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
——《红楼梦》诗词曲赋思辨性阅读价值取向

2023-06-07陈兴才

江苏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统整红楼梦青春

陈兴才

文章以“诗与青春何处安放”作为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向《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存在价值,属于作者构思与作品内涵,对应的是日常所说的文本解读,强调的是作品有什么、为什么要有;二是指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诗词曲赋,以及如何在读解的基础上实现探究与思辨,强调的是作为读者的“我”的理解、辨别乃至评价、质疑。因为阅读的意义由作品、作者、读者、世界四个元素构成,而不只是过去习惯看重的“作品、作者”二元构成,前者是素养中心,后者是文本中心。

一、学习设计及意图

笔者设计了以“诗与青春何处安放”为题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的思辨性导读任务,主要包括梳理与统整、探究与思辨两部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具体学习任务设计与意图解说如下。

(一)梳理与统整

学习任务1:学生梳理大规模出现诗词曲赋的作品回目。

学生梳理如下:

第五回:判词与警幻仙曲;第十八回:宝玉呈才藻;第二十二回:灯谜中的谶语;第三十七回:海棠社诗会;第三十八回:菊花诗会和螃蟹咏;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诗;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七十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第七十八回:姽婳词、芙蓉诔

这项梳理是为显示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的规模性存在,属于宏观把握,也提示关注与研读诗词曲赋的重点章节。

学习任务2:学生梳理与交流大观园中擅长作诗的是哪几位。

学生梳理如下:

黛玉、宝钗、探春、史湘云、宝琴、宝玉

这项梳理指向作品中的重要人物,黛玉和宝钗的诗才最为杰出,作品也多,是重点对象;探春与史湘云虽有不及,但有急才,也有佳作;宝玉则是另一类型,“正经”创作不入众人法眼,但因其挚诚而有佳作;至于宝琴,人人交赞,才貌俱佳。

学习任务3:梳理与发现最值得关注与研读的诗作。

学生梳理如下:

判词与红楼十二曲、葬花咏、咏白海棠诗、菊花诗、芦雪庵即景联句、咏柳絮词

此项梳理着眼于诗作。判词与红楼十二曲来自作者的上帝视角,相当于他对人物命运及性情的判定;葬花咏,黛玉泣血之作,实是走进黛玉内心的钥匙;芦雪庵即景联句,是集体联句,就读人来说,作用不大。咏白海棠诗、菊花诗、咏柳絮词,由于是“比赛型”创作,且作品数量多,对于解读人物才与情的差异则是最好的抓手。

学习任务4:梳理五次结社活动

学生梳理如下:

第一次,海棠诗:探春发起,各咏白海棠。地点:秋爽斋。

第二次,菊花诗:史湘云主邀,以菊为题材,共十二首。地点:蘅芜院。

第三次,赏雪诗:李纨主邀,芦雪庵即景联句。地点:芦雪庵。

第四次,桃花诗:因黛玉偶然作《桃花行》而起,议而未行。地点:潇湘馆。

第五次,柳絮词:黛玉主邀,以柳絮为词。地点:潇湘馆。

此项梳理着眼于诗会活动。重点是第一、二、五次,因第三次是集体联句,看不出人物的真实水平,第四次则议而未行。

学习任务5:三次重要的集体诗会中,谁的诗最得好评?

梳理任务进行到此处,还主要是把握文本信息,即文中有什么,是如何表现的,当然与前面梳理不同的是,此任务对文本细读提出了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三次诗会“评比”结果

学习任务6:曹雪芹为何让“女儿们”写诗?

此任务属于梳理之后的统整,也可以说是全作品解读的关键之一,体现的是作者杰出的艺术构思。首先,诗词曲赋体现“女儿们”的才华和性情,有人如其文,自然有人如其诗,曹雪芹通过吟诗作词来表现人物;其次,诗词曲赋相关活动,是小说的情节组成,某些诗词之事,意在陪衬烘托,而某些则是关键情节所在,如黛玉葬花吟、宝玉杜撰芙蓉诔;再次,诗词出于心灵,心灵即性格,性格即命运,诗词往往是命运的谶语式透露;最后,吟诗作赋,符合这个诗礼富贵之族的日常,表面上的光鲜高雅与内里污浊腐败的组合,更符合此类家庭或延之于因腐朽而将要崩溃的社会的真实。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大观园中“女儿们”的诗词,体现青春之美,诗即青春,诗与青春即美;作者用心勾画诗与青春的互为映衬,恰恰是将最美的诗与青春置于无可挽救的颓败和时代没落的废墟中,异常的凄婉、哀伤——曹雪芹不一定是故意的设置,但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二)探究与思辨

