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立德树人背景下聊斋俚曲戏校园实践

2023-06-07吴琨

蒲松龄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摘要:聊斋俚曲戏,是依托于聊斋俚曲曲牌音乐创编的戏曲故事。本文从聊斋俚曲戏在校园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践探索的过程、取得的成果及传承纪实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聊斋俚曲戏在淄川中学的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拓聊斋俚曲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的新内容,促进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聊斋俚曲戏;校园实践

中图分类号:I236.52    文献标志码:A

前言

聊斋俚曲,是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继《聊斋志异》后,留给世人的又一巨大财富,有文本和音乐两种形式。

据蒲松龄墓表碑记载,《聊斋俚曲集》有十四个文本,后研究者发现《富贵神仙》和《磨难曲》在流传中变为两个独立的版本,所以又有十五个文本的说法。[1]3-8这些文本有人物、有情节、有说有唱,是蒲松龄选用当时流行的时调、小曲重新填词,采用曲牌连缀的艺术形式编纂而成的讲唱故事。其中,有半数是取材于《聊斋志异》,是对文言文《聊斋志异》的俗化传播,体现了蒲松龄希望“参破村庸之谜,而大醒市媪之梦”的“救世婆心”。

过去,聊斋俚曲曲牌音乐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唱聊斋俚曲曲牌音乐的人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后,路大荒、牟仁均、王川昆等人相继开展了对聊斋俚曲曲牌音乐的抢救工作。在2006年5月,吴钊、牟仁均等人整理的【耍孩儿】【叠断桥】【银纽丝】【玉娥郎】等10余个曲牌,以“民间音乐类”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明清俗曲活化石”的称号。[2]15-16这里的“聊斋俚曲”,指的是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

聊斋俚曲戏,是对聊斋俚曲曲牌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聊斋俚曲戏是以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为基调,用淄川方言土语演唱,具有浓郁的聊斋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新生剧种。2008年7月,原淄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世忠先后组建了“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和“淄博市鲁泰聊斋俚曲戏剧团”,并亲自担任团长,借助走访采风、联系群众和以院代团三种主要途径,致力于保护、拯救、传承聊斋俚曲,创新性地创编、排演聊斋俚曲戏。[3]13-142014年12月3日,聊斋俚曲戏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从此,聊斋俚曲戏被正式确认为一个新戏种。

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先后创作编演了聊斋俚曲戏几十部,其中既有取材于《聊斋俚曲集》的《墙头记》《珊瑚曲》等传统戏,也有取材于当代真人真事的《环保卫士》《带着奶奶做新娘》等现代戏。本文所阐述的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就属于由当代真人真事改编的现代戏,淄博市淄川中学是第一个排演聊斋俚曲戏的学校。在聊斋俚曲戏演唱、传承与发展中,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校园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

在当下,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进步的、积极的精华内容,例如孝顺长辈、关爱他人的崇德向善精神等。[4]10-11要加强对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丰富文化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春天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聊斋俚曲市级传承人陈倩作为60年代第一批挖掘聊斋俚曲的前辈,除了守护原汁原味的聊斋俚曲曲牌唱法,还积极探索聊斋俚曲的创新发展。由陈倩担任编剧的聊斋俚曲戏有:《带着奶奶做新娘》《渔翁与城隍》《钟妹庆寿》《珊瑚曲》《丫头大主任》,还有新编《墙头记》《环保卫士》《孟姜女》等几十部。这些作品不但推动了聊斋俚曲的传播,还扩大了聊斋俚曲的影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聊斋俚曲的传承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二)校园肥沃的土壤

要想更好地占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块阵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把优秀的思想和内容融入贯穿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

淄博市淄川中学坐落于聊斋故里,是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一直致力于大美育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培养“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接班人。在淄博市淄川中学,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实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地理位置在蒲松龄故里,二是对聊斋俚曲演唱时使用的淄川方言较为熟悉。在聊斋俚曲传承实践中,积极渗透德育思想教育,这种内容上的独特性,形式上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自由度,由此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另外,这样的特色内容与形式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和实践,完美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三)取材真实的种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淄博市淄川中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是以山东省道德模范任纪兰的事迹为题材,辅以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改编而成。2019年2月,任纪兰因带着患病母亲上学的事迹,以“孝老爱亲”的类别入选“中国好人榜”。2020年4月,任纪兰被授予“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背母求学》就是取材于任纪兰在曲阜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寻找走失妈妈”的事件,戏中“云老汉”的原型是当时任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李振华,他资助任纪兰完成了大学学业,任纪兰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沂源县东里镇福禄坪小学教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她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二、总结与反思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市级传承人陈倩先生,在谈到创作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剧本的初心时说,希望能以聊斋俚曲戏为载体,在传承和发展聊斋俚曲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美德,感谢党和政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赞美和传颂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文本创作

