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策略
2023-06-07丘美华
丘美华
摘 要: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和深入,教学策略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要求。小学语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处于基础积累时期,在这一对学生基本阅读量和课外阅读素材积累有相关要求的学习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对语文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深入解析了“读·思·达教学法”的优点,由此提出了将“读·思·达”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提质增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式;“读·思·达”教学法;小学语文;提质增效
一、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以阅读中的生僻字词、疏通文义为主,主要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出现了“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场面。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直接对文章中的人物故事的相关“线索”进行推导,学生一边跟随课本内容对文章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梳理,一边记笔记。整体课堂看上去充实而紧凑,实则丢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使用非常单一死板,无法提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标和教育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弊端
随着小学语文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的逐步提升,近年来,小学语文题型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对语文的教育要求早已不满足于简单地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的逻辑关系,更注重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尤其是能否对人物性格、行为的变化产生更深的思考,注重学生对行文逻辑的理解和在阅读中的积累、学习作家表达技巧和叙事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方法教学已经不再适用,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更不用提核心能力的提升。教師变成了讲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
语文是一门注重阅读与积累的比较枯燥的学科,很容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厌烦,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育迫切需要的是注重知识区块间的整体联系,在阅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及思维方法的沟通与表达。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体和核心。教学活动当然需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放PPT学生看,需要教师的讲解、辅导、释疑、订正,需要学生的模仿、练习、记忆、背诵,但这些活动都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本体和实质,它们是从属和服务于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在实际阅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的能力。阅读、思考与表达则是实现语文学习目标、落实核心素养、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把阅读、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读·思·达”阅读教学方法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广。教师应当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有思考的课堂,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深入思考、准确表达,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把知识转化、内化为核心素养,真正做到小学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解析
“读·思·达”是余文森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和阅读总结出来的一种以阅读、思考、表达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心的教学法。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教材学习的必经之道,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性、本体性的活动,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从而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
“提质增效”指的是在常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大量提问和烦琐讲解挤窄了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双减”政策下,更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让语文课堂“提质增效”,必须减少无效消耗,也必须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针对前文教学的弊端和教育改革要求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好地完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对在阅读中思考与积累精神的培养,同时适应语文本身学科阅读的教学方式即为“读·思·达”教学方法。
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工具,也是归宿(产品)。“读·思·达”教学法不仅要致力于把所学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手段,这是实质性、内容性的目标),同时也要致力于培养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三种能力本身(从这个角度说它是目的,这是形式性、方法性的目标),所有能力只有在需要该能力的相应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只有在阅读、思考、表达中才能得到有效发展。这就像饮食活动,不仅要把食物转化、内化为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还要锻炼人体自身的咀嚼能力、吞咽能力、消化能力、吸收能力。此方法意在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有思考的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深入思考、 准确表达,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把知识转化、内化为核心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程参与感,使语文于学生主体更加有益。
三、具体的教学策略应用——以“读·思·达”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为例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导入式对重难点的把握分析
教师面对目前尚不会分析学习重难点的学生时,寻找教学的重难点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突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将重难点在进行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就分析整理出来,结合上节课没有完成的教学难点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教师分析与提前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该课的重难点,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范围内实现上课时间的充分利用。
在《少年闰土》这节课中,教学重点应当是文章中的人物故事,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读·思·达”式教学。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引导式提问,设置问题如“文章中的人物故事是什么?”“请大家通读全文,自己寻找出有关文章中的人物故事的几个事件是什么?”使学生牢固掌握行文内容,引出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故事和人物性格转变的相关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新课导入。这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教学中内容比较庞杂的部分分解成几个简单易懂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对小板块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有机结合教情、学情,优化教学诸环节,最终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为此,课堂管理应立足于课堂观察,从构建课堂的诸环节着手,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择其善者,改其不善者,把改善课堂作为抓手提质增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式具体知识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某一个知识,而是将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包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形成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因此,为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积累思维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极其有必要的。
对《少年闰土》这节课的教学而言,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两种,组内研究的重点为“文章中的人物故事和人物命运转变的主要特点”,浏览全文的同时设置研讨时间以提高课堂效率,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与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告诉学生,联系知识整体性学习对语文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间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文章中作者塑造闰土形象的具体写作方法的借鉴与思考”,可以分为两个甚至几个小组共同完成模型构建,方便学生在动手中增加“读·思·达”式学习,巩固对文章中的闰土和迅哥儿等人物故事结构、人物刻画方式等知识的理解。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促进了组内交流和联系,有助于推动一个“小说”单元所有知识体系的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阅读与积累能力的提升。
基于小组学习的整体单元框架架构,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思维转变和教学方法创新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小学语文不可以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整体阅读与积累的联系和对知识框架架构是否清晰,这对学生整体能力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故此选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每个人将自己选用的方法进行分享,集思广益,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互联网等微课技术的创新型应用
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环节。小学教育中还没有添加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课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完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也在各大学校逐渐完善起来。将微课堂等新兴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可以增添新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内容变得灵活起来。
首先在《少年闰土》课堂学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微课更生动地进行导入,由于文章中的人物故事可以用影片展现,因此在导入部分可以用PPT的形式播放文章中的人物故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师讲授方式也因此更加富有感染力,学生自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由此,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双减”政策下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习观、教师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熟练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大力实践“读·思·达”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实践。变课文内容分析、阅读视野狭隘、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爱思考的有效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当教师想要运用新型技术时,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对广泛资源进行整合,学习原先并不擅长的视频錄制技术、录屏技术及编辑技术。
微课的“读·思·达”式教学方式同样可以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在“文章中的人物故事的结构”课堂教学中,由于写作手法知识是抽象的,所以更需要注重以每一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的语文知识基础为铺垫,有的学生日常会接触一些语文知识,而有的学生却不懂得写作手法、细胞等基础知识。
(四)教师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及时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总结。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学生常常由于机械式教学模式而在课前预习时经常找不准重点、摸不着头脑,打从一开始就会对新课堂的理论教学产生抵触。但是由于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仍然占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互动与联系,督促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故事和相关写作手法知识进行相应的预习,尤其是对重难点的预习,预习时可以结合互联网教学,让学生反复观看视频,突破传统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教师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堂预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已知的教育教学方式去探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程度较为突出,为应对教育和新课标改革,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又是极其必要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成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教师不知变通,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摸不清,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结语
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这也提醒着人民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朝着更利于学生的方面发展。积极构建推进“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以课堂的“读、问、说”为训练点,把“读·思·达”融入课堂,在减轻学生语文过重课业负担,促进教师行为和观念的改变的同时,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适应新编教材,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坦. 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原理与概论[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庞国斌,王冬凌. “读·思·达”的理论与阅读[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约翰逊兄弟. 学习中的合作[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郭林涛. “读·思·达”教学法的构建[J]. 中小学初中语文教育,2003(03):25-28.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