学习任务1:重点研读菊花诗会各人所作和评诗文段。如果你也躬逢其会,大家推举你总结好诗的标准,请写篇不少于200 字的发言稿。

让学生讨论好诗的标准,固然有指引学生细读文本的作用,但另有意图,由于涉及诗词鉴赏,不妨也针对鉴赏素养作点鉴赏实践,即所谓,解作品不全为作品,也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着想。

学生对“好诗标准”的讨论结果:

要扣题(思路)、题目新(题材)、立意新(主旨)、手法高妙(艺术)、自然不生硬(语言)。

加入内标元素校正后的各待测元素的回收率试验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 内标法可有效抵偿大量Co基体存在的干扰,从而提高了测定结果的正确度。

学习任务2:简要评述曹雪芹让林黛玉而不是其他人夺魁的情节设计价值,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十二首诗歌分别是: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影、梦、残。

林黛玉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

探究黛玉夺魁的原因,既是探究黛玉性情,也是探究作者用意。说此次诗会是理解作品和人物的密钥之一,自然恰当,此为该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如果迁移开去,咏柳絮词、芙蓉诔等同样是读解宝钗、宝玉性情的重要密钥。

这个探究任务中,还可以传达给学生一个重要的文学鉴赏知识,即:“小说不是按照作者的意愿进行的,而是按小说自己的逻辑”。(米兰·昆德拉)这句话,正是“曹雪芹让林黛玉而不是其他人夺魁的情节设计价值”的凝练性回答。也就是说在这里,对于菊花诗会来说,黛玉一定会作出好诗,夺魁者一定是黛玉而不是其他人,这是由黛玉的性情逻辑和生活逻辑决定的,而不是曹雪芹偏爱的结果。

学习任务3:70回后为何再无规模性诗会?

这个问题探究的答案有“‘女儿们’的风流云散,各自艰难”“贾府形势越来越严峻,再也无心无力操办诗会活动”等原因,当然也有学生认为是续作者才情不够所致。但就整个作品来说,虎兔相逢大梦归之时,作为美与青春的代言的诗的凋零就是美与青春的毁灭。从作者的运笔来看,既极力用诗词表现美与青春,而又不失时机地对诗进行了调侃与反讽,如48 回香菱学诗,“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下意识将最无诗性最不懂诗的薛蟠作为思念对象,“两呆相遇”是对香菱命运的嘲弄,也是对诗的嘲弄。在这点上我们认为,曹雪芹尽管极力繁茂作品中的诗词,但并不矫情与虚浮,以诗词显示他的清醒和痛心,而不是秀才华。

于是师生可以就“诗与远方”这个命题展开思辨性讨论,对大观园中的青春生命而言,诗性或诗意的产生,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对心灵世界的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从个体角度说,诗是寄托和排遣,是自慰与反躬;但从社会角度说,它是压迫与无常的结果。我们常常说“诗与远方”,不如说,在大观园中,恰恰体现的是诗没有远方。

学习任务4:任选你喜欢的《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十首以上,试着做“词条”,包括作品、创作说明、注释、鉴赏(也可以评价、质疑等)200字。然后集齐,班级做一份《红楼诗抄》小报,作为学习成果保存。

这个任务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提高学习要求,对文本内容作进一步的梳理与统整,要求学生有选诗能力、归类意识和分析鉴赏能力,强调自主阅读和综合性学习。

二、为何将诗词曲赋作为研讨专题来设计学习任务

作为课程内容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诉求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这本书”的价值的实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建议篇目都是代表性的名著、名作,代表着中国或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具体到《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集大成者,是“无法不选”的作品。课标里对长篇小说的阅读提示是共性要求,就《红楼梦》而言,它显然又有着个性化特征,如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存在就是其一,这些都属于小说的“内容物”,而且又是作者表现生活的手段,所以在《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中,就此专门设一学习专题,是很有必要的,统编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中也确实提示了这个学习内容。