为弘扬新时代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大对淄博市道德模范的宣传,陈倩先生依托于真人真事,创作了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的文本初稿。该剧为两幕剧,戏中的人物设定为五人,分别是18岁、23岁的杜希兰,杜希兰45岁的疯娘,65岁撑船的云老汉,杜希兰23岁的女同学,以及35岁的男民警。

淄博市淄川中学排演的原创现代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杜希兰,在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由于疯娘无人照看,她决定背着疯娘去上大学。“背母求学”之路不易,娘的走失,让杜希兰感到天都要塌了!幸好有扶贫干部和资助她上学的云爷爷及同学们的帮忙,娘才完好返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杜希兰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家乡工作以帮助更多像她一样家庭困难的孩子,以此来回报乡亲们,感恩政府!

(二)音乐创作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过多次修改的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在校园里展现的时间虽然只有12分钟,但是音乐创作依然严谨、完整。戏中有“云老汉”男高音独唱《天靠云,云靠天》一首,“杜希兰”女高音独唱《见邮件》《娘啊娘》两首,幕后伴唱女声独唱《娘》一首,幕后伴唱男女齐唱《杜希兰赞歌》一首,剧中伴奏音乐四首,以及开幕曲、谢幕曲。

小戏开场在武场锣鼓点和前奏中拉开序幕,《天靠云,云靠天》以聊斋俚曲曲牌【快板叠断桥】为基础,旋律优美,“云老汉”的演唱给人以明朗、开阔的感觉,充分展现了云老汉知道杜希兰考上大学后的喜悦心情。杜希兰唱段《见邮件》,以聊斋俚曲曲牌【反叠断桥】为基础,是这部小戏的主要唱段,音乐情绪变化较大,表现了杜希兰得知资助其上学的恩人就曾在眼前的激动的心情;又联想到了自己家境困难,生活的不易;转而从难过的回忆中表达了对“爷爷”、党和政府及好心人们的感恩之情。杜希兰《娘啊娘》的唱段以聊斋俚曲曲牌【反叠断桥】为乐思,从全曲最高音开始,到最后的全曲最低音,充分表现了娘走失后杜希兰的极度伤心,由此把故事情节推至高潮。幕后女声独唱《娘》以聊斋俚曲曲牌【慢板叠断桥】为乐思,是在杜希兰极度难过、悲伤、无助的情绪下,通过两个八度音程的大跳,进一步渲染了伤心的情绪,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幕后伴唱形式为男女生齐唱的《杜希兰赞歌》,以聊斋俚曲曲牌【快板叠断桥】填词而成,是在第一幕和第二幕转场的时候演唱,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交代了杜希兰毅然要回沂源执教的决心。剧中的四首伴奏,是根据剧情发展编创音乐来烘托气氛。第一首是在杜希兰母女上场时;第二首是云老汉、杜希兰和杜希兰娘三人在船上行船时,特别是渲染水流湍急的一段,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也捏一把汗;第三首是运用八度音程、模进等手法,烘托出杜希兰在发现娘不见了之后的紧张情绪;第四首是在杜希兰娘被警察找到送回来时,伴奏音乐把人们的情绪自然转到喜悦之中。结束音乐,短小精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恰到好处。

(三)伴奏形式

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被评定为“山东省振兴地方戏曲示范基地”和“淄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习所”,自建团以来,乐队的组成主要以民乐为主,还加入了低音大提琴、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用来弥补民乐乐器的不足,所以只要是对音乐本身有意义的乐器都可以吸纳利用。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现有乐器种类几十种,聊斋俚曲戏的主奏乐器是俚胡,俚胡的琴头为狐狸头造型,铜制琴筒,音色明亮,也是乐队里的特色乐器。

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的伴奏,采用现场伴奏的形式,由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的乐器老师们演奏。由于受到乐器搬运、比赛要求等各种情况的限制,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校园演出的形式定位为小乐队配置,即司鼓1人、俚胡1人、二胡1人、电子琴1人、扬琴1人。乐队配置虽小,但实际的音响效果完全能满足戏曲需要。

