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阅读教学的信息技术融合与反思
2023-06-07孙乐红
孙乐红
内容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来重大发展契机,大部分农村学校基本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条件。但是,目前农村地区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软件和数字教学资源缺乏,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等。基于此,笔者探索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合策略,以期为农村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融合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播放视频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教学参与者、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有机统一”[1]當前,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还存在种种问题,这也阻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因此,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在语文学科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农村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现状
(一)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完善
“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教师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首先就需要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作保证”[2]当前,农村初中信息化教育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农村中学的多媒体设备条件相差较大。有的农村中学使用的是较先进的一体机设备,而有的学校用的是旧式多媒体投影仪,受光线影响,屏幕很暗,再加上设备老化,投影仪在使用的时候容易出现死机、蓝屏等故障,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其次,农村中学信息化设备单一,农村中学信息化设备主要是电子白板、台式电脑、投影仪,缺乏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教学,课堂依旧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第三,语文教师办公室以及教研室的办公电脑数量不足。有的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个人办公电脑;有的学校虽然有给教师提供办公电脑,但配备的电脑配置较低,只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基本需要,而且电脑使用年限很长,设备老化严重,经常出现各种故障。总之,当前农村初中的信息化教育设施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教与学。
(二)缺乏完善的资源信息库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农村教师能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但不会使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音频剪辑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出来的课件形式单一,视觉效果差。此外,教师们制作出来的课件只是自己上课使用,没有汇总成教学资源信息库,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二,针对某一篇课文,网络上各种各样优秀的教学课件,如多媒体课件、微课等,不少语文教师在网上下载之后就把这些课件直接拿到课堂上使用,缺乏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减少做课件的时间,为自身带来一些便利,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总之,只有建立完善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库,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融合”认识上存在偏差,出现了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一种是持“排斥”态度。
1.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
在多媒体的使用方面,许多老师过度依赖课件,让语文课堂变成了信息技术展示课。课堂上老师盯着多媒体讲课,从写作背景到研读课文再到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过多,导致教师为了赶进度,不停按着手中的翻页笔,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则看着密密麻麻的课件,拿着笔不停抄写,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还有的老师滥用图片,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直接呈现出来,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等一幅幅图片让学生目不暇接,限制了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认知,也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理解也难以与作者达到同步标准。
2.部分教师排斥多媒体
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部分教师持“排斥”的态度。笔者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几方面原因:第一,部分年长的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认为“凭一本课本和一支粉笔”就能上好语文课,没必要使用多媒体。加上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灵活,操作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第二,语文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此外还要负责班主任工作,真正能用来备课、制作课件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容易沦为一句口号。
(四)学生太依赖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渐渐成为普遍现象,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各个中学“走红”。然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应用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负面作用,其中有一种负面问题比较普遍,即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思考能力减弱。语文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主要通过课件与学生交流探讨问题,但有些教师贪多求全,课件的内容太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是问题抛出来之后,就急于呈现答案,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而学生只忙着记笔记,错过了教师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将知识从课件复制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例如,讲授《带上她的眼睛》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随即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但小组讨论时间还不到30秒,教师便说“相信大家都讨论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答案”,随即在PPT上出示答案。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不关心学生的回答,只是按照课件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思考能力减弱。
二.农村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农村中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阅读教学的基础,农村中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离不开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只有加大对农村初中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才能缩小农村中学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学校应淘汰老式多媒体和损耗较大的多媒体设备,购买新的、实用的设备,确保信息技术设备能够满足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其次,学校要采购多种信息化设备,如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方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例如,某市区重点中学的老师在上《活板》一文时,因为学生没明白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流程,整个课堂教学像被“卡住”了一样。虽然原文当中有这方面的描写,但因为这是初一年级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而且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多困难。教师便把问题提出来“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流程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使用平板,快速查找”。学生纷纷拿起平板上网查找资料,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获取的答案,印象会更为深刻,而且网上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解说图文并茂,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农村中学如果能有笔记本、平板、手机等信息化设备,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互动教学,促進信息技术与农村阅读教学的融合,也能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先进教育技术带来的好处。最后,要保证语文教师每个人都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资料、录入学生信息等都离不开电脑,学校应尽量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为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二)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课件拿到课堂上使用,可能不适用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放教学资源,重新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信息库。第一,教师应学习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操作,才能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语文教师要能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开发教学资源。例如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以这首古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导向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源,如诗歌写作背景、诗歌朗诵视频、有关“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的相关资料等等。然后把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加工,形成一个教学内容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的多媒体课件,辅助阅读教学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这首古诗主题的理解。在讲完这首古诗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二次资源整理。古诗词教学涉及很多意象,而“杨花”和“子规”又是常见的意象,所以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古诗词教学资源信息库,并把意象单独归类,方便后期的教学。第三,教师还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提高自身的资源利用能力。对于网上的各种优质课件,我们虽不能搞“拿来主义”,但可以分析这些课件的优点,从中借鉴有用的经验,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增强自身的资源利用能力。最后,以市或者以区为单位,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单独一个学校的教学资源信息库难免存在局限,因此,最好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下由多个学校进行合作,建立起更大的语文教学资源平台,给每个学校语文备课组落实某个年级的备课任务,再由教研组长细分每个教师的任务,教师们结合农村初中学生实际制作或整合教学资源,再由计算机教师将资源进行美化或加工,最后再将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教师应正确看待信息技术
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或者持排斥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然而这两种情况却一直存在于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我们想要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合,就必须不走极端,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想做到不走极端,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就须遵循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还要“备课标”,要吃透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将其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不能只关注“工具性”,过度依赖多媒体,也不能只强调“人文性”,排斥使用信息技术。
2.融合的立足点是学情
语文教师应关注农村中学学生的学情,唯有深入了解学情,我们才能找到融合的“立足点”,找到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恰到好处”的契合点,让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融合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见教师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各种花里胡哨的图片让人眼花缭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不管学生是否感到枯燥乏味,坚持用“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讲完40分钟。这都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农村学生的学情所造成的后果。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哪些地方需要回归教材,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这都是由学情所决定的,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应当科学客观的看待
我们对于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变成让信息技术展示课,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对阅读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要从农村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教材本身出发,来考虑这节课是否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做到不走极端,正确看待。
(四)学生应积极思考、多发言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应用越来越普遍,造成很多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自己不懂脑筋思考,等着教师出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大大减弱。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做到各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教学重点突出,尽量做到“一课一得”,切忌贪多求全,导致教学内容过多,没有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多媒体对课本内容的融合以及方式,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教师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引导者。”[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勤于思考,参与课堂互动。例如教学《带上她的眼睛》一文,有教师提出“别人的眼睛真的能带走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能”。教师出示课题“带上她的眼睛”,并提出“如果不可以,那为什么课文的标题却这样写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立马回答课文当中寻找答案,并举手抢答。有的同学指出这里的眼睛指的是“一副传感眼镜”,有的同学找出来文中的“她”是指“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有的同学则联系背景,分析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去旅行。课堂上同学们勤于思考,积极发言,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合能够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初中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信息库,教师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学生应减少对多媒体的依赖,做到勤于思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合,切实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娜.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J].学周刊,2019(36):148.
[2]石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谢明霞.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6.
课题项目:四川省电化教育馆项目的研究成果,立项课题为“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合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kt202109309017120。