩大政治版图。在此一阶段,“君权至上”理念随着礼法制度的崩坏而没落,秦王朝的确立使得这一局面有所改善。《史记·封禅书》曰:“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2]208嬴政采用邹衍“五德始终”学说,将其运用到天下一统上,确立“君权”的无上地位。然秦存世时间较短,至其国亡后,“君权至上”理念逐渐被各王国利用,没落贵族与农民起义纷纷结合,意图建立新王朝。至刘邦建立汉朝,各王国之间的纷争亦未曾削减,而王权与君权的争锋越发强烈。

至武帝时,天下一统,四海归一。于是“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2]934(《史记·货殖列传》)可见,快速恢复的社会经济促使政治政策发生转变。武帝为恢复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与王权,施行“左官律”“附益之法”,又迁徙豪杰、诸侯和大户人家到京城,削弱地方豪绅权力,从而达成“内实京师,外销奸滑”[2]81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全国一统局面。此时政治集权需要一套全新的君权统治思想以代替黄老“无为”思想,董仲舒摒弃旧有“无为”思想,融合儒家、阴阳家等多家思想,构建了全新的“君权”思想体系。

(一)“君权”至上思想的全新构建

“君权”思想的构建多数与时代相共鸣,是各代君权与其他权力体系争锋的外化。《三代改制质文》一篇中论述“故天将授舜,主天法商而王”[5]44“天将授禹,主地法夏而王”[5]44“天将授汤,主天法质而王”[5]44“天将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5]44,可知,至西周前,神学体系是社会主流思想体系,殷商神权思想占据绝对地位,西周神权逐渐没落,发展至东周王权逐渐代替神权。经过春秋战国神权、王权的相互争斗,至秦朝神权体系逐渐瓦解,君权成为国家最高权力象征。而汉初的政治体系中重新掺杂神学色彩,可见,神学的存在是君主统治的工具,而后世历朝皆将其作为解释皇朝顺位更迭的有效武器。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是以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2]567邹衍的阴阳之术,符合战国时期混乱的时代特征,也成为诸侯国发动战争、称霸诸侯的理由。这一理由也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新皇继位的缘由之一。对邹衍这一思想的继承,董仲舒在旧有神学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君权”思想体系,融合阴阳神学思想。其一是为符合统治者要求,神话君权,以此成为统一民众思想、强化君王权力的工具;其二是为借助神学体系改造儒学,使儒学发展能够适应当代政治需要,更改秦朝以来儒学没落局面。他的“君权”理念是借助旧有神学力量,重新树立“天”的威严,以此证明君主至上的合理性,于《立元神》篇中提出“体国之道,在于尊神。尊者,所以奉其政也,神者,所以就其化也,故不尊不畏,不神不化。”[5]37他认为帝王治国之道在于“尊神”,将“神”至于无上地位,于此相对应,受命于天的天子也应被推崇至绝对地位。

其次,《王道通三》篇中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5]67他将君主作为连接“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媒介,是人间的主宰,甚至上升至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他将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君主身上,只有君主才可以掌控,而且言明“天”所选择的君主必然是智者,以此表明“君权”至上的合理性。于《王道》篇中提出:“春秋立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诸山川不在封内不祭。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天子之贵。”[5]26以此规范诸侯、朝臣以及百姓的权力。

(二)“君权”抑制思想的侧面运用

邹衍认为上天有自己的意志,会通过草木虫鱼或者是自然灾害等途径降下自己的意识,以此传达上天的喜、怒。因而在自己学说中广泛纳入“顺天而为”这一思想,认为人事顺天命而行则为吉,逆天命而行则为凶。《吕氏春秋·应同》记载:“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 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7]94

