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中健康意识的景观设计
2023-06-08任佳伟
任佳伟
摘 要: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其目的在于通過优质健康的社区环境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引导人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基于此,本文从人的健康需求出发,对城市社区景观设计中健康意识的由来、城市社区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原则进行了分析,指出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应遵循人的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及周围环境适应性原则,基于人的知觉、感觉、肌体健康等不同层面进行景观设计与布置,旨在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帮助社区居民恢复或保持身心健康。
关键词:城市社区;健康需求;知觉健康;感觉健康;肌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5-0132-05
一、引 言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大国国民健康保护体系,“健康中国”战略由此应运而生。“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对近年来呼声渐高的健康园林和健康景观等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健康园林、健康景观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系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应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在景观设计中深入贯彻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景观的健康功效,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二、城市社区景观设计中健康意识的由来
(一)城市景观设计中健康意识的渊源及发展
1.“健康”的内涵
“健康”一词的定义出自世界卫生组织,从生理、心理以及人与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对“健康”一词进行了较为全面与合理的定义,具体释义为:“一种完整的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状态”,该定义的缺憾在于没有体现对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视。事实上,人作为生活在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复杂环境下的个体,其健康必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我国传统医学对健康这一方面的描述则更为全面,认为人要实现健康、祛病延年,就必须使自己的身心与外在环境处于和谐状态。《黄帝内经》提及,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会促进病体康复,强调“夫精者,神之本也”[1]。清代养生名著《寿世传真》提出,维持健康生命的关键在于保全精气神。
2.古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健康意识
我国早在古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已经有了健康意识的萌芽。受传统医学文化的影响,古代的园林设计者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作为重要的造园准则,将修身养性、改善健康等理念融于造园实践中,根据传统医学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主张,在园林中建造了亭台、长廊、水榭、阁楼、小轩等多种类型的养生建筑,并借山石、花草、树木及流水等自然之气,实现人与天地的沟通,使人在通达圆融、开放澄明的豁达境界中,得到身心的滋养。清康熙年间的《芝径云堤》一书中所描述的避暑山庄:“草木盛,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2],由此可见,古代在园林建设中的养生思想是有迹可循的,绝非无稽之谈,足见古代园林设计者对园林景观健康养生功效的推崇。
3.城市景观设计中健康意识的发展
到了现代,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与物欲膨胀引发的社会精神危机交织,对现代社会群体的生存环境、生理及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城市人居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克,他提出居民健康、各种病理与城市人居环境密切相关,不过这一时期,西方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态规划设计领域[3]。
我国学者也已意识到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状态等问题对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围绕园林景观与人们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2009年,以健康园林为导向的研究曾一度成为国内专业权威期刊《中国园林》的热门议题,随后十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建设健康环境。2018年第八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以及2019年CELA国际会议分别设置了与“健康园林”和“健康景观”相关的议题。这些现象表明,公共健康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健康园林”“健康景观”等议题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引发学界共识。可以预见,以人的健康为基本需求进行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将成为现阶段及未来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城市社区景观设计中健康意识的发展
“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中,他将社区描述为综合各种社会群体与组织的某种生活驻地。一提及“社区”,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居住区”,“居住区”指的是被城市街道包围的,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及相应配套设施的独立地区。关于社区与居住区的关系,迄今尚未有明确的阐释。但是,从现代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一个社区通常由所在区域的若干个居住区、聚落空间、诸多服务系统等共同构成。当下,随着城市化的高度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美宅和花园兼具的社区居住环境。正如弗兰西斯·培根在《论园林》一书中对理想家园的描述:“人类先造美宅,再造花园”。社区环境作为承载社区居民生活及各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场所,其景观设计和塑造形式会对参与者或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在人们追求良性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过程中,社区景观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在我国早期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中,健康意识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首先,这一时期,随着“健康城市”理念的引入,“健康住宅”和“健康社区”等概念相继被提出,我国开始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并在国内推行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北京东城区和上海嘉定区是最先开展试点工作的两个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直到2006年,我国进行试点建设的健康住宅项目已有34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积水潭医院附属绿地,该项目景观建设主题为保健和康复。其次,这一时期,社区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深受健康思潮的影响,很多社区开始通过提升绿化率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但是,这一时期过分强调将园艺绿化作为景观布置的重点,忽略了景观规划设计中空间的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使得社区景观缺乏个性。
