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蒲松龄纪念馆的展陈设计思路

2023-06-07王昆岳

蒲松龄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陈列展览人文景观

王昆岳

摘要:文化名人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侧重于在“修旧如旧”保护建筑物原貌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物的历史感与沉重感,塑造文化名人形象。蒲松龄纪念馆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展陈上体现出:故居复原陈列坚持原真性、陈列展覽突出重点题材、人文景观营造独特意境等设计特点。

关键词:文化名人故居;蒲松龄故居;陈列展览;人文景观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志码:A

但凡文化名人都是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成就和伟大思想跨越时空,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耀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与时俱进的去保护、研究和展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纪念馆人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和思考的永久课题。

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在文化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依托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生活过的居所而建立的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多为历史遗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其建筑本身也具备可供参观的独特历史风采,这些建筑多以民居、祠庙、殿堂为主,历经沧桑,积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中,更多偏向在“修旧如旧”保护建筑物原貌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物的历史感与沉重感,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蒲松龄纪念馆是在蒲松龄故居——“聊斋”遗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因此展陈的设计思路也正是如此。

一、庭院建筑风貌,保持格调统一

文化名人故居的特殊性在于,其庭院建筑和周围环境本身就是纪念馆展陈的最重要部分。一条老街,一所庭院,一栋建筑,一件旧物看似沉默不语,实则无不传递表达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厚的情感,似乎在默默地向你讲述着主人的时代、经历、故事、精神,它们是“会说话”的。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北方农家四合院建筑。明崇祯十三年(1640),蒲松龄出生在故居聊斋正房里,正是这座普通的农家院落,孕育了一代“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康熙五十四年(1715),蒲松龄在聊斋正房的南窗下“倚窗危坐而卒”,一颗璀璨的文学巨星在此陨落。蒲松龄去世后,其故居一直为蒲氏后人所居住,最后一位居住的是蒲松龄十世孙蒲文魁。近三百年来,故居的变化情况已无考据,现在的蒲松龄故居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局、省文联派路大荒、陶钝两位先生来考察定址的。1948年淄川解放时,聊斋书房仅存四堵残墙,东、西两厢房也残破不堪。1953年夏,山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蒲松龄故居加以整修。1954年初完工,修复了东大门楼一座,北堂屋三间,即“聊斋正房”,还有东、西厢房。整个修复工程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以现存蒲家庄的清代建筑为蓝本,在原有地基上按原来大小、原形加以修复,突出清代建筑风格和地方特点。

修复后的“聊斋正房”,为三层粗钻方整石墙基,土坯墙身,砖柱镶门窗,立木条窗棂,两层门,里门为黑油漆厚板门,外门为花棂板门,门下三层石阶。屋面为小泥瓦仰砌,六层小筒瓦花脊,叠砖脊头。两梢由二节梢和戟梢组成,梢头有猫头和滴水,梢下砖柱楹蓬上为田字四方连纹饰,下面为磨砖卷书挑尺。整个建筑古朴大方,雅致庄重,颇具聊斋意趣。东西厢房小瓦接檐麦秸屋面,当地俗称“海青”式,乱石墙基,白灰墙,也是砖柱门窗,直窗棂,有极浓厚的民间色彩。使整个聊斋小院,正、厢配合自然得体。

1980年蒲松龄纪念馆成立后,又先后经过五次扩建。以故居为中心陆续征收临近民房,均以故居为原形加以修缮布局,使其格调一致,风格统一,作为纪念馆部分。还对蒲松龄故居附属保护遗址村东的“柳泉”及“墓园”加以保护修复;对村内主街道铺以青石条板路面,修复了东、西村门;对主街道上的古槐加以围挡保护,都力求保持了原貌。至此,蒲松龄纪念馆初具规模,整体建筑以“聊斋”遗址为中心,庭院错落有致,风格协调统一,青砖灰瓦,粉墙净壁,石板铺地,古藤绕屋。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保持了历史原貌和地方特色。

二、故居复原陈列,坚守原真原则

文化名人故居的复原陈列,必须要坚守原真性原则。复原陈列要严格按照故居的历史原貌,完整地、真实地、客观地再现名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这样才能使名人故居永久地延续历史脉络,客观地反映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原汁原味地存在下去,起到印证历史、还原历史的作用。

