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背景的家校共育策略探究

2023-06-07许先平田贵勇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背景

许先平 田贵勇

摘  要:随着“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我们逐渐认识到既要减负又要提质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要实现家校共育。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构建社会、家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本文便基于家校共育现状、产生原因以及家校共育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双减”背景;家校共育;策略

“人的胃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在《中国教育报》访谈时讲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教育就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也就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家校共育,不可忽视。

一、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古已有之,《三字经》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说明了家校共育的重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兼学生家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和“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在学校,经常听到同事们抱怨:很多家长把小孩送到学校,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到老师手中,对小孩在校的表现要么不闻不问,动辄埋怨老师没教好。老师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是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接送孩子时,我也常耳闻一些家长的埋怨:家长对老师的命令如领圣旨,从不敢违抗。而老师成天让家长做这做那,如给孩子检查作业等,把本应是老师自己的事都推给了家长。面对双方的相互指责和不理解,我经常在想:如何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把抱怨不休和相互指责变为互相理解和主动配合,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加油。

其实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我注意到,孩子平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关注,被耐心地照顾,品德受到家长严格要求的学生,到了学校也是一个文明懂礼、品学兼优的孩子;而在家中当“小皇帝”的孩子到了学校也是骄横无礼的,爱欺侮别的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是线段的两端,应该和孩子一起围成一个三角形,紧密而有效地配合。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不少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铜梁区福果小学地处偏远山区,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学生的45%,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与经验,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任务就理所当然是学校的了。记得刚入学时,总有一些孩子丢三落四,家长找老师理论不休;总有几位调皮的孩子不会和睦相处,家长相互指责……从他们简单的处理方式中,我读懂了: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它会折射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孩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家长没注重孩子习惯的养成,应该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家庭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多,关注自己素质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多,反思自己行为少。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现他们关注成绩的多,关注思想、习惯的少;关注身体健康多,关注心理健康少;注重结果多,注重过程少;注重物质投入多,注重情感投入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

(二)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据我了解,我班32个孩子中,留守儿童就有20个,其中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占7个。很多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或进城经商,平时只能通过电话与孩子沟通,一年中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当少。加之大多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还有部分家长漠视家长会的联系沟通作用,常常迟到、缺席,甚至没有任何反馈。总之,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忽略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在成長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毛病,养成许多坏习惯。隔代教育中,男孩儿极易形成我行我素、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女孩儿极易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要把这样一群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家校共育收效甚微

家校共育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教育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在现实中的家校共育,很多时候是出现了问题,家长或教师才想到与对方取得联系;家长和教师往往一时热情,不能长期坚持。交流时双方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他方面如品德、身体、性格、兴趣、习惯、心理等交流很少。另外,教师、家长往往是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劝阻、批评教育,没有预见性,缺少针对性。而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所以,家校共育的效率不高。

三、家校共育的策略

(一)更新家校共育观念,与时俱进

在“双减”背景下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家校共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减轻学生课业分担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搞好家校沟通、更新家长观念尤为重要。随着通信网络的崛起,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家校互动、家访、家长进课堂、亲子共读、家校合作委员会、借助网络媒体宣传等形式,建立新型的家校共育方式。而不是以前的仅仅开一个家长会,或者叫个别家长交流,要让孩子的父母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来,引领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的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家长的职业,让家长进课堂讲他们职业的一些特点。让学生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有一个更好地认识。比如家长如果是医生的话,就可以讲一些简单的医学防治内容。家长如果是消防员,可以给小朋友们讲一些消防知识,让孩子知道随意玩火的危害,遇到危险我们该如何预防、如何保护自己。一方面,这样的课堂孩子听得会更加用心,并且也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另一方面,也让父母体会一下教师的职业特点。有效的互动可以减少社会以及家长对学校的一些误解。

不论是通衢大道,还是曲径通幽,目的都在于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和桥梁,向家长宣传教育前沿信息,介绍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体会到家校共育对学生发展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更新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共育孩子。

(二)重视家校共育技巧,学会借力

为了和家长相互助力,教师和家长必须多角度沟通,多方面掌握学生的信息。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身心健康等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内容。

要尊重家长,讲究方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以爱孩子为前提,注意自己的语言得体,亲切、自然地与家长交谈,语气温和,尊重家长。即使孩子有什么问题也不能忙着气冲冲地向他们“告状”,数落孩子的不是。这样做只会让家长感到很难堪,说不定孩子回家后还会遭到家长的一顿打骂。长此以往,家长也会“害怕”与老师打交道。 我们的目的是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取得家长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也会轻松很多。因此,当我发现孩子有老师解决不了的“情况”时,我会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清楚原因后,针对性地指导家长:该如何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观察一段时间后,我还会针对孩子的进步情况,主动打电话感谢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和支持,并鼓励家长朋友不能懈怠,老师会持续关注他的孩子。家长自然能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进而更加关注孩子的进步。学生的问题只有及时被发现并纠正,才不会导致一发不可收拾。当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家校共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形式多样。教师和家长可以相互走访,家长可以深入学校参与学校管理、提意见,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利用通讯设备及时反馈信息。在日常工作中,我利用家校互动平台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例如当过节时我向家长群发慰问短信,当孩子生病时主动询问情况,当家长偶尔需要你帮忙时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其解决困难,这样和谐的家校联系能够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家长把老师当朋友,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老师手中,他们会感到放心。孩子即使在学校出现突发状况,他们也能够谅解。与家长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老师工作开展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培养家校共育习惯,持之以恒

本期在开学第三周,我就收到一学生家长反馈:搞不懂学生的作业到底是什么?有时回家只是看课外书,有时回家种蒜并观察;有时还要拿手机去查找……我耐心地跟她解释: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五项管理”的实施,我班也试行分层作业,压减孩子作业负担。但作业一律不用手机,孩子自控力差,家长还需加强手机管理……家长听了有些释然,我也意识到家校共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我们应把家校共育培养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我们生活中应该时时有家校共育,处处有家校共育,事事有家校共育。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有可能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新模式,探索家校教育新方法,共奏家校合作新华章。

参考文献:

[1]杨英鹤.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 亚太教育,2016(16):19.

[2]安奈特.L.布鲁肖.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11-112.

[3]陳建强. 今天,家校如何合作[J].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6):46.

[4]杨敏.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5):15-16.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双减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