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敷与中国式心理学
2023-06-07李炳全徐嘉骏
李炳全,徐嘉骏
(1.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肇庆 526061;2.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把中国发展道路总结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其实,中国心理学发展也存在“中国式”。“式”是指模式、方式、形式等。以此来看,“中国式”是指中国模式、方式、形式,即中国独有的或具有中国独特性的模式、方式、形式等。“中国式心理学”是中国模式、方式、形式的心理学,即中国独有的或具有中国独特性的心理学,其话语体系、研究对象、元理论和基本理念、方法论或方法等都具有中国独特性。
中国式心理学植根于中国文化,是从中国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土壤中自然萌发并演化而来的,而不是从其他国家输入(进口)、引进或移植而来的,是“内发性或内源性中国心理学”(杨国枢,1997),其研究对象是被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所共享的结构化的“历史-社会-时代”的稳定深层意义系统、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和反应模式。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平常心”、“顺其自然”、“恕”、“和”等。该系统和模式既经历长久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又被当代社会赋予新的意义或内涵,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和民族性格、价值观系统、致思方式或认知方式、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在当代中国人的塑成和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按照该意义系统对环境及其客观事物进行反应,但却并不知道这样的意义系统,即“百姓日用而不知”。
中国式心理学是在中国文化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同于主客二分的西(方)式心理学(汪凤炎,2019,p.81),是“基于第一人称视角的主客一体的心理学”(刘昌,2021,2022)。“第一人称”是个体从自我的视界去描述、看待、对待事物、事情或人,重视人自身的体验或体认。体验是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某种感悟和认知,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把自己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强化提升心理境界或精神层次。体认是个体通过亲身体验去认知、认可或认同。(1)其目的不是认识心理本质和心理活动规律,而是提升人的心理境界和精神生活质量或精神层次,使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2)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内省或反省、感悟和亲身体验。(3)其结果是个体通过体认把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如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悲观转化为乐观,把心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等(Li &Du,2020),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生体验,提高活动实效,实现生命意义或人生价值(米哈里,2017)。(4)其研究对象是主体自己的心理体验或体认,研究视界是主体的自我视界,研究者是参与者、体验者,而不是旁观者或局外人,因此,它突出主体性,强调自我感悟、体验和心理转化。
不过,以往人们对中国式心理学认识、研究不足,以至于中国式心理学发展比较迟缓。在中国式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潘菽、高觉敷等老一辈心理学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觉敷先生,不仅积极倡导开展中国式心理学研究,亲力亲为研究,而且积极组织研究团队,建设中国式心理学研究队伍。
2 高觉敷先生重视中国式心理学研究和建设的背景与缘由
高觉敷等老一辈心理学家对中国式心理学的重视主要基于如下几个密切相关的原因。
2.1 中国心理学之殇
1981年,时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的荆其诚先生出访欧洲时发现,国外同仁对中国心理学充满了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你们的心理学吸收了哪些中国古代的和近代的哲学思想……你们搞了30年心理学,你们的心理学有什么特点,与外国的心理学有什么不同”(荆其诚,1981;杨文登,叶浩生,2009)。这一问题中暗含着“除了西方心理学的东西之外,中国的心理学还有什么?”或者“中国的心理学中哪些才是真正的中国心理学?”这是令中国心理学人尴尬的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刺痛了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心,但也警醒和激励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自此以后,中国心理学人深刻认识到开展中国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并组织研究团队着力研究中国式心理学。高觉敷先生是最早重视、倡导、开创中国式心理学研究的前辈。
2.2 西式心理学的不足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西方,根源于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由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为标识,并且发展迅速,所以中国早期心理学发展主要学习西方的。另外,受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中国所形成的“科学”“民主”社会思潮的影响,包括当时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在内的许多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等对中国传统思想否定,造成历史与现代的割裂。在心理学上表现为,否定中国文化中心理学思想,由此造成中国式心理学发展的断裂。例如,唐钺认为,在以往的中国不存在科学,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因此中国心理学应牺牲中国文化思想的连续性以把科学作为一种现代的价值体系。这就导致中国早期的心理学对中国传统心理思想或理论的肯定、重视欠缺(杨鑫辉,1994,p.262)。这既造成中国现代的心理科学与中国古代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断裂(蒋明澄,1996,p.710;李炳全,2003),又导致它缺乏中国文化根基,未能反映出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心理特质,缺乏中国特色(汪凤炎,2019,pp.9-10)。这样的心理学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式心理学,而是中国的“西式心理学”(汪凤炎,2003),它所做的主要是验证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技术等,并不能真正弄清中国式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形成与发展规律、文化根源、内在机制等,缺乏文化生态效度(汪凤炎,2019,pp.9-10)。
高觉敷先生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研究,深悉西方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西方心理学不病在唯心主义,就病在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高觉敷,1986,p.14)。明确告诉人们西方心理学存在自身难以消除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他积极倡导中国式心理学研究,并组织研究群体或团队。在他和潘菽等老一代心理学家的努力下,与中国式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研究队伍快速壮大,中国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越来越多。
