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分析与思考

2023-06-07王岑西沈穷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鲁迅高中语文

王岑西 沈穷竹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是传播鲁迅作品、发扬鲁迅精神的重要媒介。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鲁迅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时期。鲁迅作品是中学生了解鲁迅的重要渠道。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让学生汲取鲁迅作品营养的重大使命。通过对统编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选编情况梳理和分析,从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和教材选文标准,这两方面来分析中学语文新教材处理鲁迅作品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对鲁迅作品的施教思考,以期为一线语文教育者提供教学参考之资。

关键词:高中语文 鲁迅 鲁迅作品 选文分析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通常我们眼中的鲁迅是严肃、犀利、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甚至他的文章也被打上晦涩难懂的烙印,然而深入走进鲁迅才发现,原来他并非是这样的。不读鲁迅,我们就难以理解20世纪以来的中国。就目前的语文教材使用背景下,中学语文教材选编鲁迅作品情况如何,选删作品原因何在?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界教学和研究鲁迅作品亟待梳理和探讨的问题。

一.统编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分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从进入学习阶段,我们就会渐渐熟悉鲁迅,接触到他的各类作品。下面,从统编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情况出发,探索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地位。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的情况与分析

通过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进行梳理统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7-9年级共选择了六篇鲁迅的文章。具体编排情况如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朝花夕拾》(散文)]、名著导读单元《朝花夕拾》[出自《朝花夕拾》(散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出自《朝花夕拾》(散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出自《朝花夕拾》(散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出自《呐喊》(小说)];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出自《呐喊》(小说)]、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且介亭杂文》(杂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已》[出自《呐喊》(小说)]。

根据选文难易程度和思想性上看,文章的难度与思想性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语言轻快,诙谐幽默、充满童趣。这两篇文章没有鲁迅杂文中的严肃冷峻,也没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大多是在回忆妙趣横生的儿童生活,体现出童年的美好与儿童不可压抑得快乐本性,这类学习内容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藤野先生》讲述了鲁迅先生回国后,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一位名叫藤野先生的故事。《社戏》是鲁迅从“我”为角度出发,记录20年以来三次看社戏的经历。这两篇文章难度略有提升,放在初二进行学习。最后在九年级选取了两篇人物形象较为复杂的《故乡》、《孔乙己》和具有一定文化深度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鲁迅心中,甚至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故乡”是一个充满回忆却再也回不去的宝地,这里有少年鲁迅匆匆跑过小巷子的身影,也有他与闰土在洒满月光的瓜地里一起玩乐留下的美好回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这种故土之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物欲社会影响着每一位生活的人,也让人的心灵变得复杂。“孔乙己”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看着当时的社会对待抗日逐渐失去希望,对自己的国家不抱有幻想而创作的一篇驳论文。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国情等等问题,能够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从个人提升到国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九年级,就他们的学习能力与辨别能力来看,他们可以对书中所发生的事,以及书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析与判断。由此可以看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安排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合理安排的。

(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情况与分析

通过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进行梳理统计,可以发现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共选择了五篇鲁迅的文章,其中有两篇小说、两篇杂文、一篇散文。具体编排情况如下: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出自《且介亭杂文》(杂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出自《彷徨》(小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出自《华盖集续编》(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出自《南腔北调集》(杂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出自《呐喊》(小说)]。

从题材的丰富性上看,《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事物和外国文化的态度问题,《祝福》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是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佩以及悼念之情,《阿Q正传》上升到国民行为习惯,对当时中国人的不当习性进行批判。从体裁的丰富上看,高中阶段的鲁迅作品选文不仅选择了小说和散文,而且选择了极具思辨性的杂文。一方面,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题材和体裁较为丰富,有助于让中学师生全面了解和领会鲁迅作品的精髓;另一方面,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編排顺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适应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总的来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选择和编排,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了教材选文难度的递进性与思想性,有利于中学生走进鲁迅,学习鲁迅精神。

二.统编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删溯因

每当语文教材改版,就会讨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增删问题。就统编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情况分析,初中共选入七篇鲁迅作品,这一数量与2001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当。在高中阶段一共选入了五篇鲁迅作品,与过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相比,增加了两篇选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开始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虽然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总体数量有所减少、作品篇目有所替换,但是并没有大幅度的删减。下面主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和语文教材选文标准两方面,分析鲁迅作品入选,以及为什么删除语文教材。

(一)入选原因

鲁迅作品被长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由其现实的教学价值所决定的。具体到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与思维两个方面。从语言价值上说,鲁迅作品具有多样的语言风格、灵活的词汇运用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以对人物的描写为例,在《故乡》中,鲁迅把干瘦的杨二嫂比作一个圆规,鲜明而生动,使人过目不忘。从思维价值上说,鲁迅先生思维活跃,能够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刻揭露国民存在的某些劣根性,能够说出别人不曾想到和不敢说出的话。比如鲁迅在《祝福》中写中国妇女受封建势力的戕害,在《孔乙已》中以封建科举制度为批判对象,用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揭示出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本质。

