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媒体意识形态舆情管理困境与提升之策

2023-06-08杜积西吴晨曦

今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杜积西 吴晨曦

摘 要:近年来,涉高校舆情多发,部分情绪化言论隐含着意识形态风险。高校媒体是面向青年群体,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但是,部分高校媒体存在组织管理不善、内容选题不当、舆情应对不力等问题,亟需整改。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媒体在运作中,要抓好队伍建设、更新话语机制、优化传播格局,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旨在构建优质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媒体;舆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5-0005-05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路径研究”(19CZZ014);2019年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平台开放课题:“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生态环境研究(KFJJ201902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重大时政议题在青年网络社群中的多元话语建构研究”(22SKJD102)。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约有4183万人,“网生代”青年群体已经成为我国舆论场中较为重要的舆论力量。但是近年来,涉及高校的负面舆情多发,诸如师生安全、师德失范、青年心理问题等热点频频出现,引发舆论哗然。此外,部分社会敏感、冲突性事件也常影响高校舆论场,少部分极端言论甚至冲击着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不仅使高校既有的舆情回应与情绪疏导效力被削弱,也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是连接国家、社会与个人的重要纽带[1]。在互联网传播格局下,意识形态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意义的持续生产,并通过有效途径使公众更易理解和接受[2]。高校媒体在青少年意识形态引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部分高校媒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应对负面舆情时存在诸多问题,管理机制、话语方式难以妥善应对高校舆情风险。因此,部分高校媒体亟需整改。

一、高校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

意识形态代表着政治旗帜、道路和方向。网络空间不仅是“Z世代”青年群体发表言论、抒发情感的重要集散地,也是高校师生思想的交汇地和舆论的生成地。网络的多节点属性使得高校舆论引导的对象愈发社交化、隐匿化,舆论观点、意见的分布场域呈现出分散特征。

(一)信源多发背景下,存在主流话语到达率削弱之困

网络空间中信源呈蜂窝式增长,虽然彰显了传播赋权下的个体价值,但是,也削弱了主流话语在热点舆情事件中的到达率。一方面,高校学生属于“网生代”群体,他们多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但是,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碎片化、鱼龙混杂的信息和数据,这对部分缺乏辨别力、控制力的青年来说,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陷入“信息茧房”,无法接收到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分布式、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主流话语的到达率,并且,部分学生存在好奇和叛逆心理,往往容易对非主流文化产生认同,因此,涉及社会敏感、热点事件的高校舆情偶尔会呈现出负面情绪集中的舆论状态。

(二)多元话语影响下,存在主流话语传达效度减弱之忧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部分西方国家借助信息技术和内容创作优势,不断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近年来,虽然许多公众对部分负面宣传有所祛魅,但是,少数境外势力仍然利用关键事件以各种方式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导致主流话语的传达效度存在削减的风险。一方面,国内外公知群体的活动具有话语隐蔽性、强组织性等特点,部分群体会在国际舆论场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击,在国内舆论场进行隐性价值观传播。他们往往利用带有情绪化倾向的词汇,对部分负面敏感事件进行渲染,故意挑起社会矛盾,并且,善于利用各类历史纪念节点,歪曲史实、扭曲真相,故意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另一方面,他们将部分内容包裹在科学传播的外衣之下,以科普的方式诋毁我国的社会制度。比如,进行科普宣传的“回形针”“大象公会”等组织,所传播的内容对思维意识尚处于塑型期的高校学生来说,迷惑性高、危害性大。

(三)后政治冷淡主义影响下,存在引导话语信度削减之挫

后政治冷淡主义既保留了政治冷淡主义关涉自身生活、疏离政治生活的特征,又加入了新的政治抗争形式,形成了“柔性对撞”,即通过娱乐消解政治、通过经济化解政治、通过社会反讽政治[3]。互联网空间中,热点舆情具有突发性、情绪性的特征,并且,后政治冷淡主义思想会影响青年群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社交媒体舆论引导话语的传达信度。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分享政治意见的平台,但是,也容易导致网络政治泛化现象。比如,部分政治信息以碎片化、图片化形式进行传播,存在将严肃的政治信息娱乐化、迷因化传播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受后政治冷淡主义的影响,面对社会问题时可能会对主流舆论引导产生质疑。比如,部分高校学生霸凌事件常会引发舆论过度解读,导致一些学生对校方甚至国家、社会产生不信任。

二、现阶段高校媒体阵地建设面临的困境

高校媒体阵地包括多方组织力量,比如,高校社团媒体、党组织机构媒体、高校自有媒体等,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舆论引导的首要媒体,也是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载体。然而,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多重风险的背景下,近年来相关媒体也频频因队伍建设、组织管理、内容审核等方面存在不足,而陷入舆论引导力弱化的困境。

