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人格魅力与当代价值研究

2023-06-07林萍香杨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苏东坡

林萍香 杨瑞

内容摘要: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很罕见的天才式人物,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文学、艺术瑰宝,还给我们指出了精神救赎的“向上一路”。他的执着与豁达,他的多情与肆意,他“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赤子之心,给人们提供了一方精神园地。

关键词:苏东坡 执着 豁达

苏轼诗、词、文、书、画无一不工,终有宋一朝,无人出其右。苏东坡是宋代文坛巨擘,亦是中国文学史中熠熠闪光的综合型文坛巨匠。当代著名学者王水照先生曾说“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是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南宋孝宗赵昚则以“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赞叹苏轼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明代茅维在《宋苏文忠公全集叙》中称“长公之文,犹夫云霞在天,江河在地,日遇之而日新,家取之而家足,若无意而意合,若无法而法随”,指出了苏轼的历史贡献、艺术境界与深广影响。除却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他对于人生的执着与豁达也感动着千百年来的人们。

一.苏轼的人生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其父为“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洵对于苏轼的期待可见一斑。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从蜀地沿江东而下,进京应试。蘇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之误认为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取为第二。欧阳修盛赞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正当父子三人要一展才干时,苏轼母亲病故,三人回乡奔丧。守丧三年后,父子三人再次应试,正式走上了仕途。后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与此同时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上书反对新法,后自请调离京师。此后几年,苏轼在杭州治理瘟疫,在密州治理蝗灾,在徐州治理洪水,政绩卓越。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新党陷害,遭遇“乌台诗案”。新党们寻章摘句,非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有识之士纷纷展开营救,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大肆打压新党,苏轼被重新启用。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于是苏轼又遭保守派的诬告陷害。自此新党、旧党皆不容于苏轼,因而“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贬谪不断。徽宗即位后,遇大赦,苏轼从儋州北归,于途中病逝,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二.苏轼的成就与魅力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起起落落落。但“诗人不幸诗家兴”,一生的挫折苦难玉成了苏轼的亘古成就。诗歌方面,苏轼当为北宋诗坛第一大家,被称为“诗神”,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章方面,苏轼议论、叙事、辞赋、四六诸体兼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朝与欧阳修、王安石其名,但就文学而论,苏文成就最高。

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的话自然是词了。就此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将词从歌女伶工之流转变为能与诗歌平分秋色的文学样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但苏轼“以诗为词”,将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爱情之词扩展为性情之词,不断向内深化向外探索。“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得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所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是两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弱化了音乐性,词从“小道”而登大雅之堂,也成为了后世豪放词的滥觞。

书法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绘画方面,苏轼擅长画墨竹,重视神似,反对形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除了文学、艺术成就之外,苏轼对于道教、佛教也颇有研究。此外,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众多,如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羹等。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偌大一本《苏东坡传》好像也不足以概括苏轼,历史太重,传记太薄,人言太杂,定论太轻。也许,每当人们谈论起东坡时眼中的光彩、唇角的微笑,便是苏轼最大的魅力了。千载之下,东西之间,东坡居士永远灿若星辰。

三.苏轼的执着与豁达

1.功业意识的执着与豁达

苏轼是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宋史·苏轼传》中曾记载:

(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年仅10岁的苏轼就有效仿范滂的志向,此后无论遭遇怎样的境地,苏轼那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功业意识始终不变。但是东坡一生仕途坎坷,重大打击之下,时常陷入精神危机,儒释道三家思想矛盾不断。

苏辙在《亡兄子瞻墓志铭》上写道: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东坡“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的知识源泉,就是儒释道三家经典。他少年时候,主要读儒家经典,有济世救国的政治抱负,谈论古今之乱也是“不为空言”。而在阅读佛老经典后,苏东坡的才识又更上一层楼。儒释道三家经典形塑了东坡的才情,也时刻影响着东坡对待人生境遇的态度。

贬谪黄州时期,谋生艰难,被人监视,佛老思想给了苏轼乐观生活的力量。布衣芒鞋,行走阡陌;泛舟湖上,听其所往,经日不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何等豁达,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可当他泛舟赤壁时,虽做豁达语,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梦,一樽还酹江月”却隐现一种失志流转之悲。当他夜饮东坡醒复醉,拄杖江边时,吟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进不可退未能的无奈表露无遗。