2.3 构建中国式心理学的必要性、紧迫性
如前所述,高觉敷先生等人认识到西式心理学不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优化与发展,那就有必要构建适合中国人优化和发展的中国式心理学。虽然我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然而它们在近代并未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体系(李炳全,2003),使得中国心理学研究步外国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的后尘,所研究的课题、采用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工具都是外国尤其是西方的。其实质是“外式心理学”尤其是“西式心理学”。
鉴于我国的心理学主要学习西方和俄国的心理学,缺乏自己的本土特色和理论体系,高觉敷先生等我国心理学前辈们充分认识到建立中国式心理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呼吁倡导开展这方面研究。高觉敷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众多的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虽然20世纪以前的中国古代没有心理科学这一概念,但是有丰富的影响深远的深邃的心理学思想(高觉敷,1985),对这些思想加以挖掘、守正创新性研究,对于走出中国心理学自己的道路是十分重要的(叶浩生,1992)。正是基于此,高觉敷先生大力倡导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积极推进“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建设(张晓旭,2010,p.36)。他在1951年翻译的《苏联心理学简史》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学习国外心理学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道路都不可偏废(彭运石,2013)。要建设中国式心理学,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心理学发展道路,就应将中国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中,用辩证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加以审视、批判和创新性发展(彭运石,2013)。
高觉敷先生的这一思想为中国式心理学研究、构建和发展指明方向,后来的许多心理学研究者都秉承这一思想,确立自己的中国式心理学研究之路。
3 高觉敷先生对中国式心理学建设的贡献
高觉敷先生对中国式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开展中国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高觉敷先生以身作则,带头开展中国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有影响力的丰硕成果(张晓旭,2010)。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上,他研究中国心理学史起步较早也很有建树(郭本禹,2017)。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讲授《心理学史》课程时,编写的《心理学史》讲义就包括中国、西方、苏联三大部分。中国部分包括古代和近现代两部分。古代部分论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初比较有代表性的重要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近现代部分包括两部分,分别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旧中国心理学和新中国心理学发展(马文驹,1987a,b)。这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对之后的中国式心理学研究起到了表率和启示借鉴作用。
他发表了多篇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方面的论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中国心理学史的对象和范畴》、《王夫之论人性》、《王充对太阳错觉的研究》、《荀子解蔽篇》、《论荀况的唯物主义心理学说》、《编写中国心理学史应如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这些论文有古代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研究,也有研究中国式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或元理论研究,还有基本理论研究,对开展中国式心理学研究极具指导、启迪价值(郭本禹,2017)。
1983年,他与潘菽先生合作撰写《组织起来,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积极倡议开展中国心理学思想理论的挖掘、整理、发展性研究。两位先生一起主编出版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这本书集收录了25篇当时有影响的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论文,是中国首部介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著作(郭本禹,2017),对研究中国式心理学具有开创和引导作用,弥补心理学史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对该课题有兴趣的研究者的急需(Brozek,严文蕃,1987),被当时教育部列为高校文科暂用教材,对人们了解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有很大贡献。
1985年,高觉敷先生主编出版的《中国心理学史》是一本较全面研究中国式心理学历史的学术专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自先秦至近代以来中国心理学思想的通史性著作(陈鑫鑫,2021,p.22),首部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的教科书,深得国内外同行的称颂。美国心理学家布洛泽克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在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工作史上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宝库的空白”(Brozek,严文蕃,1987;高醒华,1995)。该著作按照历史顺序对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重要著作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被许多高等院校作为教材,对之后的《中国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建立中国式心理学都极为有益,对人们了解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有很大促进与帮助。正因为该著作极具价值、特色和影响力,故被商务印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再版。该著作向世人表明,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有富有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理论,世界的心理学离不开中国式心理学。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包括中国心理学史在内的中国式心理学却鲜有问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对外国尤其是西方式心理学的不足的逐步认知和对中国式心理学的认识加深,中国心理学界逐渐兴起研究中国心理学思想等热潮。在时已耄耋之年的潘菽、高觉敷两位先生的积极推动和率领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短短五六年间,便发表了两百多篇有关中国心理学史的论文,出版了个人专著和集体“论文选”,为之后的中国式心理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中,高觉敷先生功不可没。
3.2 提出中国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
3.2.1 指导思想或元理论