(一)工作人员党性素养不足,易陷入组织管理困境

高校媒体阵地是扎根于青年群体的重要媒介组织,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相关媒体、社团组织工作人员也应具备较高的党性素养、内容创作素养。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社团疏于人员的培养和干部的选拔,导致团队整体的思想管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懈与怠慢,部分高校社团不时被爆出弥漫官僚主义的负面舆论。比如,2018年,廣州某大学学生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公示了对学生干部的任命,特别标注了学生会相关职位为“正部长级”“副部长级”等内容,发布后被网友批判过于官僚主义,缺乏大学自治精神;同年国庆节期间,成都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社团群中询问开会时间时,被该社团中的学长、学姐指责“要注意自己身份”,引发了舆论关注,随后该消息被校方辟谣。类似案例表明,部分高校社团内部的人员组织存在管理困境,一方面,存在社团干部选拔评价标准体系建设问题,需要社团自行检查是否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拉帮结派”的错误行为,并积极纠正;另一方面,社团的组织学习存在未制度化、常态化的情况。相关问题如果不及时反馈、解决,就会导致队伍管理困难、工作推进迟缓、人员党性不足,甚至最后与学生群体脱节,引发涉高校社团的负面舆情。

(二)工作队伍政治素养欠缺,易陷入选题不当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4]。高校学生是高校社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的首要受众,因此,高校媒体必须重视所发布内容的选题设置、观点导向。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社团的学生干部与审核人员未清楚认识到高校媒体工作的极端严肃性、重要性,部分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不强、党性修养不高,导致部分高校媒体出现了选题导向偏颇的问题。比如,某大学团委在微博发文中多次提及与“中华民国”相关的内容,被舆论质疑“是一个两面人培训基地”,导致该校的舆论应对陷入被动。此外,高校媒体在审核环节应层层把关,尤其要重视选题内容是否对青年群体具有意识形态引导作用,确保信息来源的正确性、专业性。但是,部分高校媒体在选题过程中只关注话语信息,不关注文献历史、内容来源,叠加审核疏忽的失误,容易导致选题内容失当。比如,2019年,某大学官方微博引用言论不当,称“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引发网友跟帖指责高校传播错误价值观。此类案例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社团在组织队伍的政治意识建设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因此,在内容选题环节,信息管理部门、编辑部门必须在进行政治教育、内容核查等工作时,做到同步审核,及时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审核作用、把关作用,避免陷入选题失当的困境。

(三)媒体队伍话语机制落后,易陷入语言失灵困境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际上是“以情感生情感、以情感促信仰”的过程,是一种超越知识、技能的价值体系和理想信念的塑造活动,需要借助知识输入和技能辅助,但是,又不能等同于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因此,高校媒体在传递主流价值观时,既要讲方法、讲效率,又要动情、动心。但是,部分高校媒体在推送信息时,往往难以精准把握“情理”尺度。一方面,在推送涉及党史、国家政策、会议等信息时,过于刻板、僵化。比如,许多高校在传达国家重要政策时,往往是复制、粘贴式地照搬政策原文,没有进一步通过表格、图片、H5等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忽略了对政策重点的解读,也忽略了青年群体的阅读习惯,这种单向度的传播方式不利于青年群体正向吸收政治信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媒体在传播严肃信息时,为使语言活泼存在言论过于调侃、戏谑的问题。比如,某高校团委曾发布了一条恶搞微博“每日一笑,趴在草地上的邱少云对战友说:我有预感,我今天要火”,该信息同时恶搞了我国多名烈士,枉顾历史的严肃性与深刻性,不仅不会获得青年群体的共情,甚至会引发负面舆情危机。由此可见,高校媒体机构的话语机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何避免信息传播“过度”与“不及”,精准把握与青年群体沟通、交流的量度,是未来高校媒体内容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组织舆论应对机制落后,易陷入舆情应对不力困境

多数高校媒体是由社团直接管理,内容审核、意见收集、舆情应对往往隶属于不同的社团部门,因此,内容的发布端与舆情的反应端常常依托两个独立的运作机制。如果这些社团部门平时的交流、互动不够充分,很容易导致内容生产与评论反馈出现脱节、滞后等问题。当涉高校负面舆情出现后,内容生产端如何进行信息披露,舆情应对端如何进行舆论分析,能够深刻体现相关组织的舆情应对机制建设是否完善。比如,2020年7月,网传一名在校大学生因触犯刑法获缓刑一年六个月,其学校研究决定给予他“留校察看”的处分。该事件引起网络热议,网友普遍认为校方的处理结果“太过包容”,而十天后,该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才发布了对该学生“开除学籍处分”通报以及相关情况。虽然最后校方对此次舆情危机做出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负面舆论带来的形象损失,但是,在舆情处理中存在半夜发布通报、通报对舆论关切问题语焉不详等问题,没有正面回应舆论。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媒体的舆情应对机制存在关键时间缺位、关键问题回避等不足。如何提高舆情应对的及时性、精准性,如何在第一时间协调内容生产部门与舆情监测部门提出最佳方案、疏解公众困惑是未来值得深入讨论的关键性问题。

