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现实问题*
——纪念高觉敷先生逝世30周年

2023-06-07杨莉萍

心理学探新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

杨莉萍,王 妍,杨 涵

(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2.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在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回溯先生“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启发篇章,校理秘文”的学术人生,观照当下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现实处境,以其榜样的感召力和示范作用,或可有所启迪,有所促进。

1 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研究与时俱进的问题

高觉敷先生作为中国大陆心理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他最重要的工作和贡献之一是对西方心理学史的系统译介。对于我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初最早学习心理学的这批学子而言,算是将我们“引进门”的师父。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经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心理学刚刚复课,高老在三十年代翻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很多心理学图书,包括杨琴巴尔的《社会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考夫卡的《儿童心理学新论》、华生的《情绪的实验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学之片面观》、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勒温的《形势心理学原理》等,若能在图书馆索到一两本,那是极其幸运的事。这在当时是很“高端”的学习资料,也是国内后来编纂西方心理学史教材最重要的参考书。时至今日,这些译著仍不乏阅读和参考价值。

心理学史并非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是对某种观点和立场的表达,因此有不同框架。国内心理学将冯特作为心理学之父的说法可能来自波林(1981)的《实验心理学史》,但西方心理学对于将冯特建立实验室作为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这种说法其实是有争议的(袁彦,舒跃育,周爱保,2021)。高觉敷先生早期的翻译工作对国内心理学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1983年高觉敷先生主编了教育部统编教材《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心理学史》分册,这些作为心理学史的教学资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学恢复重建初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大量译介西方心理学史研究成果的同时,高觉敷先生对于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皮亚杰心理学等西方心理学流派以及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等问题广有研究,这些成果大多被收录于1986年出版的《高觉敷心理学文选》中(刘恩久,1987),由此可见高觉敷先生对于西方心理学史研究的系统深入。以高觉敷先生当时的研究观照当下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领域的现状,难有望其项背者。现在很多心理学史方向的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志不在此,即便勉强坚守在心理学史教学科研岗位上,可能也是心猿意马,或局限于对心理学史上某一流派或代表人物的研究。像高觉敷先生那样学贯中西,既博且专,对历史上各种心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如数家珍,德学相济,道行精深的“心理学史一代宗师”,既是个人的明觉,也是历史的成就,让晚辈莫不感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觉敷先生对于西方心理学史的译介工作是紧随当时形势与西方心理学前沿接驳的。以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为例,1935年高觉敷先生翻译了第一版,1981年高觉敷先生再次翻译了该书1950年的修订本。高觉敷先生曾在1933年、1935年分别翻译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这两本书同样在80年代出版了新的译本,而当时高觉敷先生已年近九旬。1982年高觉敷先生以86岁高龄连续撰文讨论“心理学的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学”问题,这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也是颇为“时髦”的论题(刘恩久,1987)。反观当下,心理学史教材的内容大多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本世纪初由叶浩生教授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丛书,成规模地介绍了一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直到现在并没有被正式纳入主流的心理学史教材。部分可理解的原因是为本科生开设的心理学史课程时数有限,教材篇幅不宜过长,只能局限于历史经典。尽管如此,回顾高觉敷老先生以其耄耋高龄还在老骥伏枥跟随时事,仍不免感慨当前心理学史内容的陈旧与落后,也从中窥出后学队伍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与勇气。

2 传统文化概念的心理学化问题

高觉敷先生作为中国大陆心理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他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是第一本中国心理学史教科书,广得国内外同行赞誉。美国心理学家布洛泽克著文评述,认为该书的出版“是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工作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宝库的空白”(高醒华,1995)。