(四)布景使用

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的布景尝试运用了两种形式:一是LED大屏幕的背景转换;一是两個实景展板的交换场景。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属于现代戏,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可以选用LED大屏幕做背景,这也是聊斋俚曲戏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聊斋俚曲戏的不断改良与创新,借鉴了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舞台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据演出后的调查,观众们普遍反映,LED背景更好一些,衬托地舞台更美一些。因此,从聊斋俚曲戏校园传承和当代群众的审美需求等方面考虑,最终选用LED大屏幕作为背景。

(五)学生表演

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中的表演人物有两男三女,共五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8岁、23岁、35岁、45岁和65岁,从人物年龄的设定上可以看出,学生们饰演的角色都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大,这个剧中的人物在年龄跨度上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云老汉”和“杜希兰娘”。这也给高中生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呈现舞台形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了新的挑战。

唱  唱腔上尽量贴近民族化、地方化,唱词咬字上要按照淄川方言来唱。由于参与表演的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习惯用普通话,又一直进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专业训练,所以在练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念  俗话说:“七分话白三分唱。”由此可见,念白在戏中的重要性,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的念白运用淄川方言。例如,“闺(gui)女”读作“gun女”;还有父母长辈唤自家女孩子叫“妮(ni)”;“我”说作“俺(an)”;“做啥”读作“zu sha”等等。

做  传统戏曲艺术讲究“手、眼、身、法、步”,聊斋俚曲戏也不例外。戏中的小台步如何走,兰花指怎样捏,划桨、上船如何表现,学生们都认真跟着淄川俚曲艺术团的老师们努力学习,力求做到最好。在演出的过程中,这些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孝”一直被推崇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淄博市淄川中学的学生们在排练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的过程中,弘扬了中华孝道美德,传承了孝德精神。

三、推进与成效

2021年5月22日上午10时,在聊斋俚曲传承人陈倩的指导下,在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的大力支持下,原创现代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如期在淄博市淄川中学的阶梯教室首演,且汇报演出圆满成功。淄博市淄川中学是第一个排演聊斋俚曲戏的校园,对聊斋俚曲传承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年6月,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在“淄博市第二十三届‘百灵艺术节”获得二等奖;同年11月,参加“淄博市第二届戏剧节”获得二等奖、总分第三名和网络人气奖;排演的新编聊斋俚曲《罗江怨》,在“淄博市中小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22年6月,《淄博市淄川中学:传承聊斋俚曲 创新传统文化》在山东美育平台报道。淄博市淄川中学依托丰富的聊斋俚曲资源,尽可能将原生态的教学资源引入学校让学生体验感受。为此,我们积极邀请聊斋俚曲专家、艺术家们走进校园,截止本文发稿时,开展过的活动有:聊斋俚曲市级传承人陈倩走进淄川中学做专题报告;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送戏演出;淄川区文化馆“聊斋俚曲部”志愿者进校园;淄博市五音剧院、淄川区聊斋俚曲剧团艺术家进校指导等。

另外,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聊斋俚曲文化,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舞台,多渠道收集社会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改进今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培养聊斋俚曲传承人。学校组织学生走进聊斋园向聊斋俚曲国家级传承人蒲章俊先生学习;走进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参观学习;走进淄川区特教中心做志愿活动;走进蒲公英般阳社区托管中心做志愿活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更具像地了解和参与到聊斋俚曲的学习和实践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结语

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在淄博市淄川中学实践的成功经验,改变了一直以来校园传承只能传唱聊斋俚曲曲牌的历史,开辟了在校园中创新传承的新路径,在聊斋俚曲校园传承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影响。“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淄川中学通过传承淄川本地文化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探索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校园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陈玉琛.聊斋俚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吴琨.聊斋俚曲在高中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毕海燕.中华文化瑰宝“聊斋俚曲”研究[J].戏剧之家,2021,(20).

[4]王抗.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

On the campus practice of Liaozhai folk op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stablish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U Kun

(Zichan Middle School,Zibo Xity,Zibo 255000,China)

Abstract: Liaozhai folk opera,based on the music of Liaozhai folk tunes,is a story with character performance plo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inheritance of Liaozhai slang opera on campus,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documentary record of the inheritanc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Liaozhai slang opera in Zichuan middle school,it is intende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develop new content of Liaozhai slang oper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on campus,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aozhai slang opera.

Key words: 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Liaozhai Folk Opera;Campus Practice

(责任编辑:朱  峰)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