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评析

2023-06-07李欣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试题时代作文

李欣荣

内容摘要: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试题一出,便收获了众多好评。该作文试题坚持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重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厚植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对此,建议明确材料逻辑层次、抓取材料关键词句、对材料适当发问,帮助完成审题与立意。引申触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以考促学”的指导意识,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加强议论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2021年全国甲卷 高考作文 试题评析 无为与有为

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的作文命题坚持“立德树人”的高考指导思想,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着重学生思维发展的严谨与深度的考查,旨在选拔出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命题紧跟时代步伐,稳中有变,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自全国甲卷试题问世以来,对其进行的评论和解读不断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加入到作文试题讨论中。下面,文章主要从试题特色、立意写作进行“可为”评析,略谈作文教学的“有为”启示。

一.作文試题的特色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试题一出,便收获了众多好评。该作文试题坚持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核心价值观念导向,稳中求变,呈现出哲思、时事、史实相结合的作文新格局。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好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公共性五个基本原则。[1]全国甲卷作文题精心设计考查内容,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到作文题目内容和考评过程,贯彻了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第一,全国甲卷作文试题材料凸显时代性和方向性,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导入,串联了建党百周年、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递了榜样和精神的力量、时代的责任与使命,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时代背景。所选材料紧贴时代生活、社会热点;体现了以生为本理念,贴近学生生活,确保每个考生都有话说。第二,试题内容编制较为科学,严格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内容与统编版高中教材对接,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考查学生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即学生在作文试题中能不能准确检索、识别有效信息,能否进行思维审辩,能否文从字顺、有理有据地进行观点表达和思维呈现。作文材料的选取呈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兼顾学科认知情境,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思考,并借助语言表达进行呈现,体现新课标精神。第三,坚持稳中求变,力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平性诉求。从今年公布的几套试卷的作文题看,包括全国甲卷在内的8套高考卷(含地方自主命题省市)都没有延续去年的情境作文,反而回归到以往的材料作文,凸显思辨性,呈现一定的“反押题”意识,确保选拔的科学性。第四,作文试题中体现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爱国情怀,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彰显了高考语文的育人功能。

(二)着重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与此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开设了多个思辨学习单元,选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富含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辨性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的角度,学会发现问题并用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写作是将学生思维缜密性落在纸面上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力求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也发生的改变,更加突出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2021年全国卷甲作文主题为“可为与有为”,一改全国卷以往风格,颇有“上海卷”的作文痕迹——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辩证思维,给出两个富有思辨性的概念,考察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或概念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待。因此,学生在完成这道考题时,必须结合材料内容,从两个单个概念认识上升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可为”与“有为”,剥离出主要观点,完成审题立意与构思。

(三)厚植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

全国卷甲材料“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涵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传统革命文化,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是“可为”的,在实现“有为”的道路上这些文化品质是万万不能丢弃的。此外,全国卷甲材料“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将“我们”置于“民族复兴”和“大有可为的时代”中,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如何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实现对国家民族的“有所作为”。毫无疑问,全国卷甲是久违的高位的引领,引导学生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将个人理想、命运同国家民族发展相联系,肩负起时代责任与使命。

二.立意与写作

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开始,是写作成功的一半。全国卷甲试题选材是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榜样人物,但命题立意并不是单纯指向继承先进文化、秉承榜样精神这样宏观的视角,而是将之放在“可为与有为”上进行探讨。换言之,命题将单纯的主题蕴含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作文所给材料是对“有为与可为”内容和方向上的限制。针对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怎么进行审题立意呢?

(一)根据材料,划分材料层次。根据所给材料,第一句为第一层,界定了“可为与有为”的探讨范围: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层面。之后所呈现的“节日”“作品”“烈士”“榜样”则给学生拓宽了思路,是对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具体化。最后两句话是总结,即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要做可为之事,成有为之人。

(二)抓取关键词句,抽丝剥茧。除了要审明材料的逻辑关系外,关键词句往往有暗示中心的作用,也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首先,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榜样、复兴征程、时代。剥离出这些关键词呈现的观点:可为有为中要汲取榜样力量,继承先进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其次,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句:①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②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这时,可以将“可为”看做是一个发展趋势或者发展方向,将“有为”看做是实现前者的所付出的行动。剥离出观点:心怀可为之志,躬耕有为之事;在大有可为的时代环境中实现有所作为。再次,从设问中提取关键点: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单方面去谈,应该把握"无为""有为"的辩证关系,不能停留于单个直线思路上,要思考二者的转化,联系材料“这是有所作为的时代”,从中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可以从材料列举的现象或结果反推,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材料“我们心中有阳光”,不禁追问“阳光哪来的呢?”,是源于“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看到“我们有力量”,不禁追问“有力量干嘛?”,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現这句话直接对应下面的“有为和可为”。最后一句话呈现了一个定论,即“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材料所提到的歌曲、作品等为什么会广为流传呢?异中求同,归纳总结,原因在于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顺应了特定的历史文化潮流,于是才大有可为。