蒲松龄故居有聊斋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一间,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农家四合院。为了向中外游客提供真实地蒲松龄的生活和著述环境,纪念馆依据名人故居复原的基本原则,结合展陈手法,对“聊斋”的陈列进行了精心构思和布局。

(一)“聊斋”正房

“聊斋”正房依据原有的三间格局就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陈列。

“聊斋”中堂,迎门正面墙上悬挂着蒲松龄画像(复制件),这幅画像是蒲松龄暮年家居时,其长子蒲筠请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麟所画的流传在世的唯一一幅画像,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画像两边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骨三分。”画像上方是著名蒲学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下方按当地农家风俗摆放着明清式样的长条几、八仙桌和罗圈椅。这里是蒲松龄会客的地方。此陈列既可使人目睹蒲松龄生活过的遗迹,也可使人一瞻蒲公的容颜,还可使人体会到蒲松龄一生的坎坷和成就《聊斋志异》的时代背景,令人追古抚今,遐想万千。

“聊斋”两侧间,按书房和卧室陈列。书房内一张古色古香的书桌,上摆蒲松龄墓出土的曾使用过的油灯、砚台、手炉、笔筒等的复制件,书架上堆满线装书籍;还陈设有清式衣架、帽架,坐榻一尊,坐榻是蒲松龄用过之物,上面刻有蒲松龄题咏一首。另外一间卧室,陈设有抽桌、衣柜、土炕、被褥等用品。整个陈设,无不透入着真实的生活气息,令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二)聊斋东厢房复原陈列

聊斋正房是按照人物居住生活场所进行复原陈列的,东厢房则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北方农家劳作生活情景进行复原,再现当时蒲松龄生活的状态,给人以真实感。陈设了农具、纺车、斗和升、箢(yuàn)子、蓑衣等,煎饼是山东传统主食,蒲松龄曾作《煎饼赋》,所以摊煎饼用的鏊(ào)子也必不可少,另外还有炉灶、碗筷柜、粮缸、水瓮等等生活必需品,通过复原,真实再现蒲松龄生前的生活场景。

(三)“聊斋”小院

蒲松龄生活在社会底层,与农民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因此,聊斋小院的陈列既要体现农家的风土人情,又要体现出“聊斋”特有的气氛和意境,真实地再现蒲松龄的生活环境。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北方民居多有門前种植习俗,因此“聊斋”正房门前两边栽植了两棵古朴茂盛的石榴;院内设一盘石磨,墙上几辫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粉墙灰檐、青砖铺地。聊斋小院不仅幽静、古朴、典雅,不失蒲公遗风,还要具有蒲松龄诗文中所描述的诗情画意。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植竹、颂竹者比比皆是,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蒲松龄也酷爱秀竹,在他的诗作中不难看到,如《怜竹》诗云:

种竹东南隅,三年挺劲姿。

又如《斗室》诗中曾道:

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

再如《寂坐》诗中还道:

余室大如拳,叶竹如缭墙。

更为突出的是,蒲松龄给他的四个儿子起的名子“箬、篪、笏、筠”,都以“竹”字当头,并把“竹”字编入家谱:“竹立一亭,尚国仁英。文章先业,忠厚家生。”也是“竹”字当头,可见,蒲松龄与竹子的不解之缘。据此,在聊斋小院南墙下恢复了聊斋小竹林。几蓬萃竹独挑春色,既增添了故居的生气,又展现了蒲松龄高风亮节的气节。聊斋小竹林的复原对整个“聊斋”的复原陈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是蒲松龄故居不可不有的独特意境。

三、陈列展览内容,突出重点题材

名人故居纪念馆不同于其他博物馆,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人物生活的年代、活动的轨迹、所获的成就都不雷同。因此,展陈更应避免历史人物生平流水账式的设计方式,展览内容在编排与设计上通过抓大放小,详略得当的方式,设定展览重点,突出展现人物生平重要的事件节点,突出表达更能够打动观众的经历亮点,提高展览感染力,使观众得到更好的参观体验。

蒲松龄故居是“花妖狐魅”艺术世界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蒲松龄纪念馆又是全国唯一一家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聊斋文化为一体的纪念馆。因此,在基本陈列的展陈设计上,既要全方位展示蒲松龄的生平事迹以及著作的流传和对后世的影响,又要突出展示聊斋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以简洁、庄重、朴素、大气为审美取向,充分体现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聊斋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多角度地构建具有聊斋特色的陈列内容及展示形式。