董仲舒在此思想的影响下,虽提倡君主受命于天,推崇“君权至上”,但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存在抑制君权的思想方法,将君主权力制约在可控的范围内,避免暴政乱权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亲,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礼义廉让之行,有是非逆顺之治,文理灿然而厚,知广大有而博,唯人道为可以参天。”[5]67(《王道通三》)认为君主受命于天,成为人主,其作用是为维护天下安定。且天道演变有其内在规律,人主的行事规范理应受到天道的制约,“人主之好恶喜怒,乃天之暖清寒暑也,不可不审其处而出也,当暑而寒,当寒而暑,必为恶岁矣;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 [5]68 (《王道通三》)将四季变化、灾祸暴乱与人主的行事规范联系在一起,若人主因己之喜怒哀乐使得寒暑四季紊乱,则必然导致恶岁、乱世。在《阳尊阴卑》篇中从阴阳消长、德刑之治方面,言明“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5]66从而希望君主能“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喜怒,必当义乃出”[5]68(《王道通三》),不因己之喜怒而乱政。

董仲舒继承了阴阳五行思想,从万物演变的自然法则出发,阐释君权集中的必然性,言明君权至上的合理性。正如岳金波书中所言:“董仲舒对于封建统治事业所担当的任务,就在于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时代要求和需要,从地主阶级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基本立场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封建神学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8]27他在封建历史进程中不仅是推进儒学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也是君权集中的促进者,在紧张的权力争夺过程中,他能迅速站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提出为君主集权的理论政策,是他政治成功的保障,

三、对“五行”理念的继承与运用

顾颉刚认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9]404 “五行”最初指五种具体的事物,《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10]74后来,“五行属性被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11]54“五行”最初是独立的个体,邹衍将“五行”与“阴阳”结合,以此解释自然现象的变化、社会历史的变迁,“后来还发展为无所不包的全方位思想,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同人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237

《论衡·寒温篇》中邹衍对燕地的改造,是他对“五行”理论的运用。最初界定的“五行”,仅仅是它的具体所指,其后依据时代发展,对“五行”界限的划定,远远超出其最初的含义。而《论衡》中所叙述的“寒谷种黍”,是利用“五行”中所内含的天文含义,也就是宇宙星球之间的能量影响,以此改变“寒谷”中的气候环境。邹衍论述的“五行”,是在融合“阴阳”消长之后,所形成的“五行”,而他论述的“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也由此而来。

“五行”理论发展至汉代,已经有了丰富的内在所指,董仲舒将“五行”生克的理论运用了社会运行中,并将其所指范围进一步扩大。《五行对》篇中将“五行”与“四季”相连:“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5]63依据“五行”理念阐释“天之经、地之义”之议论,以此言明“子孝父慈、臣忠君敬”犹如五行相生,四季转变,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五行之义》一篇中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阐释“子孝父慈、臣忠君敬”是为相生,而“丧父、丧君”是为相克。《顺命》一篇言明“臣不奉君命”“子不奉父命”“诸侯不奉天子命”等皆与世界运行顺序相背。

董仲舒对“五行”理论的运用,不仅是对其抽象意义的再覆盖,更是将其引于现实秩序的制定。于《五行相生》中言:“东方者木,农之本,司农尚仁,进经术之士……南方者火也,本朝司马尚智,进贤圣之士……” [5]76將“五行”理论与“五常”伦理加以系统化论述,联系方位、五行、五常三者之间,形成稳固的结构框架。

四、总结

邹衍是阴阳五行的开拓者,也是奠基人。他的天衍说、五行说抑或是九州说等皆是为服务政治需要而存,他的学说在齐、燕等地受到重用,甚至是为秦皇嬴政所重视。董仲舒受此思想影响,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等一系列学说,皆是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他的思想理论符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以此成为官方正统。可以说,邹衍与董仲舒两人的学说,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由此才能永久流传。

参考文献:

[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西汉)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2019.

[4](东汉)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东汉)王充著,柴荣主编.论衡[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应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岳金波.为政以德——中国德治传统与现代政治文明[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9]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0](春秋)孔子.尚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11]孙艳茹.先秦阴阳家邹衍思想初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12]梁光耀.图解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五行阴阳
“提肛运动”平衡阴阳,清肠道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中医五行理论信息可视化研究
民间女红艺术与太极阴阳哲学初探
把算美丽肌肤的“五行”风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