(四)头脑风暴,选材组织。审题完成之后,就要确定文体及立意角度了。从写作文体看,全国卷甲偏向写成议论文。学生可以在第一段概括材料,并由材料做出中心论点。然后阐释分论点“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可正反论证、举例、引用,丰富论证表述方式。最后,还要由论点引到当下,即从理论导向实践,最好能扣紧材料中提到的先进文化、革命精神等,说明青年一代如何在“可为”中实现“有为”。在以上三个环节开展完后,学生便要进入到选材和组织环节了。高考生苦读多年,脑海中积累的素材也相对较多。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上迅速反应,选取合适的材料加以组织呢?首先,选取关键词作为写作的论点,攫取相关素材。其次,把握情境意识,快速勾连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简言之,所学教材中有没有出现相关的人物、相应的篇目、可用的语句,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新闻现象、社会热点。这一环节需要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的“有为”启示

作为全国性高利害考试,高考的核心功能是“引导教学”,对高中日常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全国卷甲为例,从中得到的“有为”启示如下。

(一)树立“以考促学”的指导意识。正如《中国考试评价体系》所述:“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在语文日常教学上,要树立“以考助学”的理念,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不仅要研读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还要研究历年高考语文真题、期末统考试题,熟悉相应阶段知识考点的分布,明确大致的题型和赋分情况,从中内化核心素养理念并转化为合理的教学行为。全国高考甲卷作文试题虽然没有延续去年的情境作文试题类型,但其还是在高考作文规范的试题类型中,如2017年全国III卷便是一道给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二)注重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2021年全国作文试题都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辩证思维。这类试题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熟悉、有话可说的概述性社会现象,又为学生深入思考、展现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在之后的高中作文教学中,不妨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富含辩证意义的作文试题。

(三)加强议论文写作的训练。从历年高考作文试题来看,议论文写作一直都是高考作文考查的主流。因此,在日常教学评价中,需要合理规划、统筹设计,分阶段、分课时地给学生传授议论文的论证攻略、结构方法。还可引入议论文发展评价量表,从立意深刻新颖、事例新鲜大气、论证逻辑层次等方面确定评分依据。

【下水示范】

行可为之事,书有为答卷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沧海桑田。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山河破碎;百年后,中国国富民强、山河无恙。在百年风雨的淬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百年历程,迎来崭新时代,奔赴崭新征程。作为青年一代,我辈定将抓住时代机遇,鼓吹时代号角,践行可为之事,书写有为答卷。(由材料引出文章观点)

当下,总会听到人民对时代生活的赞美,他们感慨过去青黄不交的日子,感激当下安居乐业、日新月异的时代。然而,也会传来少数青年的哀怨,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以“躺平”的心态面对余生。他们不明“时代使命”,不知“责任当担”,不行“可为之事”,不做“有为之人”。(正反对举,引出反面现象,强化观点)鲁迅曾言,“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如今,青年一代如何行可为之事,书写青春精彩答卷呢?(引用鲁迅话语,明确青年要有党的作为,设问自然引出文章的分论点)

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思想高地不能丢。青年应当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拼搏的精神,以国家复兴为重任,在“可为”中积蓄力量。(分论点单独成段,强调思想、文化、精神的力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着人民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围绕材料,由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引出正面事例)我们无法忘却:井冈山上闪耀的“八角楼的灯光”,方志敏从容赴死、英慷慨就义的身影,汪石冥在囚牢墙上写下的气壮山河的诗篇······那是一个艰苦动荡的时代,革命先辈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排比论证,凸显革命英雄的磅礴伟力)反求诸己,在和平安宁、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精神独立的人才真正独立。身处可为时代,拥有韶华青春,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从英雄人物谈及当下社会,强化论点)

坚定不移追梦想,量力而行求真知,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应当躬耕实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可为”为“有为”,在实践中成为栋梁之才。(分论点单独成段,强调实践的力量)

为与不为,凭却在你。在当下社会,有诸如钱学森、黄大年这样一类榜样人物,他们艰苦奋斗、敢闯新路,他们响应时代的召唤,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泥腿子专家”袁隆平从稻田间偶然发现一蔸水稻植株,反复进行稻珠分离、统计计算,断定杂交水稻的光辉前景,变可为为有为,培育出“天然杂交稻”。(变“可为”为“有为”的正面例证)前辈的“有为”是最好的样本,最有价值的楷模。今天,我们以榜样为旗帜,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何其幸运。(围绕材料,谈实现责任使命的路径)这不仅是建设中华家的接力,更是我们青年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凸显“我们青年学生”的身份意识)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让我们拿好时代的接力棒,迎着奋进的时代号角,乘风破浪,有所作为,做“可爱的中国”的建设者和追梦人吧!(结尾段引用鲁迅及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首尾呼应)

点评:2021年全国卷甲作文题主题为“可为与有为”,一改全国卷以往风格,颇有“上海卷”的作文痕迹——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辩证思维。给出两个富有思辨性的概念,考察学生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待一个抽象的命题或概念。因此,学生在完成这道考题时须结合材料,可以用自己话提炼和转述,从而引出主要观点。此外,还要从两个单个概念认识上升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可为”与“有为”,剥离出主要观点,将主要观点单独成段。当然,在写作时,选材尽量能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现象,如文章第二段中的“躺平”,包括后面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缩小读者文本阅读的距离感。总之,全国卷甲是久违的高位的引领,引导学生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将个人理想、命运同国家民族发展相联系,肩负起时代责任与使命;因此必须在文中回答“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呼吁大家投身时代浪潮,勇担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试题时代作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