苏轼晚年有《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写于海南获赦北归时,途经镇江金山寺,看到十年前李公麟画的苏轼像,无限感慨,可算作是苏轼对自己一生境遇的回顾与自评。数日前,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还说着:“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超旷,这样富于哲理的思辨。可《自题金山画像》却读来字字泣血,满是飘零之感。作者着眼于“心、身”之“像”,反《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典故而用之。心死,身亦无所托。三四两句是自嘲,更是难以言喻的痛苦。若平庸无能,若无知无视,若无欲无求,那便罢了。可苏轼偏偏有着“状元之才,宰相之能”,如何能释怀,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行至人生边上,苏轼对于志向依旧执念深重,但他又高吟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不悔是他,豁达超脱也是他。

2.情感的执着与豁达

苏轼是一个多情的人,家人、师友、故土、苍生在他心里重若泰山。

(1)苏轼与家人

苏轼和苏辙,令人为之动容的千古兄弟情。初登仕途,相伴23年的兄弟即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分别,行人皆欢乐,唯苏轼满面愁容。《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中后几句说: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乌台诗案”中,觉得自己命不久矣的苏轼,写下了《绝命诗》给弟弟苏辙: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中秋佳节,苏轼与弟弟分别两地,“每逢佳节倍思亲”,于是大醉,写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变动的时空里,手足之情与夜雨对床之盟誓成了他生命旨归和定力,终其一生,他念兹在兹,如是出入进退于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形成他情思跌宕起伏的一生。

苏轼对几任妻子与红颜知己,同样情根深种。追忆发妻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情意缠绵,诉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十年生死,两处渺茫,相逢已不识。陪伴苏轼度过人生最艰难岁月的王闰之,逝去时,苏轼“已矣奈何,泪尽目干”,许下“惟有同穴”之愿。朝云病逝于惠州,苏轼筑六如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谈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无限深情,尽在其中。

(2)苏轼与师友

苏轼一生交友甚广,但也一直在与好友生离死别。别杨元素,他写下《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逐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离开杭州,他写下《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送钱穆父,他写下《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总是断肠,但苏轼又说“人生有别”,一笑生温,不必皱眉。

(3)苏轼与故土、苍生

走上仕途后,苏轼很少会回眉山。多年的贬谪生涯,也使得苏轼在每个地方待的时间都不长。因此,眉山之外,苏轼又有許多不是故土胜似故土的牵挂之地。“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乡思无涯,归计无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安处是故乡。“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埋骨之地是杭、湖两地。

苏轼与天下苍生之间,是互相救赎。《荔枝叹》中高喊着“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这是悲悯百姓的东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是爱戴苏轼的百姓。

这就是苏轼,在执着与豁达之间反复横跳,永远执着如赤子,又豁达似老者。

四.东坡品行的鉴赏意义

时至今日,说起苏轼,人们提及最多的还是“豁达、乐观、旷达”等。东坡没有李白那种摄人心魄的壮美和浪漫,而添了许多人间烟火气,与东坡相处是舒服的;东坡没有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圣人情怀,而少了几分沉重,与东坡生活是快乐的;东坡没有王维那种远离尘世的超脱,而多了一丝执着,与东坡游乐是肆意的。

王国维曾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我深以为然,但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提到屈原、陶渊明、杜甫甚至李白诸人,我心中总有深切的悲伤之感。为他们的境遇,为他们一生艰难的上下求索。虽然我一直固执地相信唯有悲剧才是艺术的美的,但是终不忍心这些天才人物过得如此悲惨,即便是千百年后透过古籍的记载。可是面对同样饱经风刀霜剑的苏轼时,我却不常有这种悲伤,我想大概是他诗文的超旷与人格的豁达消释了惨烈吧。

当代社会发展很快,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前充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难免给我们带来一些焦虑和压力。诗人苏东坡的执着和豁达给了我们很好的慰藉。它不强求你一定要放下执念,也不督促你一定要践行执念。你可以一直执着,累了就豁达一点,开心一点,然后就继续执着。如此周而复始,激励你勇敢地前行。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宁:广西出版社,2017.

[3]刘少雄.苏轼词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4]杨吉华.缺席的君子:苏轼理想人格追求的双重困境与自我突围[J].河南社会科学.2019(9):49—57.

[5]邵宇、崔波.苏轼禅诗哲学境界探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94—128.

[6]王慕飞.雨洗东坡月色清——浅议苏轼禅诗中的人生智慧[J].世界宗教文化.2019(2):128—133.

[7]袁海峰.苏轼的精神困顿与生命突围——析《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藻荇与竹柏[J].语文建设.2019(7):58—60.

[8]孙绍振.精神危机在形而上的思维中超脱——读苏轼《赤壁赋》[J].语文建设.2021(11):47—50.

[9]刘立华、邢建.淺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1):37—41.

本文系浙江科技学院2022年度国际化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课题立项批准号:2022IERC00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国留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苏东坡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苏东坡和“圣散子方”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读懂苏东坡,遇见世间最有趣的灵魂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苏东坡·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