高觉敷先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陈静,麻彦坤,2007;陈鑫鑫,2021,p.3;李娟,麻彦坤,2006;张晓旭,2010,pp.24-25)。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心理学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和最根本的方法(高觉敷,1984),因此,在心理学研究时,必须“坚持唯物论,坚持辩证法,坚持科学实验,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研究心理学,根据科学实验的材料研究心理学,使心理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高觉敷,1995,p.1)“就我个人来说,或者就我国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工作者来说,都深信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科学心理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只有这种思想,才能引导我们建立名副其实的科学心理学”(高觉敷,1986,p.474)。这为中国式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
3.2.2 基本原则
高觉敷先生提出了研究中国式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中国式心理学研究应坚持历史性原则、对立统一原则、综合性原则等。这些原则为中国式心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研究方法论和方法基础。依据这些原则,高觉敷先生强调要全面研究各方面的心理学思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都要研究,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心理学思想都要研究,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既要研究中国的,又要把中国的与西方的心理学思想或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为此他确立了比较研究法,即将中西方的心理学的概念、思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揭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意义。高觉敷先生的这些思想和做法,对于促进中国式心理学建设,打通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乃至于弥补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不足,架构中西方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与桥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晓旭,2010,pp.2-3)。
3.2.3 研究方法论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论和方法上,高觉敷先生认为,应把量化和质性研究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个,具体以那种方法为主,则要视材料和研究问题而定(高觉敷,1981;李娟,麻彦坤,2006)。心理学研究不能以方法为中心,而应以问题为中心,根据研究的问题、对象和内容选取恰当的研究方法,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而不能僵化机械地只认为其中的一种方法科学而采用它。心理学研究应采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策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主观方法(内省自陈)与客观方法(实验观察)相统一(张晓旭,2010,p.25)。
3.2.4 基本范畴
高觉敷先生确立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他把中国心理学思想归纳概括为天人、人禽、形神、性习、知行、理欲等范畴(陈鑫鑫,2021,p.3;高觉敷,1985a,b;马文驹,1987a,b;叶浩生,1992,1993),与潘菽先生概括出的基本范畴基本相同。基本范畴的确立是构建一门学科的奠基工程,高觉敷先生的概括对之后的学者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燕国材、杨鑫辉等都在高老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提出了各自的中国心理学思想范畴论(马文驹,1987a)。正是在高觉敷先生的开创引导下,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逐渐确立。
3.3 注重中国式心理学研究队伍建设
由于高觉敷先生认识到中国式心理学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队伍建设。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他在心理学史研究上,既强调研究西方心理学史,也注重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史研究,特别重视挖掘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在理论心理学研究上,既重视西方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也重视中国心理学理论研究。为此,高觉敷先生对西方和中国的心理学史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研究队伍建设都予以重视。他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既是研究西方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也是研究中国式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的学生的弟子中有许多成为研究中国式心理学的专家学者。
高觉敷先生在主持编著《中国心理学史》时,一开始就召集了很多优秀的有志于研究中国式心理学的专家,在编写讨论过程中又吸引了许多有为学者加入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大家庭(陈鑫鑫,2021,p.23)。著作写作过程既是一个长期的讨论过程,又是培养研究人才即建设研究队伍的过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高觉敷先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他人分享、探讨,起到了培养研究中国式心理学人才队伍的作用。参与该著作的作者及他们的弟子乃至弟子的弟子许多都成为研究中国式心理学的专家,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国心理学史》的编写,高觉敷先生邀请杨鑫辉先生到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工作。之后,聘请杨鑫辉先生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专门从事中国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高觉敷先生、杨鑫辉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南京师范大学成为西方心理学史和中国式心理学的研究中心,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人才,获得了丰硕成果。在高觉敷先生的影响下,南京师范大学学人叶浩生先生研究了儒、道、佛的文化心理、礼文化心理、中国神话中的文化心理等,提出了体知心理学理论;申荷永、汪凤炎、李炳全等建构了《中国文化心理学》;刘昌提出了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体验心理学的命题;郭斯萍、彭彦琴等对儒、道、佛等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等等不胜枚举。这都说明高觉敷先生对中国式心理学的影响极大。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觉敷先生对中国式心理学的建设作用很大,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式心理学做了开创性工作;提出了中国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方法论;在中国式心理学的队伍建设中起到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