(一)蒲松龄生平展

蒲松龄生平展主要是运用一组图文并茂的版面和大量实物,详细介绍了蒲松龄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首先用一组照片和文字说明交代了蒲松龄家族的兴衰变迁和蒲家庄的历史、景色,同时展出了蒲松龄手订的《蒲氏族谱》、路大荒著的《蒲松龄年谱》的实物。接下来是图片配以文字,分别介绍了蒲松龄的出生,童年、求学、完婚、应试、结“郢中诗社”,假馆、南游、设帐、暮年,乡饮介宾、魂归聊斋等蒲松龄生平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和重要事件。同时展出了大量实物,如蒲松龄墓中出土的灯台、捻珠、酒壶、酒杯、耳挖、铜簪、铜镜等。

(二)蒲松龄著述展

蒲松龄一生著述甚丰,除代表作《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等近百万言。这个展览陈列了蒲松龄主要著述在国内的重要版本,大致介绍了蒲松龄著述情况和流传情况。主要的版本有《聊斋志异》手稿影印本、蒲松龄手稿拟表》九篇、《聊斋杂记》手稿、《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药票书》旧抄本、《聊斋志异》“王柯亭”初雕本、《日用俗字》旧抄本、《聊斋诗草》旧抄本、《聊斋文集》旧抄本、清道光三年《聊斋志异》评点本等旧抄本、古刻本共三十余种近百册。

蒲松龄的著作三百多年来名驰遐迩,久盛不衰,除在国内家喻户晓,广泛流传外,共译成英、法、德、俄、日、朝、韩、瑞典、挪威、匈牙利、捷克、越等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聊斋志异》外文版本展出了约二十种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国历年版行的《聊斋志异》版本。其中有1880年英国伦敦出版的《中国书斋神异故事》及其他英文版九种;1957年苏联莫斯科出版的《僧道魔法奇人的故事》及乌克兰文的《作法术的道士》;法文刻印本《聊斋志异》;日文版《聊斋志异》两种,匈牙利文版《聊斋志异》等等,大致介绍了《聊斋志异》在国外的流传情况。

随着蒲松龄及其著作的影响的不断扩大,对“蒲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注重。国内外的蒲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有关论著及论文更如雨后春笋,形成了一支蔚为可观的蒲学研究队伍。到目前为止,已召开了两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多次全国蒲学讨论会,并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蒲松龄研究会等研究团体,并有《蒲松龄研究》季刊发行,这里展出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蒲学的专著和论文。

(三)聊斋故事彩塑展

展览聘请天津“泥人张”传人用我国传统的民间泥塑的艺术形式,精选了《聊斋志异》中十个典型的故事,将主要情节立体地、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人们直观形象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精髓和艺术魅力。这些故事有《翩翩》《连琐》《连城》《清凤》《红玉》,都描写了男女间纯真的爱情和真挚的友谊,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冲决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爱情婚姻。《小翠》《阿霞》则塑造了新型的妇女形象。《促织》鞭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另外还有《田七郎》《王六郎》等故事。时至今日,这些作品本身已成为了难得的艺术品了。

(四)名人书画展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聊斋志异》的神奇魅力,曾引起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感慨万千,挥毫题咏。蒲松龄纪念馆自建馆以来便着力于收藏名人题咏蒲松龄的书画作品,其中包含有郭沫若、老舍、田汉、叶圣陶、胡漱文、刘海粱、俞平伯、钱伟长、赵朴初、阳瀚笙、聂绀驽、吴组细、端木蕻良、土力、关作人、启功、欧阳中石、范曾、周而复、张友渔等一大批名人书画作品近千件。名人字画展采取周期轮流展出方式,根据展室容量并配合其他专题临时展览调整书画内容,使之始终对游客保持无尽的吸引力。

(五)聊斋廉政展

1962年,当代文学巨擘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写一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作了中肯的评价和精辟的概括。“刺贪刺虐”是这部奇书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篇章如《梦狼》《席方平》《促织》等的矛头直接指向腐败、暴虐的封建官府,意象震撼,语言犀利,对残害百姓的大小官吏痛下针砭,脍炙人口。蒲松龄对封建官场的批判与抨击还是强烈而深刻的,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是他痛恨邪恶势力、同情百姓疾苦的表现,也是《聊斋志异》最重要的思想精华。此等作品在古体小说中甚属罕见,而于《聊斋志异》中屡见不鲜。此乃这部奇书成为古体小说巅峰之作的重要原因。此展展出了《聊斋志异》中十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及蒲松龄整理的《省身语录》部分节选,在当今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依此,蒲松龄纪念馆被评定为淄博市廉政教育基地。

