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策略研究

2023-06-09黄晓美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素养探究课堂教学

摘 要:地理是我国初中教育中较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地理问题,掌握自然环境与人协调发展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进步,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要求,这就使构建高效生本课堂逐渐成为当代初中地理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鉴于此,文章将从分析高效生本课堂内涵出发,紧密结合生本教育理念与核心素养育人要求,对在新时期下的初中教育中构建高效生本地理课堂的策略与途径展开思考与探究,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6-0050-03

引  言

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把握好初中生成长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构建高效生本化地理課堂,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且带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但初中地理学科性质较为特殊,且囊括了许多有关图形认知与图形理解的课程内容,这就使得多数阅历较为浅显、思维尚未实现完全转化的初中生在实际的地理课堂学习中常会出现地形地貌把握不清、地理区域认知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不仅难以充分发挥初中地理的学科教学作用,还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认知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提升以及地理认知、世界认知的形成带来阻碍。因此,对于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而言,坚持生本化教育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去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构筑高效生本课堂势在必行。

一、高效生本课堂的内涵

在我国学校教育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的今天,新课程标准也对当前的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要求,生本教育便是其一。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同样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为学生知学、好学、乐学而生的,以生命为本位的教育[1]。而生本课堂便是由以生本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形式。

生本课堂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主体,以促进学身心健康成长,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形式。生本课堂教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追捧。就目前的初中学校中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来看,生本课堂的实践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与优化了传统师本化课堂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开发者、探究者。生本课堂的实践不但为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抓手,同样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初中地理的生本课堂教学实践仍会受到多方面的教学阻碍,诸如教师的教学思想未实现完全转化、学生的学习存在依赖性、学生地理基础相对较差、忽视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

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当前初中地理生本课堂存在的不足,更为彻底地实现师生教学关系的有效转化,初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加大教学优化、教学改革的力度,紧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与心理发展特征去构建高效生本地理课堂,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以此更好地拓宽学生思路,打开学生的思维格局,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教学保障。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转化教学思想关注学生发展,落实生本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前提在于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化[2]。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将知识传授视为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也会以灌输丰富、足量的内容为目标进行设计,这就使初中地理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才华、展示能力的“个人秀”,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体验相对较低,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自然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增强。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教学实效,初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及时转化自身的教学思想与认识,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中心、主体,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主要目的去调整与优化地理教学模式。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以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借助多种教学支架,诱发与调动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动机,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地理课堂的参与度,落实生本教育。

如在教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课时,教师就可在备课工作中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并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抓手,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水平为中心调整课堂教学形式。

首先,学生学情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尚未脱离小学生稚气,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相对较少,且具有贪玩好动、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的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望较大。同时,有一定的温度知识经验与地理知识基础,对本地区的常见气候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学生熟知的本地区气候类型为切入点,导入中国各地区的气候类型,同时渗透热带、亚热带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

其次,教学目标设置。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定,即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在世界地图上指出热带、亚热带地区,并说出地区的气候分布类型;

(2)通过读图说出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与对应景观差异。过程与方法目标:(1)小组合作读图,认识与掌握气候特点与景观特点;(2)通过读世界气候类型图与景观图,发展良好的读图、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生成正确的气候变化全球观念,学会根据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

最后,课堂教学组织。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本地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逐月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已知经验分析本市的所属地带,初步掌握本地的几种气候类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城市的气候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广东四季如春,东北却有长达6个月的冬季。为什么中国南北方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国的不同地区就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在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呢?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有怎样的特点?其景观又有怎样的差异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调动学生探究与分析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则要抓住教学契机,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合理地划分成四组,让学生根据课本中新加坡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读图分析与探究思考,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热带气候与自然景观的不同是降水量不同导致的。最后,再鼓励学生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亚热带气候的分布与类型。如此一来,不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增强,其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点也会有更为深刻的把握,从而形成更为积极与主动的地理学习态度和探索欲望,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创新教学形式鼓励自主探究,发展核心素养

在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的今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全面深入各学科教师的心中。这就意味着初中地理教师在构建高效生本课堂时,同样也要紧密结合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去创新地理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3]。

1.生活化地理教学,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教学学科,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源于生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生本课堂上,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将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从而在深化学生地理认知的同时,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区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在“中国的河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河流的分布、名称、位置以及水文特征,教师就可以以学生家乡的河流为切入点,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长春这一城市为例,该城市中有一条名为伊通河的母亲河,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以及农安县,全长342.5千米。在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对伊通河的流向路径展开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图与识图观察伊通河的最终流向,即汇入农安县靠山镇饮马河,再从分析饮马河的流向理解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外流河所在区域为河流区,反之则为内流河,内流河流经区域为内流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分析,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与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与实践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增强与提升,对学生地理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思维导图地理学习,发散学生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中涉及许多图形认知与理解的内容。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构建高效生本课堂时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文结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高效地理学习提供了有利抓手。地理教师可以以此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手段,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实现深度地理学习,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俄罗斯”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自主的探究学习,并以“俄罗斯”为核心关键词,对教材中有关“俄罗斯”的内容进行整理,绘制成思维导图。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借助高效便利的电子设备收集更多有关俄罗斯地理知识、人文文化、自然资源的内容,以此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路,促使学生通过整合资料、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的高效地理学习。

(三)重视实践教学组建小组合作,培养综合能力

在高效生本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对理论性地理知识的自主高效学习,同样也要重视学生对地理实践的探究学习,确保学生能够实现知行统一、全面发展。但由于地理实践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凭借个人力量实现对地理实践内容的完全把握。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积极组建小组合作机制,让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锻炼。

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域差异”一课时,为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将学生合理地划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沙土、树枝、水以及木板等材料模拟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过程,深化学生对我国黄土高原荒漠化形成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结合当前的环境问题,向学生提问“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身为初中生的我们可以做出怎样的努力来预防土地荒漠化问题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中通过增加树枝的方式认识树木、植物巩固沙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保护花草、关注绿化的良好行为习惯。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初中教育阶段构建高效化的地理生本课堂,无论对初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初中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与积极影响。这意味着当代初中地理教师在组织与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认识,将核心素养、生本思想、素质教育等先进教学理念合理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更有效地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趙卫玲.初中地理教学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策略[J].黑河教育,2021(11):14-16.

邓红娟.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6):41-42.

李承承.打造高效课堂 感受地理之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07):252-253.

作者简介:黄晓美(1971.6-),女,福建龙岩人,

任教于龙岩市第五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素养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