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指导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2023-06-08聂菲

求知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关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课内外读本的能力。低年段小学生正处在积累语文知识的阶段,教师优化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立足阅读教学目标,从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角度出发,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聂菲(1997—),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低年段学生来说,科学的阅读指导教学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衔接课内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观念或方法上的误区,导致阅读指导课的效果不理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阅读指导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分析阅读指导课不足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阅读指导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衔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立足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进行差异化阅读指导

小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阅读量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若忽视学生的基础能力,运用统一的标准去对待全部学生,就容易导致阅读任务偏离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课内外阅读积极性和对他们的阅读指导的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坚持差异化教学的思维,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进行差异化阅读指导,既要关注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差异,设计差异化的阅读任务和目标[1]。

以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的导读教学为例,该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节语文课程,包含《上学歌》和多张阅读图片,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上学歌》的内容,借助阅读内容强化自身对国家、民族和学校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本课教案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在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上的差异,在引入课外阅读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层次化的阅读任务。比如,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悉《上学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小学生的身份,使其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而后引入《一年级的小豌豆》这一描述一年级学生——小豌豆上学生活的课外读本,展示1—2个故事片段,进行如下层次化的阅读任务设计:(1)掌握《上学歌》的内容,能结合课内文本理解《一年级的小豌豆》的导读内容;(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上学歌》和课外阅读片段的共性;(3)运用自己的语言分享片段感悟,产生阅读课外读本的兴趣。通过差异化和层次化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适应阅读教学的节奏,奠定阅读基础。

(二)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导向引进阅读资源

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阅读能力上,也体现在知识储备上。部分教师在开展阅读指导时,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而是选择难度较大的阅读内容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缺乏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这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引入丰富的阅读资源,包括课程资源、文本阅读资源、阅读指导资源等,在科学选择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和全面性[2]。

以《乌鸦喝水》的教学为例,該课是改写自《伊索寓言》的寓言故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习和掌握阅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设计该课教案时应基于这一能力目标,科学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比如,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微课构建高效的阅读指导课堂,首先为学生梳理《乌鸦喝水》的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明确故事走向;然后借助微课,展示本文哲理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了解寓言故事将哲理蕴藏在故事中这一特点;最后在《伊索寓言》中选择一则内容简短、便于低年段学生理解的故事,如《好事和坏事》等,引导学生模仿微课中的推理过程,对故事中的哲理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实现课内外文本的良好衔接,将《伊索寓言》引入阅读课堂,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指导的趣味性

(一)科学设计阅读问题,深化学生的阅读思考

设计阅读问题是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阅读指导课堂过度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教师往往利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提问缺乏科学性,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深入思考,这影响了阅读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应从科学设计阅读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课内文本的内容设计多元化的趣味阅读问题,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引入课外读本,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问题思维。

以《人之初》的教学为例,该文节选自国学读本《三字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初、善、教等生字,了解《人之初》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对国学读本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借助问题导向法,引入课外读本《三字经》中的其他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首先,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吗?”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人之初》,并让他们找到答案后相互分享和讨论。最后,教师进一步延伸内容,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帮助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阅读理解思维,使他们能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深化对课内文本的理解,同时向学生展示《三字经》的节选内容,如“昔孟母,择邻处”等,指导学生运用问题思维,进行拓展阅读,从而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二)优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趣味阅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教师在阅读指导课堂上忽视了兴趣的导向作用,设计的阅读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阅读兴趣不匹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理解和接受度较低,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优化阅读活动,做好班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摸底工作,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性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以《端午粽》的教学为例,该文是一篇富有趣味的儿童散文,借助包粽子的场景为学生介绍了端午节,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后,教师应推荐低年段学生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读本。基于这一课外阅读要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题阅读分享会。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本文内容,使其掌握生字词、完成课内阅读任务;然后鼓励学生回忆读过的课外书中是否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设计一次翻转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阅读过的课外故事或读本节选,并结合课内文章分享1—2句阅读感悟。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3]。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面对篇幅长且阅读难度较大的文本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生活化教学法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依据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度。针对部分内容复杂、难以理解的文本,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化教学法帮助学生解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阅读问题、运用经验解决阅读问题的思维,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科学性。

以《雪孩子》的教学为例,该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情节丰富的童话故事,将水形态变化的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之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体会童话故事主旨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知识理解故事情节。二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科学知识不足,在阅读文本中容易出现难以准确把握故事主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基于这一实际,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回忆冰雪融化的场景,帮助其调动生活经验领悟雪孩子不惜牺牲自己转变成水汽,最后上升化为云朵也要救小白兔的精神,加深学生对该童话故事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教师继续向学生展示其他运用到科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的童话故事,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阅读感悟

除了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阅读氛围,构建高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堂。这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以视频、动画或音频为载体,直观呈现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读本内容。

以《刘胡兰》的教学为例,该课主要讲述了刘胡兰同志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忠贞不屈、悲壮殉国的革命故事,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这一要求,借助视频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与刘胡兰革命故事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片段营造阅读氛围,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熟悉历史背景后再阅读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之后,教师为学生引入体现爱国情怀、革命精神的课外文本,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4]。

四、合理布置阅读任务,实现课内外衔接

(一)布置阅读探究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是巩固课内阅读指导效果的重要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布置课内外阅读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规律,适度提高实践类阅读任务和探究类阅读任务的比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借助诗歌表达了对雷锋的崇敬之情,鼓励学生学习雷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二年级学生对雷锋的了解较少,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立足学生的实际认识,设计探究类阅读任务。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课内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与雷锋相关的资料,收集其他作者赞扬雷锋的诗歌或散文,以培养学生运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积累阅读素材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类阅读任务,鼓励学生结合课内外与雷锋相关的读本和文章,以“我心目中的雷锋”为主题绘制图画或手抄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二)布置读写结合任务,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教学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培养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的科学阅读习惯。

以《羿射九日》的教学为例,该课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通过描述后羿射九日的故事,展现了后羿敢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小学生对神话故事具备较高的阅读兴趣,但是对中国古典神话故事的阅读较少,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将文本扩写成一篇通俗、便于理解的故事,以读写结合的方式突破古典神话故事的教学难点。此外,教师可以提供一篇课外神话故事,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将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如改写、扩写或缩写,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5]。

高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立足点,以提升课堂阅读的趣味性为牵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合理布置课内外阅读任务,从多个维度出发,突破课外阅读指导的难点和困境,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王明晗.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67-69.

黎敏.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探索[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扩展思维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704-707.

许再添. 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2571-2573.

杨亚彬.优化指导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15):68.

赵银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应助力核心素养提升[J].家长,2022(33):180-182.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