三、高校媒体阵地的意识形态舆情管理提升之策

(一)抓好队伍建设,筑牢高校媒体阵地意识形态基础

高校媒体阵地要做好舆论引导,避免负面舆情,必须强化人员管理与队伍建设,抓好用人、管人这个基本方面。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带头作用,牢牢把握高校党委对高校媒体信息传播工作、价值观引导工作的领导权,搭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底层架构,尤其是要强化对内容创作端口工作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相关内容与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育等相结合,全面提升内容创作端人员的政治素养,从而使高校媒体真正做到在网络突发舆情中、关键问题上、重点事件上敢于发声、积极发声、正确发声,引导青年群体在重大原则问题面前坚定立场。其次,要不断强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建设。高校党委要严格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尤其是在发布涉及政治、教育等关键领域的相关内容时,必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制,层层压实各级审核部门的核查职责,做到零误差、零失误,真正提高各环节工作的有效性、正确性与专业性;坚持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协调会议,形成沟通无阻、工作高效、导向正确的良性工作机制,真正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人员配备充足、内部结构合理、能力素质突出、勇于担当奉献的高水平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最后,要持续、深入地在阵地队伍中开展学党史、悟思想活动,使高校媒体工作人员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旗帜坚定地抵抗境外思潮的冲击,坚持唯物史观,尊重民族英雄。

(二)更新话语机制,提升高校媒体的内容影响力、舆论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體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因此,高校媒体要优化话语传播机制,更新话语体系,提升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输出能力。尤其是高校官方或相关社团要充分探索互联网发展规律,了解青年群体的媒体使用习惯,善于利用和管理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账号,用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适度调整、优化内容,高效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具体而言,就是要切实提高内容编辑人员的语言精炼能力,善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史档案等内容;提高多模态语言的驾驭能力,增强意识形态理论传播的立体感、丰富度和生动性;提高隐形语言的驾驭能力,灵活运用校园文化语言符号、场景语言符号、节日仪式语言符号,从而提高舆论引导力[6]。

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此,高校媒体在调适话语机制的同时也要切实强化内容审核把關,避免发出的信息存在负面价值倾向、违背唯物史观的错误内容,还要善于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及时掌握并预判高校师生的舆情动态,对青年群体关注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查、及时分析、及时发声,构建畅通的师生、社团、党组织循环沟通渠道。

(三)优化资源配置,构筑线上线下交互协同的良性传播格局

良好传播生态格局的建立要讲对策、讲方法。高校媒体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不仅已成为青年群体表达言论、抒发情感的重要集散地,也已经成为高校师生思想的交汇地和舆论的生成地。因此,建设高校传播生态首先要适应、把握互联网传播的基本趋势。一方面,高校媒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创作积极性,在把握好队伍培训、内容审核的基础上,让社团学生的内容创作拥有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关注青年群体信息接收方式的变化,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7],比如,加强与优秀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对接与合作,善用网络资源,以高校的人才资源、学术资源为基础,培育属于高校媒体的意识形态引导意见领袖。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媒体作为思政教育、价值观教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作用,做好网上与网下联动的教育引导,避免出现侧重单方面的内容建设或只注重线下实践组织的割裂状态。并且,要积极通过舆论宣传、历史讲解、文化熏陶、举办活动等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方式,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充分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生活与日常实际生活中。最后,要深入分析青年群体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规律与使用习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新兴媒体形式的融合工作,让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领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要使青年群体能够自觉鉴别、抵制境外不良思潮,主动自觉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8]。如今,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而高校媒体作为重要的沟通媒介之一并未完全发挥出引导和教育作用,导致主流话语的到达效率、传达效度、话语信度都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高校媒体必须牢牢守住意识形态的“责任田”,切实加强队伍和组织建设,坚守红线,优化形式,提升效率;通过深入贯彻全程、全员、全方位、全阵地育人的“四全”育人目标,协同合作、统筹推进,构建优质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优质线上内容与趣味线下实践的全过程,切实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个人的爱国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积极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许哲,吴家清.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自媒体语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脱媒”困境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52.

[2] 张爱军,王洋.社交媒体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疏离与调适[J].天津社会科学,2021(2):35-43.

[3] 张爱军,秦小琪.“网络后真相”与后政治冷淡主义及其矫治策略[J].学习与探索,2018(2):61-68+175.

[4]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增强政治意识[J].求是,2016(9):29-31.

[5]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 陶达.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性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70-71+78.

[7] 安理,叶婧.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42-48.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0.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