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探析

2023-06-07朱中原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职业农村

张 敏,朱中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研读中国发展历程,着眼当下发展,定位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自主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它必将为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指引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新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提高劳动者素养与促进社会就业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乡村振兴关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是脱贫后新时代大国之基固本大计。站在新发展征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思考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新发展,探究二者的合作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用发展的理念指引职业教育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用发展的理念指引职业教育意在强调职业教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顺应发展要求,探索发展特点,担负发展任务。十八大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呈现“大有可为”的态势。其一,明确职业教育特点,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发展。“2012 年以来,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创新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2]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逐步提升。据2022年《人民日报》北京5月28日电,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了解到:目前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2 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其二,实施提质培优计划,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总体要求与目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3]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并颁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好‘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4],强调要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其三,深化职业教育功能,建构发展新模式。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战略任务,要求“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5]。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引下,职业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积极探索如何助力区域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二)用“四个自信”的彰显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彰显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促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一方面,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6]践行总要求,在决战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农业发展提速增量,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另一方面,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总结经验,直面问题,重整出发,接续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7]做好衔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使命艰巨。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8]这为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目标。

二、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呈现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重在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优在专业针对性设置,强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在实施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拥有较为明显的价值呈现。

(一)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人才培养价值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人才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智能优势与智力支撑。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职业教育发展态势愈加强劲。在国家大力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市场需求日益激增,尤其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村,推进“三农”建设,落实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表现更加明显。职业教育积极为农业农村培养和输送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职业教育帮助无数学子掌握职业技术技能。通过“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实现脱贫加振兴,扶智创业促进农业生产。其次,用专业激活农业农村人才就业创业激情。2021年3 月22 日,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体系,共设立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1349 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 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在职业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定位农村,借助创业项目,打开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最后,职业教育提升学子思想觉悟,激发使命责任。在职业教育中注重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个体政治站位,明确担当,启发学生以所学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把握发展机遇,定位发展目标,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自我价值,成为有情怀有技术有担当的时代“新农人”。

(二)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发展规划价值

助力农业农村新发展,就要深入贯彻党的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指引,建设生态农村,强调在保护青山绿水间获得“金山银山”,科学定位发展优势,合理规划乡村发展。职业院校凭借自身优势,对引导农业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发展规划与技术支持价值。一方面,从宏观发展规划设计层面上看,职业教育要做到积极参与乡村发展整体方案设定。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师资力量优势,在合作中通过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主动下沉,为乡村建设献计献策,指导乡村精准把握中央发展要求,立足乡村实际定位乡村发展特色,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衍生发展资源,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发展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同时,“职业院校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的国家政策与地方的教育政策,让职业院校能够切实参与乡村建设的规划,从全局着眼来做好乡村振兴的工作与服务”[9]。另一方面,从微观操作实践层面上看,职业教育为乡村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发展指导与技术服务。职业教育中拥有大批“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能够直接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借助相关横向课题研究与实习实训,在为乡村多种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能直接为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户提供“靶向”技术服务,以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助力农业现代化。

(三)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文化引导价值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建设乡村文化既是广大农民群众个体内在精神需求,又是农村地区实现长期发展的驱动所在。因此,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应为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持与引导。一方面,职业教育以间接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有文化的新兴农业发展主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实现文明进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直接方式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党建共建活动、知识下乡活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相关文化培训,提升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改观。

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分析

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10]。因此,在探究乡村振兴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我们要立足职业教育实际,挖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与职业技术技能上的优势,在践行中建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多元模式,助力两者双向促进,同向发展。

(一)培养+培训,建构“双培”人才振兴模式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内涵,即“所称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11]。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认知到“双培”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就“培训”而言,意在凸显职业教育在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优势,旨在教会学生“做事”。但培训离不开培养,培养主要关注个体的“做人”,强调立德树人,注重品德修养。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除重视技术培训外,还要关注职业素养的习得、品德的修炼、理想的建构以及责任的担当。因此,将“培养”与“培训”有机结合,建构职业教育中的“双培”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赋能乡村振兴,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培育学生深厚的乡土情怀,理解乡村发展对于个体就业创业的优势,打开认知格局,担负起时代发展重任,做好投身乡村振兴的知识和思想准备;同时,着力“培训”,帮助学生在走进乡村发展的实践中,体会振兴乡村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拓展职业技能的实际效用。

(二)专业+企业+行业(以下简称“三业“),建构“三业”联动产业振兴模式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只有根据国家发展总体要求,定位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地方发展诉求与企业发展实际,对标行业最新发展走向,根据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定位,考量学生发展实际设置相关专业,才能使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尝试专业+企业+行业,积极探索“三业”联动的方式。结合实际,在“三业”联动中,注重专业带项目、企业进校园、行业定标准。例如:在上海教委指导下,相关职业院校积聚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专业+项目”,依托具体项目带来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其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9-2020 年间,利用产品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帮助云南16 个地州实现1300 万元经济收入。此外,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养模式,也充分彰显了行业要求在“三业”联动中的作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三业”联动定位农业农村发展,依托企业工作室进校园、企业讲师进课堂、“双创比赛”助力等方式,满足农村农业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室+实训室+工作室+田间教室(以下简称“四室”),建构“四室”结合助力文化振兴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中,帮助乡村实现文化振兴尤为关键。在实践中,要立足文化传播与创新,深挖职业教育文化振兴潜能,构建“四室”结合的模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体着眼于:在教室授课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思想觉悟的提升,强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党在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在实训环节中,将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代入实践技能操作中,培养学生职业认知,通过开展劳模进校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实训就是实战,让职业技能在实训中得到充分检验。在工作室(企业)实习时,强调学生要代入职业角色,主动学习企业文化,在实习考核中检验学习成果。在田间教室中,利用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学生支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走进乡村,借助采访驻村干部、调研当地文化发展现状、开展乡镇企业生产调研、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融入乡村经济发展中,成就未来“新农人”。

总之,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视域下,要积极思索如何从“大有所为”到“大有作为”,明晰自身在赋能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定位乡村五大振兴,结合发展实际,找准着眼点,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出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现代化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边疆治理现代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