综上所述,在坚持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健康景觀可以被看作是从“人的角度”去设计社区公共空间,满足人对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及心理健康的现实诉求。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园林养生功能的实现、医疗机构康复景观的建设以及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对城市社区健康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期待通过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的探讨,丰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供有益借鉴。
三、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城市综合环境面临极大的挑战。德勤咨询发布的《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人口约为1.6亿~1.7亿,高血脂人口约为1亿,糖尿病患者约为9240万人,超重或肥胖症人口约为7000万~2亿,血脂异常人口约为1.6亿,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中国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84.50%,中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高达22%。此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对中国2.7亿在校学生的调查报告和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均显示,青少年的贫血率、肥胖率、近视率也在不断攀升。
这些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国人的健康状况不是很乐观。除了生理健康问题之外,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状况也不乐观,精神疾病、抑郁症等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升高。因此,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和改善国人体质、促进国人身心健康已经刻不容缓。健康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通过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的景观资源、借助园艺活动和户外健身,能够起到预防多种病症和促进恢复的作用。比如,在办公场所、餐厅或居住区周围设计优美的花园,让人们有机会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享受宁静,从而舒缓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释放不良情绪,避免坏心情、强压力的日积月累,起到维护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作用。
基于健康意识的社区景观设计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以人的生活健康性和舒适性为落脚点。它主张多层次地考量人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通过健康空间、场景的营造和活动场所的建设,为人们营造出更加健康、宜居的环境,增加人们日常锻炼的便利性,提升人们精神的愉悦性,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原则
(一)要考虑人的生理适应性
生理适应性指通过人体感官来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以提高人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4]。因此,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首先可以从人体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为切入点进行设计,比如,设计冷暖色彩丰富的娱乐区,增加视觉享受;设计流水叮咚、音乐喷泉等,提供听觉享受;设计健康步道,提升触觉感受;配置一些在不同季节开放并散发芳香的花,提升嗅觉体验,为居民创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其次,可以针对老年人、中青年和儿童等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以及健康人群、残疾人群等不同身体状况的群体,在社区内设计不同的设施,将社区打造成一个可以供人们居住、休闲、健身、聚会交流、舒缓压力的综合性场所。
(二)要考虑人的心理适应性
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人的生理健康,还要考虑人的心理健康,并通过满足人的心理诉求和精神需求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比如,在进行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时,应考虑人对社会交往、空间私密性、领域感以及归属感等一系列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对空间进行围合、分割,设计出一些半私密或半公共的空间;同时,还要考虑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增加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放松心情。
(三)要考虑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城市社区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除了要考虑健康要素之外,还要考虑设计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一方面,城市社区景观设计要结合周边的自然情况、气候情况对社区日照、通风、土壤条件、植物生长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景观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与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性,进而避免社区景观设计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城市社区景观设计还应考虑社区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惯、民族习惯及宗教信仰等,确保健康景观不与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冲突,从而为人们创造真正可以融入其中、释放压力的环境。
五、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策略
(一)从人的知觉健康层面,营建社区景观
知觉反映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活动,它与感觉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比感觉更高级,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而感觉只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5]。当人置身于城市社区之中时,人脑对社区景观的整体感知会影响他的主观思维,使他对景观“是否健康”作出整体判定。因此,城市社区景观设计应立足于整体,通过整体健康环境在知觉层面营造“健康”的氛围,使人们能够在精神层面产生自我健康意识。古代园林设计者为了实现人们的知觉健康,常借自然之气以及自然之山石、树木等进行园林设计;当代城市景观设计者可以借鉴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这种做法,巧借人工,营造知觉健康氛围。
1.基于健康意识对社区景观进行整体框架设计