四、巧设人文景观,营造独特意境

名人故居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因人而名,其价值因人而存,名人故居是名人成长、生活的见证,透射着名人的精神世界。名人故居紀念馆展览纪念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主要建立在语境与情境的交融和呼应上。可以通过创意等手段,将名人的思想文化精髓还原、反映于历史人物纪念馆中,打造沉浸式交互纪念馆。

蒲松龄纪念馆除故居外是由数个农家四合院组成的纪念馆部分,与故居连为一体。《聊斋志异》塑造的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为蒲松龄故居,也为蒲松龄纪念馆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神秘气氛。这种特有的氛围是其他任何名人纪念馆所没有的,这也决定了蒲松龄纪念馆的人文景观的设计决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园林设计,而要特别体现出聊斋独具的花妖狐魅的艺术境地。多年来,蒲松龄纪念馆把人文景观纳人全馆的展陈范畴,追求风格的统一,本着“能藏不露,宜曲勿直”的原则,合理布局院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精心选择了藤萝、石榴、国槐、青松、翠竹、黄杨、迎春等十几个北方本土树种,进行精心培植,突出地方特点;根据《聊斋志异》中花仙的故事,种植了芭蕉(《翩翩》)、山茶花(《降雪》)、荷花、(《荷花三娘子》)、牡丹(《葛巾》)、菊花(《黄英》)等等花木,在群芳盛开之际,为游客制造一场场与花仙子们的偶遇;修建有轩榭亭台、假山鱼池、花墙异门、小径长廊,着力营造出小桥流水、老树昏鸦、鱼翔浅底、豆棚瓜架、花妖狐魅的聊斋意境。院内还设置了蒲松龄塑像、太湖石和碑刻等人文景观。现在游客一进蒲松龄纪念馆大门,便进人特定的氛围中,但见门楼洞然,青砖老瓦,垂柳依依,古藤鸢萝,花木扶疏,曲径通幽,似乎随处可见狐仙出没,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探奇寻幽,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蒲松龄纪念馆建馆以来,一直以来坚守庭院建筑风格统一、复原陈列原真原貌、陈列展览突出重点、景观氛围意境独到这一展陈设计理念和思路,不断吸取、借鉴全国其他名人纪念馆的展陈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自开放以来,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早在一九九零年赵春贵发表在《中国博物馆》第二期的《八十年代陈列改革鸟瞰》一文中曾指出:“山东蒲松龄纪念馆的豆棚瓜架、长藤绿荫勾画了蒲松龄那种布衣文人气质,使游人感到舒畅贴切。”他还强调:“一种注意陈列环境美、绿化、气氛化的设计思路使人乐于接受。”上海博物馆陈列专家费钦生先生,曾赞扬说:“蒲松龄纪念馆是具有特色的纪念馆。”同济大学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题诗称赞说:“繁花古木映庭院,陋室三间写异书。”

笔者之所以在此献丑,是抛砖引玉,旨在得到诸聊斋学大家和业界专家同仁的指教,以期能够不断丰富展陈内容、更新陈列形式,推陈出新,达到更好的展陈效果,以飨广大关心、厚爱聊斋文化的人们。

Talking about the Ideas Involved in the Exhibition of

Pu Songling Memorial Hall

WANG Kun-yue

(Zibo Museum Administration,Zibo 255000,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conception of cultural celebrities′ memorials focuses on building the image of the celebrity with the sense of history of the building,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building by the principle of “the old is repaired to be as old”. Pu Songling Memorial Hall follows above design concept,and display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n design: the restoration display of the former residence adheres to its authenticity,the highlights of key themes,and the creation of a unique artistic feeling.

Key words: Cultural Celebrities′ Memorials;Pu Songling Memorial Hall;Exhibition Design;Humane Scenery

(责任编辑:景晓璇)

猜你喜欢

陈列展览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元素在美丽乡村中的传承与保护
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设计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
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问题及对策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
民建工程要加强人文景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