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3-06-09刘静张楠于棋王平宁掌玄

大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应用型高校实践研究

刘静 张楠 于棋 王平 宁掌玄

[摘 要]作者选择在难度较大的工科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结合,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为例构建课程思政框架,结合案例分析,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探索完成6项课程思政培养目标、5个基本教学环节、8种课程思政实践方法的实施,将思政元素融入其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工科专业 ;课程思政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018-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如何在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于专业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的有效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这是一个需要相关工作者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3]。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4]。本文根据山西大同大学的办学特色,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开展研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的“六个下功夫”[5]要求,强调国家大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是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基础上推进精品课程、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主流价值观教育,实现价值观引领、素质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二、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应当以“三全育人”模式实施为契机,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下面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索课程思政实践具体方法与思政目标和基本教学环节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X轴为5个基本教学环节,Y轴为6项思政目标,Z轴为8种思政实践方法。图1中,俯视图为教学-思政平面,代表日常教学中的5个环节可以融入的思政目标;左视图为教学-实践平面,代表日常教学中的5个环节可以实施的思政实践方法;正视图为实践-思政平面,代表运用8种思政实践方法可以达成的思政目标。比如,思政实践方法“〇”投影在教学-思政平面上为“ ”,以知识联想法为例,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课程导论和专业知识教学环节,实现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2项思政目标。

第一,科技国情法。通过将现代科技发展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而且科学技术也是有国界的。例如,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9亿千瓦,其中燃煤机组5.8亿千瓦。“双碳”目标下,必须通过提高常规发电机组的蒸汽参数来提高发电效率,这就意味着超临界机组技术必然会成为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果我国600兆瓦等级的燃煤机组采用超临界技术,供电煤耗278兆瓦,比同容量亚临界机组的煤耗减少30克/千瓦·时,按年运行5500小时计算,1台6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可比同容量亚临界机组节约标煤6万吨/年,同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大大减少。采用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对于节约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国情法就是要讲解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用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深刻理解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关键,同时让学生明白要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体会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第二,时事素材法。通过将专业相关的热点新闻、热点事件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例如,2020年初,中国出现新冠疫情,党和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毅然决定对武汉进行封城,不抛弃不放弃,仅用5个昼夜就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的电力建设,其间铺设电缆8000余米、迁移10千伏两回路供电线路4次、安装10千伏环网箱4处、总容量1.46万千伏安的变压器,同时对恢复供电时间不长于0.5秒的手术室、ICU等区域实施重点保护,增设UPS(不间断电源)来提高供电质量,并为整个场地提供12组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在主电源故障失电15秒内可自动启动此备用电源。授课教师可以从专业角度為学生讲解火神山医院供电系统所采用的电网安全“N-1”准则及其供电可靠性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这5个昼夜的奋战充分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事素材法极强的代入感有助于鼓舞学生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学好专业知识。

第三,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法,将工程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和书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促进学生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掌握,明确自己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环境以及前行的方向。例如,教师可在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对比分析法讲授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发电量由1949年时仅为美国的1/60发展为现在的全球第一,这是几代电力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我国在电力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很多关键技术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能盲目乐观,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我国的发展水平,既要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又要奋起直追。

第四,知识联想法。通过知识联想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恰当融入人文情怀培育。在讲授一些专业课程内容时可以将专业术语与人生道理相结合。比如电路课程中的功率知识点,有功功率表面上是电网传输能源的主角,而无功功率好像是默默无闻实际上却扮演着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角色,以此得到启发:人的一生不仅有“有功功率”,勤奋工作,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人的一生有更多时候都是在积累“无功功率”,默默奉献,做“不出彩”的工作。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五,科学故事法。通过讲述本专业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史,理解标志性人物对专业重大变革的影响。例如,钟兆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钟先生最早讲授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概念性最强且最难理解的电机学课程,又是中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与电动机的研制者,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电机学、电机工程和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电机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很难懂,比如主磁通与漏磁通,但经他一讲解学生往往就能豁然开朗、一清二楚。他如是说:主磁通是匝连一次、二次绕组的磁通,而漏磁通则是只匝连一个绕组的磁通。漏磁通只是自我匝连,它自私自利。我们的共产党员要做主磁通,要联系群众,互相匝连,不能只顾自己不管他人。运用科学故事法就是要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励感化学生,使其能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第六,图形辅助法。采用图形辅助法可以更好地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效整理,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通过梳理电机学课程相关知识涉及的思政元素,制作了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实践证明,恰当运用图形辅助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对所授课程进行直观的整体设计,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激发联想能力,拓展思维宽度,增强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用知识这一有力武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七,积极探索法。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环节,通过参观学习、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国内外许多先进的电力设备和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尤其是特高压技术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9年,共建成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8项,±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11项,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掌握特高压技术,并且成为世界首个将其應用于实际的国家,以此激励学生投身那些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科研事业。同时还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在超高压输电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在电气装备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敢打也能打硬仗胜仗的新时代电气科技人才,砥砺前行,研究并解决这些难题。

第八,引导研究法。专业生产实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做到知行合一,既要了解各种电气设备的生产过程,又要熟悉发电厂及变电站的运行、管理、维护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开展专业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深入一线,和学生同吃同住,可以以身作则,将思政教育融入实习指导工作中。例如,在参观发电厂运行的过程中,可以以我国偏远地区用电为例,讲述截止到2015年12月23日,我国彻底解决了无电人口问题,然后将一次潮流计算作为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通电工程的巨大投资及运营成本远远超过在贫困地区所收取的电费,但国家仍然愿意付出巨大代价来满足人民需要、实现村村通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将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坚定“四个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三、结语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更不是“为了思政而进行思政”,而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品质培育有机融入其中,以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为此,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找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入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方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将其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的有效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实现学生政治觉悟、品德修养、综合素质与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新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孙建平,朱东岳,王建国.浅析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入贯通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8.

[3] 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4]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 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应用型高校实践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