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中对于心理学问题有系统论述,而且自成一体(刘昌,2018)。只是中国古代的哲人思想,其典籍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易经、道德经和南华经,佛教的金刚经、六祖坛经等,都具有主观体验与证悟性特点,没有像西方哲学或心理学那样形成一套概念系统或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常被认为没有心理学和哲学。这如果不是误解,就是污蔑。中西方的历史经典应该被视为两种不同形式的思想或哲学体系的表达。如果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同西方心理学或西方哲学相比较,而以后者作为标准,便很容易得出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没有哲学的结论。其实对于良知、仁德、明觉、空性等深度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国古代比西方哲学及现代心理学要深刻、先进得多。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马斯洛等国际心理学大师都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心理学的精髓与本义(舒跃育,2016),而西方后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冥想、超个人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其本质都是在向东方文化回归。

高觉敷先生在对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提出天人、人禽、形神、性习、知行五对范畴,以此概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这种概括既很重要也很精准(马文驹,1987a)。例如“天人”关系,相对于主客体分离的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另一种解释系统,后现代心理学与其殊途同归,因此走向了现代心理学的对立面。又如“知行”关系,阳明心学认为,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就是行,行即为知。这与西方现代心理学对理论和应用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不是一回事。而这些在《论语》、《大学》和王阳明的《传习录》中都有大量的论述。对上述五对范畴中任何一对范畴的深入研究都能成就某种心理学理论,并上升到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高度。而如何在研究中将传统文化概念心理学化,化无形的主观证悟为可观测的心理概念或变量,这里面有着大量的工作要做。

中国古代的哲人思想有很多在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流行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主客体分离的“有界自我”观念(肯尼斯·格根,2017)。《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关系性思维对此具有根源性的疗愈作用。后现代心理治疗,包括现阶段流行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合作(开放)对话治疗、意义治疗、叙事治疗等,都被认为是基于社会建构论“关系性自我”的理念发展起来的。而张岱年与方克立(2004)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四条目: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传统文化一言以蔽之,“天人合一”。大量传统文化遗存有待心理学研究者探索发掘,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3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立场问题

解放后高觉敷先生坚定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并以此为指导对西方心理学乃至苏联心理学开展批判性研究(马文驹,1987b)。高觉敷先生在《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一文中强调,心理学虽然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它与哲学始终密切相关,若建立名副其实的科学心理学,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正确的指导思想(高觉敷,1981),这也确保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始终走在正确道路上(燕国材,燕良轼,2022)。

时至今日,辩证唯物主义依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因为只有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指导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研究,才能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和规律(郭本禹,2014)。但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考虑到这些年大批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在这方面投入的大量资源,该领域新的发现、新的成果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立场上应如何体现,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高觉敷先生在40年代发表的《真我与社会我》《社会性的统一》以及之后发表的《论动物有机体内的“侏儒”问题》等文中所讨论的身心、心物关系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下仍然是每一个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某些“专家”从学术建制上否认“理论心理学”的存在,理论心理学研究的衰落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叶浩生,2021)。

除此之外,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哲学已发生重大转向,这是一次历史性断裂。关于各种哲学基本问题,乃至于哲学到底应该研究什么,其回答都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在现象学、解释学之后,索绪尔的语言学、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格根的社会建构论等,都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促进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立场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将是心理学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系统变革。如研究目的由描述事实、揭示规律、影响和干预转变为理解、对话、合作与共创(杨莉萍,2006);研究方法由传统的实验、数据、模型转变为量化与质性互证的混合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由操作性变量之间的关系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等。

高觉敷先生曾在“现代德国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1900年之后,德国心理学的主要趋势似倾向于质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注意的内容不在于数,而在于经验的种类和质的分析。在另一篇文章“现代德国文化科学的心理学”中,高觉敷先生研究了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介绍了狄尔泰与艾宾浩斯的著名论战。这场论战直至60年代甚至今天在德国仍在继续。狄尔泰攻击艾宾浩斯的“说明”心理学,认为这种心理学效法“原子论”的物理学,大部分都是假说。高觉敷先生在文中还论述了嘉斯拍斯对于理解问题的研究,以及胡塞尔、席勒与布伦塔诺的研究(刘恩久,1987),后者是质性研究中现象学分析方法的基础。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值得后学关注的理论心理学发展的生长点。

猜你喜欢

心理学研究
“没有用”的心理学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