首先,应将促进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的改善作为实现社区景观健康功能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将社区打造成为一个集身体锻炼、休憩养神、聚会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比如,设计一个贯穿社区中心的绿道作为共享空间,围绕这个共享空间布置幼儿园、托儿所、住宅、老年活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儿童娱乐器材、饮水处、洗手间等配套设施。这种设计安排,可以为散步健身的老人、嬉戏玩耍的儿童以及上下班的人们提供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让人们享受淳朴而又温馨的时光。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社区日照情况布局活动场所。其次,应尽可能地对社区进行内外空间区隔、规避噪声,并以解决机动车流线和生活流线重叠为切入点,在社区外沿规划机动车流线,确保机动车不进入社区,从而为社区居民营造安全、安静的生活氛围。
2.基于健康意识对社区绿化系统进行整体设计
以往的社区绿化系统设计,主要以住宅楼之间、道路中间布置绿化带和草坪为主;而基于健康意识的社区绿化系统设计,旨在将社区打造成为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大型绿色庭院。因此,社区绿化系统的整体设计要在依托传统绿化手段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其他可行方式。比如,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垃圾回收间绿化等,让绿化渗透进社区景观的各个角落,实现绿化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二)从人的感觉健康层面,营建社区景观
感官刺激会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产生直接作用。有研究表明,人主要通过视觉间接感知和接收物质世界的信息,那些景色优美的空间会在人的大脑深处留下深刻印象,提升人的视觉体验。听觉会影响人对外界事物和周边环境的认可度,当人听到悦耳的声音时,往往会产生快乐的感受;但是,刺耳的声音则会让人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比如噪音,通常会让人心烦气躁。嗅觉会影响人对周围环境的体验感,芳香的氣味通常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但恶臭则会让人心生不快。恰到好处的触觉享受可以使人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亲切感,让人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因此,基于健康意识的城市社区景观设计应营造让人感官舒适的氛围。
从视觉层面来讲,可以增加社区景观内容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根据社区所在区域的特点,增加一些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和绿化,会给人们营造出美好的视觉感;同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设计差异化的视觉景观。以老年人为例,这个群体对色彩的辨识能力和对冷色调的敏感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对社区景观要素进行配置时,应适度选择一些暖色调、具有较高亮度和色彩饱和度的植物,比如,红色的牡丹和木槿等,黄色的金钟花、菊花等。听觉层面,可以增加防噪景观设计,减少社区噪声污染,比如配置具有较大叶面积、茎叶柔软的植物和大面积的绿地等。同时,传统医学认为柔和悦耳的声音具有养生作用,因此,在进行社区景观设计时可以营造优美的声音环境。比如,在社区内配置芭蕉叶或竹子等,这些植物在有风或有雨时会碰撞发出声音,营造出雨打芭蕉、风吹竹响的独特意境。嗅觉层面,针对现代人免疫力有所下降的问题,可以在社区增加一些薄荷、桂花等康复性景观。薄荷具有独特的杀菌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记忆力,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益;桂花则能安神,帮助人们消除疲劳,对上班族、青少年等都有益处。此外,还可以增加社区触觉景观的设计,比如,在社区内的步行道上铺设鹅卵石、马赛克等具有触觉敏感特点的材料,在儿童活动区或健身区铺设塑胶地面,在社区主要景观附近铺设木质的小桥、木质扶手等,增加人们的触觉体验。
(三)从人的肌体健康层面,营建社区景观
人的肌体健康应顺应劳逸结合的规律,这一点在古典园林中可见一斑。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它倡导园居生活,园中安排有供劳作的园圃、书屋和四季葱茏的植物,不仅能让园居者劳形舒体、适度锻炼,也能让园居者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景色,还能在琴棋书画中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
虽然现代城市社区空间有限,但是只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样也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的园居生活,因此,城市健康社区景观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应的肌体活动场所。首先,针对儿童,要按照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儿童三个标准进行游戏活动场所的设计。针对需要家长陪伴的幼儿,采用塑胶铺装活动地面,布置沙坑以供幼儿游玩;针对学龄前儿童,布置跷跷板、秋千等游戏设施;针对儿童,布置小型球场,活动场地的植物配置要以无刺、无毒、无臭为前提,标识牌则可采用卡通图案;真正为儿童打造健康的、有童趣的活动场地。其次,针对青少年,要考虑他们对私密性空间的需求,利用花架、亭廊等具有庇护效果的景观进行空间区隔,并布置休息设施,以供他们聊天交流。再次,针对中青年,要考虑他们上班工作繁忙的特点,在社区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羽毛球场以及健康步道等,引导他们参与邻里交往,积极进行身体锻炼,提高他们的肌体健康。最后,针对老年人,设置棋牌、广场舞、太极拳等休闲健身场所,场所的地面采用无障碍设计并做好防滑处理,确保老年人活动时的安全;针对老年人易患多发性疾病,配置有预防或恢复作用的健身器材;还可以在社区开辟小型的园艺空间,定期组织社区中的老人修剪花草,让老年人享受适度的园圃劳作之乐,鼓励老年人交流分享劳动成果,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机会,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六、结 语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景观会影响社区居民的居住体验,高质量的社区景观可以起到愉悦居民身心、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积极作用。基于健康意识的社区景观设计将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强调社区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和健康性,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但是,目前的社区健康景观设计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还不能充分兼顾不同居民群体的健康需求。未来,社区景观设计应当以人文关怀为基点,不断进行优化,将各种优质的健康景观带到每个居民身边。
参考文献:
[1] 李明霞,周志钦.论健康概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7):573-575.
[2] 张学玲,李雪飞.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健康思想研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6):28-33.
[3] 潘锋.健康景观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 张英杰,施海颖,程宝栋.城市绿色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21,34(2):8-13.
[5] 王淑娇.基于人性尺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景观设计研究评潘锋教授《健康景观设计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4):181.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