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断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3-06-08周丽芳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成长,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问题并为解决教学问题寻找积极有效的对策,彰显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诊断问题;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周丽芳(1980—),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诊断视域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探寻历史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径和真正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方式为己任,助力学生成长。
一、教改之路,推动历史教学不断进步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还能够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反之,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在自身的发展之路上不仅可能有所受限,而且所教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才会成长;只有教师不断进步,学生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因此,一线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改之路上困难重重。目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实践、重教学轻教育等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和以知识建构为主的“满书抄”等教学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此类历史教学只能说是浅层教学,与我们当下所追寻的以培养高阶思维为核心的深度教学有很大差距,同时也未能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学生背离教育教学的价值追寻,也未能从历史学习中理解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与价值,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20世纪50至60年代,英国教育界针对历史学科教育掀起了“新历史科(New History)”运动。该运动主张“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1]。我国的历史教学目标也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达成一致:达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理应是历史学习的意义[2]91。
历史教师需要用心和实际行动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现有的学习问题,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都要引起高度注意。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需要认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既然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教师成绩的取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以学生为依据,那么教师的成长理所当然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高中历史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示范者。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则在于教育关心的教育内容的内在价值[3]。
二、诊断问题,促进课堂教学不断完善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在全国各地的逐步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迈向了新的征程。但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面临着课程改革的重重困难,各种教学问题依然存在,教改之路任重道远。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
部分教师往往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却经常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背后付出的努力。一份份作业收上来,一张张试卷改出来,一道道试题批出来,教师、家长和学生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作业和试卷上的分数。因为历史学科属于文科,所以不像理科那样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与技巧等,甚至只看到学生写错字和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等一些基本的问题。很多历史教师对高阶思维缺乏重视,甚至从未有所提及。有的农村历史老师表示,现在的农村学生素质普遍较差,教师要想保证学生考出好成绩,只能逼学生背[4]。
有的教师单纯以分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成绩不及格就说明学生不努力,几乎完全否定了学生在背后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显然,这是一种不妥当的做法,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轻视全面的素质培养
历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多的是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追寻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尽管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但传统应试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仍然存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依然以考纲为教学方向,以灌输和接受为主要教学模式,甚至开展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固然也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一节历史课中,教师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为了突出和掌握重难点知识,围绕考纲不断开展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茫茫的题海中反复加强训练,只为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使学生最终变成一个“应试机器”,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在长期的机械化训练中,学生也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之感。此外,随着2022年历史新课标的颁布,“跨学科学习”吸引了教育界的关注。笔者一直关注着“跨学科学习”,认为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不分家,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课时,会去找政治学科的《改革开放》;讲授《近代城市化》一课时,会去找地理学科的《城市化进程》。通过找寻各学科知识的融汇点,去尝试实践“跨学科学习”。当然,学科融合不仅是文科学科之间的融合,还要与理科学科进行融合;除了要关注新知识的学科融合,也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学科融合。
(三)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制订不全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5]。但是在一线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方面还有较大的不足。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与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本身,以及如何将历史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只重视实现三維教学目标中的前两个维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引导。在越来越重视学科育人的今天,教师只盯着基础知识而忽视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与预期教学目标必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也并未真正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例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这一课时,教师主要给学生讲解和分析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尤其是甲午战争给近代中国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一知识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在甲午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丁汝昌、邓世昌等,却因为不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教师在讲述时只是一扫而过,并没有深入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品质。然而,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闪耀的光辉正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优良品德,也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一个切入口,更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鲜明体现。学生敬重英雄人物,想要去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事迹,以他们为学习榜样,但有的教师的教学却忽视了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觀念的培养,没有全面反映出本课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也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够科学全面,从而错过了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时机。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以历史意识为动力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习[6]。
三、改善教学,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
针对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使学生的成长。
(一)加强全面了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高中生的学习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多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和完善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组织教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情况,及时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指导学生加以改正,当好学生学习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指导者。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的精神、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潜在价值。历史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历史学家所确立的历史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历史事实之于今天与今人的意义[2]93。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历史知识,高中还要学习类似的知识呢?”其实,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历史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应该好好关注一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重视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取好成绩,而是要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高度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凸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布置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课后作业时,可以改变以往的习题训练形式,布置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创新性作业——情景剧编写。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请以郑和下西洋的事件为背景,依据相关史实,选取其航海过程中的一个停留点,以尊重包容为立意,设计一段情景剧台本。要求主题立意表达鲜明、内容符合事实、人物关系清晰、台词符合时代背景。字数800字左右。此项作业的目的是通过情景剧的编写,让学生体悟郑和下西洋不仅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还给世界人民带来积极影响,感受中国智慧。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历史情怀的感受
历史教育的实现,需要学生的“体知”,育人的有效途径是“以人育人”。有的学生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感到索然无味,但对课堂以外的历史知识则比较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学习的历史知识没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大的动力[7]。课堂上的历史知识的“高大上”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无法产生心理共鸣,但如果能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找到与历史交流和接触的桥梁。因此,教师可适当开展历史实践活动,以生活经验为桥,以历史知识为本,带领学生开展历史研学之旅,将学生带进奇妙有趣的历史学习中。如到博物馆去感受历史的气息,到名人故居或者纪念馆去“穿梭时空”,抑或是深入生活中去探访民俗历史的发展轨迹等,这些活动都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到秦汉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学习。通过亲身参观体验,相信学生会对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文明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不是仅限于课堂书本内容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会更浓,从历史学习中获取的知识也会更多。新高考命题指向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因此让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进行历史学习势在必行。
在教改之路上,我们追寻的是人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达成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历史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针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D.Thompson.理解过去:程序和内容[J].叶小兵,译.清华历史教学,1996(7):5.
张汉林.论有意义的中学历史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0):91,93.
戴维·卡尔.教育的意义[M].徐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
游美云.农村初中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对福建省屏南县初中生的调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徐赐成.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构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2):5.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M].吕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