二是学生的成长价值的实现。读这本书不仅是为了这本书,新课标可以给我们有高度的把握——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对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素养中心的整本书阅读追求,在此视域中,文本里有什么只是阅读对象和学习读写的凭借,终极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既要实现文本的独立价值,也要着眼于文化理解、审美鉴赏、思辨素养、写作表达等核心素养。

如此,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教师既要把有关文本的重要“内容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展开阅读与吸纳,教师又不能是“讲书者”,只能是阅读任务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导引者。强调“阅读任务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导引”体现的正是作为课程的阅读与个体自由阅读的区别所在。

这也正是本案例中用两大组学习任务来指引学生阅读的目的所在——第一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梳理与统整(当然教师的职责体现于“让学生梳理与统整什么”的把握);第二组任务是让学生去探究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教师对诗词曲赋在作品中的价值的把握)——所谓学习任务的实质就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如让学生讨论与拟写关于“好诗标准”的发言稿,如通过探究曹雪芹让黛玉夺魁的情节设计,让学生学写文学评论,再如尝试做“红楼诗抄”,编“词条”,都既为学生探究重要问题提供策略、路径,也着眼于学生的诗歌鉴赏素养、文学评论素养的提升。

三、为什么要重视梳理与统整

将梳理与统整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言以概,是为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的目标如何实现?当然依靠梳理与统整性学习任务。着眼于全局,这是与单篇节选教学不同的追求。梳理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与真实阅读体验结合紧密。

梳理什么,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与次要(可能也是关键)人物需要梳理;重要情节,特别是对与人物表现与整个贾府走势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要梳理;重要的艺术表现特点要梳理;就本案例涉及的诗词曲赋来说,自然也是重要的梳理对象(价值如前所述)。当然,教师也可以凭自己的慧眼另外设计出独特的梳理线索。

就具体学习任务而言,本案例前半段的梳理内容包括:大规模出现诗词曲赋的回目、大观园中哪些人擅长诗词、最值得关注与研读的诗作、五次结社、三次诗会。这条梳理线索,从整体走向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由粗概到细数,体现的是一个合理的学习过程。

梳理之后,是统整。本案例的统整只有一个任务,却是抓住“牛鼻子”,牵动全身,即“曹雪芹为何让“女儿们’能诗能词”的讨论,直接指向了诗词曲赋在作品中的价值与作者的意图:情节的有机组成、显现“女儿们”的才华与性情、作为命运的谶语、家族与时代生活的反映,更凸显了在腐朽与败落的背景下,诗与青春的无可挽救,从而形成令人震撼的艺术张力。

四、为什么要展开探究与思辨

梳理与统整,总的来说还是着眼于“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为何写”的问题。阅读的意义不仅是传承作品,还需要有“我”和“世界(生活)”这两个元素,方能构成“素养中心”的阅读。于是着重于个人阅读体验甚至生活体验的探究与思辨就成为必修课。

探究与思辨常常融于同一个学习任务,互为表里,互相成全,实现经典阅读的效益最大化。我们读作品,如果只是知道写了什么,然后抱着跪拜的态度,层次是很低的,对于成长的学生来说,只是增添了知识或谈资。北京大学秦春华教授曾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其实不太适合孩子读,因为《水浒传》的暴力、《三国演义》的权谋、《西游记》的佛法、《红楼梦》的幻灭。诚然,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不适合的内容的存在与不能读之间并无必然逻辑,我们照样可以让学生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让他“能识见”“能判断”,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思维的层次,即使遇到有争议的作品也能理性对待了。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来说,其学习行为特征关键词有:占有(梳理)、比较、辨析、质疑、评价、反省等,几乎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品质的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

需要澄清一个误解,即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作品是抒情性的,形象化的表达,似乎与理性思辨离得较远。其实抒情性、形象化,是作者的写作特点,而当它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时,无论它是什么作品,读者的高品质阅读必然伴随着比较、评价、质疑等思辨活动。

思辨依赖于文本细读和整体梳理,或者说,文本细读和整体梳理是路径,其终极在于思辨和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正是整本书阅读的品质保障。

猜你喜欢

统整红楼梦青春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别样解读《红楼梦》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