其次,鲁迅作品的现实价值还体现在审美和文化方面。从审美价值上说,鲁迅作品中包含着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思想美等多重审美价值。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文中,他指出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不缺少埋头苦干的人,拼命做事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这些人都是中国脊梁。他的语言掷地有声,体现出强大的力量,给人以激励人心的无限作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用一种朴素的语言描写三味书屋的石桥、竹门、书房等等。将三味书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文化价值上看,鲁迅一直站在文化发展的最前沿,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外国文化具有重大借鉴,并且对新文化心怀展望,敢于尝试先进的文化理念。如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处理糟粕文化。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虽然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每一篇都可以被称为精品。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二)删调原因

通常情况下,为了吸收新的文学成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语文教材每隔一个周期就会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在本轮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鲁迅作品整体数量有所减少,选文位置有所变化,但是保留了其中经典的篇目。与其他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相比仍然具有优势。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当下语文教育政策与教育情况变化的结果。由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学生目前的整体课时在减少,所以鲁迅的篇目在教材改革中适当减少了。从这角度思考,当学生的整体学习时长降低时,为了让中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更多经典的篇目,所以才将鲁迅的部分篇目删减。鲁迅先生在在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相反更有利于鲁迅作品、鲁迅精神的传播和接受。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对鲁迅的神化、异化,导致相当一部分师生对其作品具有很大程度的误读,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认为鲁迅所批判的必然是腐朽的、反动的东西,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不喜欢学习甚至抵触鲁迅作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很多时候不愿意去教鲁迅的文章,尤其是在备课时,往往采用之前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很难有创新和突破,从学生的角度看,有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鲁迅的作品读不懂,学起来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编者为了减少师生与鲁迅作品的隔阂,在选择和处理鲁迅作品时显得更为慎重,更为全面考虑教材选文的递进性与思想性。例如,从编排顺序上看,编者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将难度较小的、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安排在七八年级,将《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已》等思想性较强的课文安排在了九年级;并把《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节选)》等思想内涵更为深邃、理解难度更大的课文选编进高中语文教材。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统编中学语文教材编者对鲁迅作品进行了数量删减和篇目调整。

三.统编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再思考

一直以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担心接触鲁迅的文章。由于时代的发展鲁迅的文章时空上与读者有较大的距离,部分文章语文表达上也比较晦涩难懂,加上部分学生在接触到鲁迅文章后认为十分困难,便将这个说法传开。除开以上三点还有许多原因导致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教师很多时候不愿意教鲁迅的作品,学生自身对待鲁迅的作品也比较排斥。

为了有效消除当下师生与鲁迅之间的隔膜,让鲁迅先生在中学语文课堂发光发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和学生要打破先前的观点,重新认识不一样的鲁迅先生。由于鲁迅作品长期受政治倾向的严重影响,在大多数人眼中,鲁迅先生更多被塑造成“革命战士”的形象。对生活在这个世纪的学生而言,接触到的事情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自身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较为单一。所以并不能真正认识到鲁迅先生的伟大,鲁迅也就成了“晦涩难懂的教科书式人物”。因此教师要努力调动各方资源,带领学生发现探索不一样的鲁迅形象。其次,教师要积极关注学术界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学术成果引入课堂,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鲁迅作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讲解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作品。教师可通过开展鲁迅作品综合性学习活动、专题式鲁迅形象研讨会等等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更进一步的深入理解鲁迅作品。最后,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积极性。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老师可以将鲁迅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在电视剧“觉醒年代”当中就演绎了一位十分鲜活生动的鲁迅先生,有他废寝忘食趴在地上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痴迷之状;有他在小巷子里亲眼见到有人吃人血馒头的悲苦之痛;有他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带着离职的木匾站在教育局门口的豪迈之态。这样的鲁迅是我们在课本上不曾了解,不曾见过的。书本中呈现人物形象较为单一,在学习鲁迅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课前人物分享,课下让学生自己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在上课前分享各自收集到的内容;或者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与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鲁迅。

教育是个人成长路上形成个人品性与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而语文教育更是从语言、思维、品德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塑造中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与鲁迅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环境中,没有封建主义吃人的陋习,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是,当下社会中却依然存在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批判的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用他的笔尖深刻的揭露出我们民族存在的弊病,他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却能够将人性剖析的如此清晰明了,就算是运用到当今时代中,依然十分受用。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处于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推动思想变革,都需要鲁迅。

参考文献

[1]王永祥.统编初中教材鲁迅作品教学理念探索[J].语文建设,2020(13):35-39.

[2]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主编.义务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下)[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4]錢理群.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01):4-16.

[5]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6]牛之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及课后习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7]夏彩红.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8]陈志华,高守英.新中国70年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选编[J].语文建设,2021(09):59-63.

[9]王永祥.统编初中教材鲁迅作品教学理念探索[J].语文建设,2020(13):35-39.

[10]宋浩成.百年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20(04):39-46.

[11]牛之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及课后习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12]任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J].文学教育(上),2020(02):118-119.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鲁迅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